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鞠碩碩 本報記者 劉 揚
歐盟女外長凱瑟琳·阿什頓9日出席歐洲議會時,翻看一本名為《中國怎么想》的書引起媒體廣泛關注。“歐盟外長忙里偷閑,不忘揣測中國怎么想”成為議論的話題。事實上,通過書籍了解中國正在成為歐洲政要及民眾的一種選擇。
據美聯社報道,當地時間9日,歐洲議會全體會議在法國東北部城市斯特拉斯堡召開。阿什頓一出現就成為媒體鏡頭追逐的對象。她找到座位坐下后,先與左手邊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閑聊了幾句,隨后就拿起皮包,拉開拉鏈,取出一本書,饒有興致地翻看起來。這一瞬間被美聯社記者的快門捕捉下來。在照片上,人們發現這本書的名字叫作《中國怎么想》。
這本書的作者馬克·萊納德是個英國人,現任歐洲外交關系協會執行主任。曾經在中國與萊納德見過面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王振華對《環球時報》說,英國可以說是最早深入中國的西方國家,曾經因香港、西藏問題和中國有過深入而實際的接觸。因此,英國人對中國是有一定了解的,但過去這種了解是以歐洲中心論為前提,帶有一些居高臨下姿態的了解。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以英國為代表有著務實外交傳統的一些歐洲國家在無奈之余,深感研究中國的必要性。這本書就是歐洲的智庫在這種背景之下寫出來的。
這也是歐洲越來越多以中國為主題的書出現的共同背景。在法國的各大書店,無論經濟類、政治類還是文化類,總能看見描寫中國的著作,這些書也受到很多法國人關注。2009年,一本名為《中國的非洲:北京征服黑色大陸》的書在法國頗有影響力。在此書中,兩名法國記者講述了到非洲的中國人的故事。本書在地緣政治和國際經濟兩個類別,均占據了銷售榜前五的位置。有法國讀者在網上留言稱,這本書所展現的中國人并不像他們所認為的那樣頑固不化,他們也有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取舍。非洲成為了一個強大的中國表現的舞臺。據記者在亞馬遜法國網站搜索的結果,僅2009年之后出版的以中國為主題的書就有9本之多。其中大部分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實力的增長對世界的影響,以及快速增長的經濟帶來的社會問題上。
塔利亞書店是德國最大的連鎖書店。《環球時報》記者走進位于柏林的一家分店,馬上感受到一股濃濃的中國氛圍。書店大堂設有一個關于中國書籍的展臺。書籍邊還擺放了中國結、中國剪紙等藝術品。記者在書店看到,無論是在文化、經濟、政治、歷史還是在國際關系等各類圖書中,都可以找到與中國有關的書籍。
王振華表示,歐盟外長重視這本研究中國的書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目前歐洲政要以及民眾想要研究和了解中國的心態。對此,中國是樂見其成的,也很值得鼓勵。但他也提醒,想要通過一本書研究中國是不現實的,是難于了解真實、全面、發展中的中國的,必須不斷拓展其他渠道。▲
環球時報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