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一詞被常常用來描述當今的中西關系,不過馬上到來的這次“碰撞”卻并非那么讓人心煩———中國的春節邂逅西方的情人節。
上次公歷2月14日的春節是在1953年,當時中國人還在全力反擊帝國主義的挑釁;今天的中國則處于歷史上最開放的時期,盡管社會上存在洋節沖擊中國傳統節日的憂慮,但這種憂慮是文化層面的,而且從未成為強行阻撓洋節在中國流行的有組織行動。
情人節與春節的相撞,讓人看到兩個節日不同的特質。情人節很溫馨,很有味道,但中國各交通線上的滾滾人流幾乎沒有一個人是為了情人節而匆匆回家團聚的。洋節(無論是圣誕節還是情人節)挑戰春節是偽命題,中國節日可能消亡也是偽命題。2月14日那天,可能會有些年輕人猶豫是在家里與父母團聚,還是去約會戀人。但這只會增加這個春節長假的喜慶濃度。
中國的節日總體看來還是少了,而且現代娛樂性、浪漫性不夠。一些洋節的進入滿足了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的這種需求。在與洋節的遭遇中,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會發生一些調整。而縱觀近代史,西方元素融入中國文化的地方比比皆是,而恰恰是最開放的這些年,中國文化在逐漸找回自我。
文化保守主義者焦慮中國文化在與西方碰撞中淪陷,是極度不自信的表現。文化的淪陷只會發生在國家的衰敗期,而不會在經濟上升期。看看亞洲“最西化”的日本就會發現:那里的本土文化傳統沒有因為洋節流行而潰不成軍。
30多年來,中國的進步、發展都離不開這樣一種開放的心態。西方有些人原以為中國很保守、很封閉。還有一些西方人以為,開放將迫使中國完全改變自身的傳統。但現在他們漸漸發現,中華民族其實并不缺少開放的智慧,善于在開放中吸收外來文化,取長補短。中國沒有在開放中迷失自我,卻在開放中成長壯大。
今年以來,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出現了不少摩擦、沖突,這些不愉快的磨合肯定還要經歷很長時間。但是,中國人不會放棄開放、寬厚和包容之心,因為中國人已經嘗到了開放的甜頭。我們當初有勇氣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現在也有勇氣面對這些麻煩。
無論當前中國與西方的深層接觸遇到多少難題,中國都不再可能回到過去的封閉之中。歷史已經表明,選擇封閉,就是選擇落后,選擇倒退。開放已經成為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偉大復興的基石之一。
春節的爆竹已經響起,情人節的玫瑰香味迷人,讓我們一起歡度這個充滿香味的春節。▲
環球時報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