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艷杰 王在東 張 瑀 金成旭 李曉雷
(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哈爾濱150036)
女性壓力性尿失禁(SUI)是指在增加腹壓甚至休息時,無膀胱逼尿肌收縮,尿液不自主地自尿道溢出。抽象地說,它是指在靜態時膀胱出口的閉合機制處于代償狀態,而在應力下則變為失代償狀態[1]。SUI是中老年婦女常見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針灸治療此病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復發率低,能明顯改善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將我院門診就診的42例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治療情況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主訴為腹壓增高或用力時(咳嗽、大笑、體位改變、奔跑等)不自主溢尿。1h尿墊試驗(1HPTV)均呈陽性(輕度<2g,中度 2~10g,重度>10.1g)。
排除標準:排除不穩定膀胱、充盈性尿失禁、泌尿系統感染、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尿失禁。
觀察病例42例,均系我院門診確診的女性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 21例,年齡 32~75歲,平均 54.6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6年;1HPTV輕度4例,中度12例,重度 5例。對照組21例,年齡31~73歲,平均53.2歲;病程最短 3個月,最長4年;1HPTV輕度 3例,中度11例,重度7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病例在年齡、患病時間及程度分布上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治療組:頭部透刺配合體針治療。取穴:百會透前頂,百會透曲鬢,關元、中極、三陰交、太溪。患者仰臥位,局部常規消毒,選用0.35mm×40mm毫針進行針刺。百會穴向前頂穴方向、百會向曲鬢方向均沿皮刺入帽狀腱膜下0.8~1.2寸,施快速捻轉手法。關元、中極穴均向下平刺1.2~1.5寸,得氣后施捻轉補法。三陰交、太溪穴均直刺0.5~1.0寸,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手法。以上穴位均留針40min,留針期間每10min行針1次,每日1次,15天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對照組:傳統針刺治療。取穴:中極、關元、足三里、三陰交、腎俞。針刺后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40min,留針期間每10min行針1次,每日1次,15日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兩組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療效標準:痊愈:尿失禁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能自主控制排尿,腹壓增高時無小便溢出,1HPTV陰性。有效:尿失禁臨床癥狀減輕,但在用力咳嗽、打噴嚏腹壓增高時,仍有少量小便溢出,1HPTV漏尿量明顯減少。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1HPTV漏尿量無明顯減少。
治療組21例,痊愈 7例,有效12例,無效 2例,總有效率90.5%;對照組21例,痊愈4例,有效1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66.7%。兩組總有效率經統計學處理,P<0.05,說明兩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頭部透穴配合體針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傳統針刺治療。
西醫學認為,由于分娩或產傷等造成支托膀胱頸和尿道周圍的連接組織結構破壞,局部失去神經支配,支托組織松弛,腹壓升高時肌肉的收縮能力下降,使盆底不能形成吊床樣結構來支撐和關閉尿道,從而發生尿失禁。而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使尿道及周圍盆底組織肌肉萎縮,失去支托功能而造成尿失禁[2]。關于SUI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其發生發展與多種因素的影響密切相關。研究認為,妊娠和分娩是導致SUI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3]。本病屬中醫學“小便不禁”范疇。《素問?宣明五氣論》篇載:“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多系腎氣不足,下元不固,膀胱失約而致,治當以補腎益氣、固攝下元為主。百會為督脈之經穴,雖位于巔頂,然督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聯絡膀胱,亦能調節膀胱氣化;督脈又為“陽脈之海”,故百會穴又能升提陽氣。關元為蓄氣之海,又為足三陰、任脈之會,三焦氣之所出,針之可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中極屬任脈,為足太陽膀胱經之募穴,足三陰、任脈之會,針之可溫補下焦,調攝膀胱氣機。三陰交、太溪亦均能補益腎氣。以上諸穴合用可助膀胱氣化、固攝下元,以達固脬止遺之效。
綜上所述,針刺在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方面具有臨床療效確切、無副作用、療程短、患者容易接受等優點,可在臨床中選擇應用。
[1]廖利民.尿失禁的尿動力學測試.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6,27:359-360.
[2]楊鵬飛.溫針灸加TDP照射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療效觀察.中國針灸,2004,24(7):459-460.
[3]Zhu Lan, Bian Xu-ming , Long Yan.Role ofdifferent childbir thstr ategie s o npelv ic or gan pr olapse and stress urina ry inco ntinence:a pro spectiv e study .Chine se Medical Journal, 2008 , 121(3):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