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堅
統計局2月11日公布了1月份的經濟數據。1月的CPI同比上漲1.5%,低于市場預期,漲幅出現回調。近幾個月以來有關通脹擔憂的討論此起彼伏,市場對于加息時機的預期也因此而各有猜測。可是,在筆者看來,不同于國外,中國加息對通脹的直接調控作用不大,因此對加息時機的判斷更多應從國外央行的行動上推斷。
加息對中國而言,更多的是心理的示范效應。加息意味著中國政府調整自己的貨幣政策導向,走向收緊的貨幣政策,這將對企業的投資和個人的消費產生極大影響。在西方,加息是非常強的貨幣政策。而在我國,由于利率沒有市場化,中國的加息真正傳導到銀行信貸上的效果不明顯。從這個原因上考慮,我們要收緊銀根,更有效的辦法不是加息,而是調存款準備金率。實際上,國家已經在不斷地調整存款準備金率。
如果國家判斷經濟過熱,要給市場釋放一個明確的貨幣收緊信號的話,加息的確是政府會采取的措施。但是,現在看來,國家的產業結構還未能調整好,經濟還是由輸血型的方式集資,政府政策稍有變動,市場的動蕩就很大。換句話說,市場還沒有形成由市場主導、企業自發投資和個人安心消費的良性內需環境。此時,我們如果貿然加息,可能會導致經濟倒退。此外,當前歐美市場的經濟情況仍不明朗,加上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還暴露出債務危機,大量的資金在尋找新的投資方向。如果中國先行加息,大量熱錢涌入的壓力對我們將極具挑戰性。
另外,中國目前處于負利率狀態。雖然市場普遍預期通脹將來臨,但我們看到,百姓還比較理性,沒有搶買商品、把錢從銀行取出來的事情發生。這說明,在金融體系不發達的情況下,負利率對金融體系的危害并不大。從這一點上,我想,國家并不會輕易加息。
筆者認為,我們加息與否還得看歐美。考慮到國內外的情況,我們的加息最好與歐美同步。歐美國家利率市場化,加息對它們的影響更直接更大,但是他們還沒有加息,中國當前的內需環境還沒有培育,我們現在貿然加息,很可能引發更多熱錢沖入中國市場,給我們結構轉型造成更大的麻煩。
環顧歐美,希臘當前的危機正在放大此次金融危機,歐美現在加息的可能性不大。我個人判斷,加息最快也是要等到今年年底,第四季度加息的概率較大。屆時,整個國際社會開始實施退出政策,全球打開一個加息通道,各國紛紛調整貨幣政策。我認為,加息的幅度預計會在27個基點,不會有大的變動。歐美市場加息幅度預計會在0.25%-0.5%。升幅將取決于經濟好轉的情況。▲(作者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