韓思光
(貴陽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558004)
本組62例患者,男40例,女22例;年齡20~70歲;病程最短2天,最長30天。全部病例都經CT檢查排除中樞性面癱。臨床表現為眼裂增寬,流淚,口唇不正,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乳突后疼痛,腮漏,眼閉合不全等。
方法一:針刺治療:取面部手足陽明經穴為主(病側),遠近配穴、表里配穴相結合。
治療原則:疏風通絡,活血通經。
處方 :風池 、翳風 、頰車 、地倉 、合谷 、太沖 、牽正 、列缺、四白。
隨證配穴:鼻唇溝平坦加迎香、禾髎。鼻中溝歪斜加水溝。頦唇溝歪斜加承漿。目不能合加陽白、攢竹、申脈。面頰板滯加四白、巨髎。頭頂痛加百會、四神聰、行間。偏頭痛加率谷、太陽、俠溪。前頭痛加前庭、印堂、頭維。后頭痛加后頂、風府。
針刺手法:入針后平補平瀉,可四白透迎香、地倉透頰車,留針30min,太沖、合谷用瀉法。
方義:本病為風寒侵襲面部陽明、少陽脈絡,故取風池、翳風,有疏散風邪之效,翳風可祛風止痛,適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頰車、地倉同屬陽明經,平刺透穴以推動經氣。合谷、太沖為循經遠取法,合谷善治頭面諸疾。太沖用瀉法治口斜最為有效。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列缺為肺經絡穴,合谷配列缺是原絡配穴,也是表里配穴法,具有祛風解表、通絡、解經的功能。太沖與合谷為“四關”,瀉之專治痙攣并祛風。牽正為奇穴,專治面部歪斜。
方法二:中藥方劑:參三七 150g,天麻50g,僵蠶15g,蜈蚣3條,全蝎20g,白花蛇舌草20g。把該藥制成散劑,每天口服3次,每次9g。三七活血化瘀,天麻祛風,僵蠶、蜈蚣、全蝎、白花蛇舌草祛風解痙、祛風通絡。
方法三:西藥:0.9%生理鹽水250ml+胞二磷膽堿0.75g,靜脈滴注,每天1次。10%生理鹽水250ml+川芎嗪120mg,每天靜滴1次。維生素B120mg,每天3次,口服。強的松10mg,每天3次口服。5天為1個療程。胞二磷膽堿激活被抑制的神經纖維細胞功能,促進面神經的恢復。川芎嗪擴張血管,降低血漿黏度及全身黏度,改善微循環,加強面部靜脈血的流動,與強的松共同減輕面神經水腫,增強肌肉收縮功能,幫助神經恢復。
患者,男,50歲?;疾?天。初診癥狀:左眼裂增寬,鼻唇溝不正,口向右歪斜,左額紋消失,喝水漏出,不能鼓腮。檢查:四肢肌力正常,顱腦CT無異常。診斷為周圍性面癱。經用以上3種方法治療,10天完全恢復,觀察2年無異常。
面神經麻痹臨床分為周圍性與中樞性兩類,兩者在發病原因和癥狀方面有很大不同,診治時要鑒別。中醫認為,正氣不足,其氣必虛,風中經絡,最終氣血兩虛,風邪乘虛入侵經絡,經絡感受風寒而致。手足陽明經分布面部,經絡所在主治所及,針刺時要有得氣感,發病20天內為最佳治療時機。西醫認為,面神經麻痹為面神經受急性病毒感染,產生水腫,神經受壓或局部血流障礙而致,故用激素短期內消炎,減輕水腫。川芎嗪活血化瘀,胞二磷膽堿促進神經恢復,加上中藥白花蛇舌草、僵蠶、蜈蚣祛風通絡、解痙散結。三種方法齊下,藥力強大,可以縮短治療時間,使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