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2月11日文章,原題:美國需要調整對華政策 華盛頓對臺售武,已使北京方面威脅報復,但美國對華經濟政策制造的問題要遠大于此。目前美國的做法是,在雙邊會談上拍著胸脯做出種種保證———類似早些時候克林頓和小布什的戰略。鑒于當今世界已改天換地,這種戰略已經落伍,也沒有成效。
在克林頓任內,美國軍事實力處于鼎盛期,正經歷最強勁的商業擴張。當時美國的信息技術正改變著世界。另一方面,中國剛從落后中崛起。因此,美國對華政策具有濃重的雙邊色彩是符合邏輯的。美國有迫使中國開放市場、放松銀行監管的資本。中美商貿聯合委員會及一個類似金融事務論壇,占據了中美關系舞臺的中心。
作為小布什政府的對華政策沙皇,財長保爾森建立了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這一論壇兼顧貿易與金融事務,涵蓋話題范圍更廣,不過所依賴的前提假設是山姆大叔依然有能力強迫中國調整政策。
奧巴馬最主要的創新之處,就是給這個核心論壇重新命名。美國依舊以為,自己有能力勸說中國改變政策。
繼續以慣常力度推行這種雙邊主義的問題在于,與10年前相比,美國如今已式微力衰:財政狀況失控、銀行體系失信、軍隊因兩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精疲力竭。無論過去20年美國占據了怎樣的道德高地,如今都已失不復得。與此同時,中國的崛起令人震驚:GDP迅速增長,數億民眾脫貧,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不僅與亞洲加強外交來往,與拉美和非洲同樣如此。但或許最重要的是:中國累積了2.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成為對美國至關重要的債權國。
雙邊關系與行動非常重要,例如奧巴馬政府建立起的能源合作。但美國過分倚重于這種機制,已開始有些弄巧成拙。美國的籌碼不斷貶值,而中國對此心知肚明。單靠華盛頓來敦促北京對人民幣重新估值、或簽署氣候條約、或接受網絡自由,效果甚微。要撼動中國根深蒂固的立場,唯一可能有效的就是編織一張多邊協議大網,既符合中國的利益,又能夠約束中國。當然,在這些協議的制定上,中國必須擁有很大的發言權?,F有的最佳范例就是世貿組織。
美國不能獨自制定協議條款,但通過外交手段鼓勵歐洲、日本及特定新興國家接受多邊規則,它就更有希望說服中國也加入其中。這需要美國換一種思維來看待中國,所需要的時限也不是以年、而是以10年為單位來計算。但嘗試一下不會有什么損失?!ㄗ髡邽槊绹敶髮W教授杰弗里·加滕,管婧譯)
環球時報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