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李亞龍
俄羅斯人把遠東地區看成是“俄羅斯21世紀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戰略儲備”。但這個“聚寶盆”的發展卻步履緩慢。今年年初,俄總理普京批準了“遠東和貝加爾地區2025年前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并再次強調要同中國進行優先合作。與此同時,俄國內有關“大批中國人移民遠東”、“俄羅斯成為中國能源附屬國”的擔心依然存在。對此,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安德烈·奧斯特洛夫斯基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俄應該利用中國經濟資源發展遠東,中俄合作才能共贏。
要把遠東的基礎設施先搞好
環球時報:俄羅斯發展遠東地區面臨著哪些困境?
奧斯特洛夫斯基:面積龐大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是俄羅斯一個主要的自然資源集中地,但距俄中心地帶遙遠,氣候寒冷,開發成本巨大。從工業布局來看,俄主要的加工業都分布在更適合居住的歐洲部分。遠東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口數量稀少,隨著當地人口外遷,目前每平方公里只有1.5人左右。
俄羅斯政府早就意識到開發遠東地區的重要性,2007年就推出過有關開發遠東的聯邦專項綱要。但要想開發這個富饒的地區,從俄羅斯自身來說,勞動力和投資都明顯不足。
環球時報: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去年5月曾在遠東地區召開的邊境合作會議上表示,“必須更加積極地吸引中國對俄遠東地區的投資”。去年9月,中俄雙方批準“中國東北地區同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你怎么看這個合作綱要?
奧斯特洛夫斯基:要知道,我在俄羅斯電視媒體上多次發表看法,認為合作綱要中的項目符合俄中雙方利益。更主要的是,兩國毗鄰地區的發展應相互捆綁,共同繁榮。對俄羅斯來說,只有這樣,遠東地區的發展才會更有動力。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可以從中國吸取有益的經驗和資金,從中國進口合適的商品。但遺憾的是,在俄羅斯國內,圍繞著這個綱要還是有些爭論。很多人認為,這些項目僅僅符合中方的利益,對這個觀點我是不贊成的。
如何協調該綱要的具體實施是一個大問題。寫在紙上容易,但在實踐中落實就需要做大量工作。前提是要把俄遠東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先搞上去,比如中俄之間阿穆爾河(黑龍江)上至今還沒有一個橋梁。在兩國邊境地區道路修筑問題上,中方做的要好一些。我曾經到過黑龍江,親眼看到了修到邊界的公路和鋪設到邊境的鐵路線。如果沒有這些基礎設施,相互商品供應都會成問題。兩國還需要投入大筆資金對過境口岸進行擴建。沒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中俄之間的正常經貿往來必然受到限制。因此,在該合作綱要中,首先談到的就是完善兩國邊境口岸的過境通道。
俄能源市場應該在東方找
環球時報:你怎么看俄中兩國的能源合作?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所有項目中,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是最成功的。中國向俄方提供了總額為250億美元的貸款。此前,該地區沒有類似的石油或者天然氣管道。通過這條管道,可以將俄羅斯的石油銷售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所以說,這條管道對俄羅斯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我個人認為,如果中俄之間能夠達成協議,利用中國的不凍港,儲存并銷售俄羅斯的石油,這是對雙方都非常有利的事情。俄羅斯的油氣資源過去主要出口到西方國家,而現在看來這不太符合邏輯。因為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亞太國家發展得非常快。如果說歐洲還在危機中徘徊,那么亞太國家可能已經走出了低谷。所以說,俄能源銷售市場應該在東方找,而不是在西方。
環球時報:在一些俄羅斯學者中,有“俄羅斯成為中國能源附屬國”等論調,你怎么看待這些觀點?
