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冬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463000)
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腹部手術后腸梗阻47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47例中男36例,女 11例;年齡 5~79歲,平均42±15歲;均有腹部手術史,其中闌尾切除術20例(均為化膿性闌尾炎),消化道穿孔12例,脾破裂7例,宮頸癌廣泛清掃5例,膽道手術2例,結腸癌根治術1例;術后5~30天發病,平均16.8天。
臨床表現為腹痛、吐、脹、閉等癥狀,X線平片示多個窄小液平腸脹氣明顯,腸鳴音活躍,可聞及氣過水聲、高調腸鳴音。
一般性治療:均采用禁食、胃腸減壓,全胃腸外營養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
西醫治療:使用抗生素、生長抑素、糖皮質激素、水溶性高滲造影劑、泛影葡胺100ml鼻飼。
中醫藥治療:早期針灸天樞、足三里穴,使用復方大承氣湯200ml保留灌腸,1日2次。待胃液轉為草綠色、腸鳴音恢復、已排氣后,使用復方大承氣湯加減口服,直至病癥完全消失。
本組47例均采用非手術治療痊愈出院,治愈時間2~15天。平均10.4天,5例病人出院1~3天內因飲食不潔再次出現腹痛、腹脹癥狀。給予調整飲食結構、口服復方大承氣湯后緩解。
腹部手術后早期腸梗阻并不少見,其發生率達10%,梗阻的原因90%是由粘連引起,如果沒有全身中毒癥狀或急腹癥體征,可先考慮保守治療。
腹部手術后早期腸梗阻應與早期炎性腸梗阻鑒別。早期炎性腸梗阻系腹部手術后早期(2周左右),由于腹部手術創傷或腹腔內炎癥等原因導致的腸壁水腫和滲出而形成的一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同時存在的腸梗阻[1]。我們的體會是,嘔吐和肛門停止排氣排便是兩者共有的癥狀。前者病人多伴腹痛、腸鳴音活躍,且多有氣過水聲及高調腸鳴音,腹部平片及CT示腸袢脹氣。后者病人僅有輕微腹痛,甚至無腹痛、腸鳴音弱無力,腹部觸診柔軟團,CT示腹部腸管壁水腫、增厚、管腔狹窄等。
對腹部手術后腸梗阻病人決定非手術治療,一定要將每項治療措施落實到位,胃腸減壓管盡量放到梗阻近端,使腸管保持空虛,梗阻才可能緩解,同時使用生長抑素最大限度地減少消化液的分泌和丟失,通過利尿、輸注血漿和白蛋白等營養支持治療,提高血膠體滲透壓,有助于減輕腸壁水腫,擴大腸管內徑,改善腸黏膜供氧。近年來水溶性造影劑在腸梗阻非手術治療中的作用受到重視,可加速不完全性腸梗阻的緩解,縮短病人的住院時間[2]。
腸梗阻屬中醫“腹痛”、“腸結”范疇。本病是由于術后腸腑瘀血阻滯,滯塞不通,痰飲水停,致腸道失常。根據六腑以通為用、不通則痛的原則,我們運用復方大承氣湯為主方,通里攻下,蕩滌腸胃,行氣活血。大承氣湯不僅能夠改善胃腸道缺血,抑制菌群移位,減少內毒素的吸收,而且具有良好的免疫調理功能。有關實驗表明,該方有增強胃腸道蠕動作用,增加腸血流量,降低血管通透性,減輕腸源性內毒素血癥,保護胃腸黏膜的作用。我們一般先用此方保留灌腸,通過直腸黏膜吸收,達到療效,待胃腸功能逐步恢復,排氣后再口服此方,更安全有效。
重視腹部手術后腸梗阻的非手術治療,同時也要嚴密觀察病人的一般情況及腹部體征。及時復查平片及CT,有手術指征時果斷手術,以確保醫療安全。
[1]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特征.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7):387.
[2]李寧.重視腹部手術后腸梗阻的非手術治療.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9):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