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最近常在媒體中看到“末日博士(Dr. Doom)”這一說法。請問“末日博士”指的是誰?為何獲得這個稱呼?
重慶讀者 萬新匯
在全球經濟界,獲得“末日博士”稱號的共有3位享譽全球的人士。
亨利·考夫曼生于1927年,多年以來一直被看作華爾街上最有影響力的人士之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擔任美國所羅門兄弟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的考夫曼因準確預測通脹和利率上升而聞名。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作為研究貨幣政策以及金融市場運作方面的專家,考夫曼因對金融市場的看法悲觀而被稱為“末日博士”。經濟學界普遍認為,包括次貸產品在內的金融創新過于復雜且蘊含極大風險,是引發此次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但考夫曼認為,當前大多數極端金融活動都植根于錯誤的貨幣政策,“正是政策失誤導致了過度的冒險”。
麥嘉華(Marc Faber)為國際知名投資分析師與企業家,1946年生于瑞士蘇黎世。1987年美國股市爆發“黑色星期一”大崩盤,麥嘉華前一周便呼吁投資人趕快出場。因過去多次準確預測金融危機,并擅長利用市場泡沫行情獲利,于1998年出版的一本書將其稱為“末日博士”。2007年3月底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爆發初期,麥嘉華也斷言美股多頭走勢必將受房市動蕩所影響。麥嘉華今年2月上旬表示,中國經濟將“大幅”減緩,但長遠來看“還好”。
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生于1959年。早在2005年,魯比尼警告美國房市投機風潮即將泡沫化,進而對整體經濟帶來嚴重沖擊,2006年他也向國際貨幣基金提出警告,預言一場全球經濟危機正在醞釀當中。2008年8月他被《紐約時報》冠以“末日博士”的稱號。由于此前已有“末日博士”的稱呼,為了有所區別,媒體多以“新末日博士”稱呼魯比尼。
魯比尼今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年會上發出為中國減負的聲音,他提醒說全球經濟增長不能僅僅寄望于中國。他還指出,中國GDP目前仍列美國、歐洲以及日本之后,在消費、進口等多個方面均落后美國,無法取代美國的地位。他表示,中國應當從這次危機中吸取教訓:依賴出口并不能保證經濟持續增長,而需要增加消費,包括在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消費,以及減少儲蓄,開放資本市場等。▲ (曲新力)
環球時報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