奧斯特洛夫斯基:我認為,與其說這些人擔心中國,不如說是害怕中國,就是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有句俗語說,“俄羅斯—中國很近,北京—莫斯科很遠”。俄羅斯人還不夠了解中國,尤其是生活在歐洲部分的居民。俄遠東地區的人并不害怕中國,他們是鄰居。如果有300萬俄羅斯人去過中國,那么其中200萬人是來自遠東地區的居民。很多遠東地區的老百姓甚至在中國買房、居住。他們什么也不害怕,甚至想到中國長期居住。
有關“能源附屬國”的說法甚至不值得去反駁。2008年,俄向西方出口2.5億噸石油,而出口到中國的石油不超過1500萬噸。天然氣就更不用說了,向中國的出口量幾乎為零。我的專業是經濟,數字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東西兩個方向的出口量一比較,立刻就明白俄羅斯是誰的“能源附屬國”了。但可惜的是,一些媒體拋出這些怪論,老百姓就相信,沒有多少人能以批評性的眼光看待這些宣傳。
環球時報: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去年12月開通后,梅德韋杰夫總統就提出:“俄能源企業應該對競爭做好準備,市場是不會寂靜的”。你如何看他這段話?
奧斯特洛夫斯基:是的,西方和東方的市場都不可能寂靜,或者是等待。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很快,有資料顯示在2020年前可以達到15%,但中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還是會增加的,而且這是一個有支付能力的大市場。2006年俄天然氣集團簽署了阿爾泰管道協議,因價格原因卻不去履行。據我所知,中國目前主要使用的能源還是煤炭,約占2/3,因此天然氣價格只能和煤炭掛鉤。不可能像西方國家那樣出高價錢。這就是中國的國情,中國永遠不會同意歐洲價格。另外,中國要實現氣化,還要更新很多設備,這都是很大的花銷。從經濟的角度看,歐洲價格對中國的能源公司是不合算的。中國和土庫曼斯坦在同一年簽署了天然氣開采及管道建設協議,此后僅用3年就初步建成。也就是說,是俄羅斯自己把中國市場讓出去了。俄羅斯僅靠出口西方市場和供應俄國內市場是有限度的,開發中國市場是不可避免的選擇。而且應該明白,市場需要逐漸培養,價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俄羅斯人對中國的認識還很模糊
環球時報:去年歲末,你曾在《觀點報》撰文說,俄中兩國政府間的信任水平相當高,從軍事角度無須擔心中國,“因為中國根本沒打算把反導系統部署在鄰近遠東的黑龍江省,而美國卻一直嚇唬俄羅斯要在東歐部署”。這是針對少數俄羅斯人的“中國威脅論”提出的嗎?
奧斯特洛夫斯基:“中國威脅論”不是一個學術語言,它純粹是由俄羅斯媒體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造出來的,主要原因還是兩國人口比例相差懸殊,進而產生恐懼心理。中國朋友沒有必要在意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這些論調不會阻止中俄合作。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這幾年已經明顯式微,當然也會偶爾在媒體出現,可能是某些商界收買媒體來推波助瀾,因為他們擔心一旦中國商品大舉進入,那么他們就不會攫取巨額利潤了。比如說啤酒,如果中國啤酒進入俄羅斯市場,那么俄羅斯的啤酒巨頭就什么也不會有了。
環球時報:俄羅斯民眾對中國的了解夠不夠?
奧斯特洛夫斯基:只有那些不了解中國的俄羅斯人才害怕,或者一部分記者、或者一部分政治家。這些人希望通過炒“中國威脅論”給自己加分,以便進入類似于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這樣的機構。他們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為自己的政治前途鋪路。
而老百姓又知道什么呢?比如莫斯科居民,只知道有個“切爾基佐沃市場”(中國人稱“一只螞蟻市場”),或者知道那里的中國商品賣得太貴,從中國低價買入的商品在那個市場能以10倍到12倍的高價出售。
中國本身對俄羅斯的吸引力問題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從實質來說,俄羅斯人并不了解中國。互辦“國家年”、“語言年”會帶來正面影響。俄羅斯人對中國這個市場也不是太了解,很多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完全是不對的。現在媒體也開始有些正面的宣傳了。北京奧運會讓俄羅斯人知道,俄羅斯還沒有像北京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那樣現代化的航站樓。▲
環球時報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