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盼盼
螺旋藻在中國開始風行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中國,吃螺旋藻的大都是中老年人,他們很多處于亞健康狀態,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腸胃等疾病,希望能擺脫藥物依賴,調理平衡,提高免疫力。此外,35-40歲甚至更年輕的女性吃螺旋藻則是為延緩衰老,保持青春。
朱毅說,原生態的螺旋藻中含有藻藍蛋白、維生素B、葉綠素、螺旋藻多糖等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其中藻藍蛋白更是被認為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不過,在加工過程中,原生態的螺旋藻被熱加工、風干、壓制,50%以上的藻藍蛋白都損失了。因此,市場上銷售的螺旋藻制品充其量只是具有一定保健功效的藥食兼用食品,并非包治百病的仙丹妙藥。凡是夸大螺旋藻功效的宣傳,切不可信。朱毅還打了個比方,“大白菜中含有的PEITC是很好的抗癌物質,但是沒人敢保證你一天吃四五斤大白菜,就能不得癌癥,螺旋藻也是這樣,它只是個輔助性保健食品”。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螺旋藻專家認為,螺旋藻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已經得到普遍認可,甚至已經成為治療某些癌癥的輔助藥物,但是降血脂、減肥美容這些宣傳功效尚未得到科學研究證實。
螺旋藻是一種遠古時代就存在的生長在堿性湖泊中的低等植物,生產周期非常短,一般從種養到收獲僅需要半個月,生產成本也很低,廠商獲取的利潤較高。根據所售螺旋藻產品中藻藍蛋白的含量和加工工藝不同,國際市場將螺旋藻分為4類:藥品、保健品級螺旋藻、食品級螺旋藻和飼料級螺旋藻。消費者一般吃的是保健品和食品級的螺旋藻,主要以片劑和藻粉的形式出現。
朱毅說,現在,中國國內除西藏和新疆外,其他省份幾乎都有螺旋藻生產基地,市場上出現的螺旋藻品牌更是多達上千種,其中大多是家庭作坊式養殖,只有少數幾家大企業擁有機械化操作的培養基地。朱毅說,天然生長的螺旋藻在中國非常罕見,人工養殖的螺旋藻營養成分并不一定比天然螺旋藻差,但是培育螺旋藻的培養基非常重要。近幾年頻發螺旋藻被檢測出鉛和鎘等重金屬含量超標,很多就是因為使用了不合格、受污染的培養基;而天然螺旋藻因為露天生長,更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安全性也值得關注。▲
環球時報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