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清
(山西省左云縣人民醫院,037100)
筆者自2007年以來用針刺配合中藥外用治療頸椎病9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 98例,男性69例,女性 29例;年齡 25~78歲;病程最長30年,最短10天。
診斷標準:①頸肌僵硬,活動受限,椎旁有壓痛。②患肢呈放射性疼痛,麻木,肌力減弱。③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④X線片顯示頸椎有骨質增生或生理曲度變直或反曲,項韌帶鈣化,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等情況。
1.針刺:主穴:頸部相應患椎的華佗夾脊穴、后溪、風池、頸百勞、大椎。配穴:①手陽明經病變加曲池、合谷。②手少陽經病變加肩髎、外關。③手太陽經病變加肩貞、天宗、秉風。④手太陰經病變加肩內陵、列缺。操作方法:病人俯伏于靠背椅上,充分暴露針刺部位,局部常規消毒,選取32號1.5寸毫針針刺,針刺后局部以酸脹沉為主,施平補平瀉手法,然后用G-6805型電針治療儀選取2個穴位用疏密波通電,留針30min,10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
2.中藥外治:藥用當歸、川芎、赤芍、透骨草各 30g,羌活、獨活、白芷、蒲公英、膽南星各 20g,川烏頭、草烏頭、乳香、沒藥、延胡索各 40g,威靈仙 60g。上藥加水1500ml浸泡2h,文火煎取300ml,再加水 1000ml,文火煎取200ml,共煎取500ml藥液,裝瓶冷藏備用。起針后選用DZL-IIIB型骨質增生電療機,取加熱中藥液將毛巾浸泡后(防止燙傷)放在頸部,正極放在頸部,負極置肩部,并用沙袋固定,頻率、電流調至適量,通電25min,12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療效標準:痊愈:主要癥狀及伴隨癥狀消失,陽性體征基本恢復;顯效:主要癥狀及伴隨癥狀減輕50%以上,還有部分陽性體征;有效:主要癥狀及伴隨癥狀減輕不足50%,還有部分陽性體征;無效:治療后無明顯改變,陽性體征仍然存在。
治療結果:98例患者中治愈54例,占55.1%。顯效36例,占36.7%。有效6例,占6.1%。無效 2例,占2.0%。病程越短,治療效果越好,治療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患者,男,于 2009年2月 18日就診。主訴 :右側頸部僵硬疼痛,肩部酸麻脹痛1年,近1周癥狀加重,尤以夜間為甚。查體:頸肌緊張,活動受限,C5~7棘突旁壓痛明顯,臂叢牽拉試驗陽性。X線片顯示:C3~7骨質增生 ,C5~6椎間隙變窄 ,生理曲度變直 ,診斷為頸椎病。用上述方法治療1周后癥狀明顯改善。1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繼續鞏固1個療程痊愈。隨訪半年無復發。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本病屬中醫學“痹證”范疇。主要由于風寒濕三種外邪侵襲人體,流注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或由于跌仆損傷,勞作過度,損及督脈和相應經脈,或中年以后腎氣不能濡養,骨髓筋脈失養致局部脈絡空虛,經脈閉塞不通而發病。故治療用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陽散寒的方法。
針刺治療宜局部取穴與循經取穴相結合。大椎屬督脈,為諸陽之會,夾脊穴既能直接作用患處,同時又能通過經絡分布(神經走行)治療相應疾病。風池祛風散寒,頸百勞為治療頸項僵痛之要穴。上述幾穴均為局部取穴。諸穴并用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祛風散寒的功效。后溪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余穴均為循經遠取,“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中藥外用羌活、獨活、透骨草、威靈仙、白芷祛風散寒;當歸、川芎、赤芍活血化瘀;乳香、沒藥、延胡索、川烏頭、草烏頭等行氣止痛。通過電流的作用使藥物迅速滲透到皮膚深層,有效作用于局部組織。
針刺配合中藥外治取效迅速,痛苦少,副作用小,復發率低,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治療方法。本法適用于神經根型、交感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而對于脊髓型效果不明顯。
經臨床觀察,頸椎病的發病除職業因素(如長期低頭工作和從事電腦工作)等原因,與休息時臥姿不良(如經常高枕或常枕沙發扶手而臥等)關系很大。因此,在治療的同時囑病人適當休息(癥狀較重的臥床休息),注意躺臥姿勢,枕頭高低適中,避免長時間低頭,避風寒、寒濕,頸部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是保證療效、預防復發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