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紹劍,廖碧蓮
(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廣西南寧 530004)
《微機原理及應用》課程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自動化、電力工程與管理等電氣信息類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對該課程教學內容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后續的《嵌入式系統》、《DSP原理》、《計算機控制技術》、《計算機通信技術》和《微機保護技術》等專業課程的學習。經過多年的努力,該課程于2008年被評為廣西大學校級精品建設課程。為了全面達到自治區級精品課程的建設目標,本課程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網絡化教學平臺、教學過程規范、考核方式、教學管理制度與課程檔案建設和教學檢查與質量評估制度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限于篇幅,本文僅介紹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考核方式和網絡化教學平臺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經過“211”工程一期、二期的建設,廣西大學已經由教學研究型大學步入高水平區域性特色研究型綜合大學的行列,所培養的將是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富有創新精神又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根據計算機硬件技術的發展趨勢,針對新的辦學定位,結合學校電氣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自動化、電力工程與管理、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等電氣信息類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以提高素質和能力為中心,整合且優化了該課程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具體措施有:
首先,明確《微機原理及應用》與先修課程《C語言》、《數字電子技術基礎》以及與《計算機控制技術》、《計算機通信技術》、《嵌入式系統》、《DSP原理》等后續課程之間的分工與銜接,避免關鍵知識點的遺漏、脫節或過多重復。
其次,教學內容與時俱進,以Pentium處理器為樣機,將一些最新現代微機技術(如虛擬存儲技術、Cache技術、流水線、超線程技術、多核處理器、嵌入式系統等)引入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跟上時代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一貫以來認為《微機原理》課程內容陳舊,學了也沒用的看法。此外,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素質”的原則和《廣西大學本科課程教學過程規范要點(試行)》制訂課程理論教學大綱、實驗大綱和考試大綱。由于每一屆授課學生人數在300~350之間,分成6~7教學班,由6~7名教師擔任教學任務,因此教學大綱的規范化,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也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心所在[1],也是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的落腳點。教學過程改革,是教學的突破口,各種教學改革措施需要在備課、授課、實驗、答疑、小組討論、課堂測驗、課程考核、課程評估等基本教學環節中實施。目前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重記憶而輕創新,對照本宣科的輕車熟路、對書本知識累積的過于崇拜、對死記硬背的固守、對填鴨式的戀戀不舍等教學方法的頑疾,已經成為創新性人才培養的絆腳石。只有通過規范化教學過程及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才能實現教學的三大轉變:即教育功能上,向以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和全面素質為主轉變;教學組織形式上,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轉變;教學形式上,向師生互動、引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轉變。具體措施如下:
(1)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實驗大綱、教學日歷、教案等基本要素。將課程教學大綱、實驗大綱和教案上網發布,任課教師在上第一節課時向學生公布教學日歷。學生可以及時了解教學大綱、實驗大綱,具體的授課計劃、實驗計劃、答疑安排、小組討論內容和時間安排、課堂測驗、課程考核方式等相關信息,為課程預習、小組討論等作好準備。
(2)推進啟發式教學、探究性教學和討論式教學[2]。過去,由于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抽象,知識點多,教學課時少,進度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老師只好采用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難以跟上老師的思路和進度,因此很快失去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不理想。為了適應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本課程要求任課教師根據教學日歷,合理設計討論內容、安排預習內容等措施,促使學生全面參與各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習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確保啟發式教學、探究性教學和討論式教學的全面推進。
(3)制定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有利于創新精神培養的課程考核機制。課程考核機制是課程教學的指揮棒,也關系到教學改革的成敗。原來的課程期評成績采用期末考試70%、平時成績(含平時作業、實驗成績等)30%的計算方法。部分學生根本不重視平時學習過程,常常搞期末突擊,甚至企圖通過考試作弊等方式來通過考試,教學效果很不理想。為此,借鑒美國高校的一些成功經驗,本課程加大了教學過程的考核。期評成績采用期末考試和平時成績各占50%的計算方法。其中,平時作業10%、實驗15%、課堂測驗10%、小組討論5%、課堂表現5%、出勤5%。
(4)研究生助教。上述教學過程改革給任課教師帶來了工作量的激增。為了緩解任課老師的工作負擔,本課程在全部教學班中配備了研究生教輔,協助批改作業、答疑、指導實驗和協助組織課堂討論等。
本課程課堂教學,全部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以增大課堂知識的信息容量,將抽象、復雜的重點與難點采用直觀、生動和形象的多媒體動畫進行演示,達到了利于學生理解、減輕緊張程度、提高學習興趣等目的。另外,本課程已經將教學大綱、實驗大綱、教師典型教案、網絡教學課件、教學視頻錄像、輔助學習工具、習題及解答、考試樣卷和在線測試、課程教學論壇等課程資源,在精品課程網站上發布,學生的課后復習和自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在《微機原理及應用》課程的精品建設中,通過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過程規范、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系列改革,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學習態度也由“要我學習”變為“我要學習”。學生平時學習的自覺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得到了提高。在使用同一試卷庫考試的前提下,期末考試卷面成績評卷的平均分與這些教學改革之前相比,有了15%~20%的提高,補考率下降了約30%,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
[1]胡 燕,李祖超.中美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途徑的比較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679-682.
[2]胡建梅.美國研究型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本科課程實施模式研究[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7):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