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
(河南省焦作市中醫院,454000)
老年癡呆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發病于老年期,多數在60歲以上,女性多于男性,起病緩慢,病程長,其發病與五臟俱有關系,與腎、脾、心、肝四臟關系尤為密切,在六腑中與三焦及膽有密切關系,亦同奇恒之腑有關,七情失調是形成本病的重要原因。
①記憶力減退:指近事記憶力及遠事記憶力減退,尤其是近事記憶力減退。②判斷力減退:對人物、物品、時間、地點判斷力減退。③思維能力減退:抽象思維能力下降,例如不能解釋諺語、區別詞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④個性改變:性格孤僻,表情淡漠,語言啰嗦重復,自私狹隘,頑固偏執,或拾破爛視為珍品等。⑤人格改變:性格特征改變,道德倫理缺乏,不知羞恥。⑥識別能力減退:識別空間位置和結構能力減退。⑦計算能力減退:計算數字、倒述數字能力減退。⑧語言障礙:口語能力,包括理解別人語言和有條理地回答問題的能力障礙,文化程度較高者閱讀、書寫能力障礙。⑨年齡60歲以上。⑩病程:起病發展緩慢,病程長。
上述前8項心理活動中有記憶、判定、計算和另2項中的1項者,在6個月內有明顯減退或明顯缺損者,參考年齡、病程即可診斷為老年癡呆。
1.虛證
髓海不足型:頭暈耳鳴,怠惰思臥,毛發焦枯,步行艱難,舌體瘦而色淡,兩肢無力,治宜填精補髓、開竅醒神法。臨床常用熟地黃、山茱萸、紫河車、當歸、山藥、續斷、遠志、石菖蒲、郁金、骨碎補,可配成丸藥久服。
肝腎陰虛型:表情呆鈍,雙目少神,沉默少語,伴有形體消瘦、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顴紅盜汗、雙耳重聽或耳鳴如蟬,舌強肢痙,活動不利,毛甲無華,舌體瘦小,舌紅無苔或少苔,脈沉細弦或沉細數。治宜滋陰養血、補益肝腎為法。代表方:知柏地黃丸。常用藥物:知母、黃柏、牡丹皮、熟地黃、當歸、山藥、茯苓、天麻、鉤藤、龍骨、牡蠣、阿膠、女貞子等。
脾腎不足型:表情呆滯,沉默寡言,記憶力減退,失認失算,口齒含糊,言不達意,伴腰膝疲軟,肌肉萎縮,食少納呆,氣短懶言,口涎外溢,或四肢不溫,腹痛喜按,雞鳴泄瀉,舌質淡白,舌體胖大,苔白或舌紅,苔少或無苔,脈沉細弱。治宜補腎健脾、益氣生精。代表方:歸脾湯、金匱腎氣丸。常用藥物: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肉蓯蓉、巴戟天、白術、茯苓、續斷、杜仲、阿膠、黃芪等。
2.實證
痰濁阻竅型:表情呆鈍,智力衰退,或哭笑無常,喃喃自語,或終日無言,呆若木雞,伴不思飲食,脘腹脹滿,痞滿不適,口多涎沫,頭重如裹,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滑。治宜健脾化痰開竅。常用藥:黨參、白術、茯苓、澤瀉、半夏、膽南星、陳皮、石菖蒲、貝母、砂仁等。
瘀血內阻型:表情遲鈍,言語不利,善忘,易驚恐,或思維異常,行為古怪,伴肌膚甲錯,口干不欲飲,雙目晦暗,舌質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治宜活血化瘀、開竅醒腦。代表方劑:通竅活血湯、桃紅四物湯。常用藥物:桃仁 、紅花、地龍、當歸、川芎、枳殼、熟地黃、木香、川牛膝 、赤芍、何首烏、雞血藤、鱉甲、紫河車等。
總之,老年癡呆在臨床上以虛實夾雜者多,治宜分清虛實主次而辨證治之。中醫學積累了大量的診治癡呆的經驗,自《黃帝內經》始已有很多論述,《靈樞?海論》載:“髓海不足,腦轉耳鳴,脛酸眩暈,目無所視,懈怠安臥。”明代《景岳全書》曰:“癡呆癥,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清代王清任有“年高無記性者腦髓漸空”等論述,都為研究癡呆奠定了理論基礎,為進一步治療做了很好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