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光獻
(河南省息縣人民醫院,464300)
2004~2009年,筆者采用按摩配合中藥熱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42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本組142例中,男68例,女74例;年齡最大 75歲,最小38歲,平均49歲;病程最長12年,最短3個月,平均2.3年;單膝發病98例,雙膝發病44例。14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痛或關節活動受限,其中41例伴有關節發軟欲跌倒感,25例關節有膠著現象,68例受累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可聽到或觸到捻發樣或碎屑樣摩擦音。
按摩療法:①按推拿捏法:患者仰臥位,以手掌壓住大腿下部皮膚,從上至下推移,將關節周圍推拿3~5次,再拿捏股四頭肌3~5遍。②揉按髕骨法:伸直患肢,以手按壓、揉搓髕骨,以逆、順時針方向揉搓各10次,達到局部發熱,發脹。③推拉髕骨法:雙手拇指放在髕骨的外緣,其余手指放在髕骨內緣,抓握髕骨行橫向推拉10次,縱向、斜向推拉各10次,以松解髕骨粘連,增大其活動度。④抓拿髕骨法:用手的五指抓髕骨邊緣向上抓拿10次。⑤點穴法:以手拇指點壓雙膝眼、委中、血海、梁丘、風市穴,每穴點按2min。⑥彈筋撥絡法:兩拇指一起彈撥膝后半腱肌、半膜肌、腘肌、腓腸肌內外側頭及股二頭肌10次,疼痛明顯者重復1遍。⑦捶擊法:雙手握空拳在髕骨周圍捶擊50次,速度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要有反彈感。⑧屈伸旋轉法:患者仰臥位,術者一手握住患側大腿下端向下按壓,另一手握住足踝向上提拉,使膝關節過伸,最大限度時停留數秒,放松后再重復2次?;颊吒┡P位,術者一手放在大腿后側,另一手在患踝部盡量屈膝關節,最大限度時停留數秒,放松后再重復2次。患者仰臥位,術者一手扶握髕骨,另一手抓握患踝,在膝關節屈曲45°下左右各旋轉膝關節10次。⑨推拿法:以手掌由上而下快速推拿下肢前后側肌肉10遍,使局部有熱感,最后屈伸膝關節3~5次,手法結束。
上述治療隔天1次,5次為1個療程,休息3天后,再進行下1個療程。
中藥熱敷法:伸筋草30g,丹參30g,松節20g,牛膝20g,雞血藤 30g,蘇木 20g,木瓜 20g,透骨草 30g,威靈仙 30g,忍冬藤 30g,當歸 20g,川芎 20g,草烏頭 20g,川烏頭20g。以上中藥裝入紗布袋內,放入水中,加熱煮沸后取出,待溫度適宜時將藥袋放置于膝關節熱敷,藥溫下降后再重復上述做法。每日熱敷1次,每次約40min,每劑藥用3天。10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療效標準:顯效:腫痛消失,或勞累后僅輕微疼痛,膝關節功能活動恢復正常,行走自如;有效:疼痛明顯減輕,膝關節功能活動有所改善;無效:腫脹疼痛減輕,功能無改善。
142例中顯效 85例,占 59.9%;有效 51例,占35.9%;無效6例,占4.2%。
患者,女,58歲。右膝疼痛無力3月余,以上下樓梯、蹲起時明顯,休息后好轉。查體:右膝稍腫,髕骨內外側緣及兩膝眼處壓痛,關節活動時可聞及摩擦音,浮髕試驗(-),抗O及類風濕因子(-),血沉正常。X線片示:關節間隙略變窄,髁間棘變尖,股骨兩側及髕骨邊緣骨質增生,診斷為右膝骨性關節炎。治療1個療程腫痛明顯減輕,關節活動自如,再治療1個療程,腫痛消失。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骨痹”范疇,以中老年人多見,其主要原因是肝腎兩虛,筋骨失榮,加之過久的行走和站立、外傷以及感受風寒濕邪侵襲,留注關節所致,早期可見髕骨邊緣或關節間隙壓痛,主動活動關節時可有摩擦音和疼痛,在上下樓梯、上下斜坡、坐蹲位站立時特別明顯,后期出現大腿肌肉萎縮,關節功能活動明顯受限,持續疼痛。此病應早診斷早治療,以緩解局部癥狀,控制疾病發展,平時應自我鍛煉預防,避免過久的行走和站立,防寒防潮保暖,避免外傷,一旦發生及時診治。手法治療能緩解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痙攣,松解粘連,局部中藥熱敷,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處,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局部新陳代謝,達到祛風除濕散寒、活血散瘀消腫、改善關節功能活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