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保
(撫州市臨川區水利局,江西臨川 344100)
2009年 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這標志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統籌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是引領江西長遠發展、惠及全省人民和子孫后代的龍頭工程,也是中央交給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光榮使命;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完全符合江西實際,是堅持市場取向,優化資源配置,參與經濟大循環,實現江西在中部崛起的科學選擇。撫州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加快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是將撫州經濟納入全省總體規劃和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撫州擺脫困境,追趕周邊,圖強振興的現實途徑。作為水土保持部門,在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確保溫總理提出的“保持鄱陽湖一湖清水”的目標實現方面有著重要職責。
深刻理解和把握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本質內涵,是全面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按照國務院的批復,我們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本質內涵概括為: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在發展中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中加快發展;目標是立足江西實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之路。
水土保持是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基礎,不搞好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區難以形成,即使一時建好,也無法長久保住;水土保持是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要載體,通過實施工程技術、生物技術,美化山水田林路,實際上就是在生態經濟區里栽樹種草美化環境。生態經濟區建設是水土保持的目的,人們通過水土保持保護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目的是利用自然、欣賞自然,建設美好的家園;生態經濟區建設是水土保持的最終保證,只有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才能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土保持才有投入保證,水土保持才能真正實現;生態經濟區建設為水土保持開辟了新的途徑,由于生態經濟區建設實行總體規劃、總體設計,投入主體、管理主體、發展主體全部到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自然修復三輪驅動,從總體上涵養了水土,擴大了水土保持的覆蓋面,與此同時,也將探索水土保持新機制、新模式和新途徑。
綜上所述,水土保持是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切入點,只有搞好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區建設才有物質基礎和運行載體。與此同時,隨著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穩步、精心實施,水土保持將會成為人們更加自覺的行動。“花開朋友來”,“園景滿目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美麗景色,會吸引四方來客,人們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陶冶性情,回歸自然,返璞歸真。
撫州位于江西東部,農業比重大,生態資源好,文化底蘊深,地緣優勢強,建設生態經濟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是經濟區域優勢明顯。東鄰閩臺,南通粵港,北連省會,與滬浙相近,處于東南沿海經濟帶輻射的前沿和東西部地區經濟聯系的過渡帶,是西部的東部,中部的前沿,農業、旅游業、勞動力等資源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互補性強,參與其產業分工和布局的可能性大,市場前景樂觀。二是地理構造獨特。東南三面環山,地勢南高北低,峰巒疊嶂,境內以丘陵山地為主,崗地、谷地廣布,河谷平原開闊,撫河水系網及全境,構成了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
三是生態環境優越。這里氣候溫暖濕潤,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土質肥沃,植物生長期較長、更新力強,森林覆蓋率高,自然生態環境人為破壞少,生物資源豐富,有不少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和動物,在宜黃和樂安兩縣已發現珍稀瀕危動物華南虎的蹤跡;生態旅游資源眾多,靈谷峰、麻姑山、軍峰山、巖泉林場、洪門水庫、潭湖水庫、麻沅水庫、觀音山水庫等均擁有較高的生態旅游價值,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和生態旅游潛力巨大。
四是特色產品眾多。南豐、廣昌、崇仁、臨川分別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蜜橘之鄉”、“中國白蓮之鄉”、“中國麻雞之鄉”、“中國西瓜之鄉”,南豐蜜橘,臨川西瓜、蘆筍,廣昌白蓮、澤瀉,東鄉華綠蛋,金溪蜜梨、黃梔子,黎川食用菌,南城麻姑米粉,淮山、崇仁麻雞,樂安豌豆,宜黃粉絲、霉豆腐等產品享譽中外,為開發綠色有機食品和生態旅游產品創造了有利條件。
五是文化底蘊深厚。撫州自古就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經千年歲月孕育生成的“臨川文化”,使歷代才子輩出、俊彩星馳,“唐宋八大家”撫州就有兩家,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在臨川家鄉寫就了歷史名篇——“臨川四夢”;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儺舞”和地方戲勁旅——“撫州采茶戲”蜚聲中外,襲而不衰,這些都為發展文化旅游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只要我們發揮傳統優勢,進一步搞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牢固確立“生態立市、綠色興市”的發展戰略,生態經濟區建設就會結出累累碩果。
撫州市水土保持工作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以國家重點治理工程為切入點,實行山、水、田、林、路、草統一規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發展勢頭良好。
(1)水土保持成績斐然。認真實施了國家和省重點工程項目,2006—2009年,共投入水保資金 9 968萬元,其中中央、省投資 5 723萬元,地方配套 2 876萬元,社會投入 1 369萬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373.71 km2。通過治理水土流失,大大增強了撫河流域及各小流域的蓄水保土能力,增強了防洪減災能力。據統計,全市已建各類水土保持工程 1 014座,每年可攔蓄地表徑流 23.41億 m3;重點治理的 102條小流域,水旱災害程度比治理前降低了約 30%,成災面積減少 54%以上。
(2)生態環境得到改觀。近年來,共封禁治理 4.94萬 hm2,水保造林 47.05萬hm2,種草 0.39萬 hm2,開發建設經濟果木林5.73萬 hm2,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 61%;有 3條小流域被評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十百千”示范樣板,建成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示范區 7個,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廣昌縣牢固樹立“生態立縣、水保強農”宗旨,管好用好全國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資金,認真搞好撫河流域源頭的環境治理,大力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2006—2009年重點治理小流域人均收入年均增長近300元,先后被評為全省、全國水土保持先進縣。
(3)水保產業發展迅速。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特點,大力發展水保產業,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見效一片,以產業壯大促進水保事業發展,以經濟效益帶動生態效益,努力實現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相統一。全市共形成水保產業 9項,創辦水保經濟實體 52個,開發基地 62個,開發治理面積達 2.71萬 hm2,年創產值 3 752萬元、利稅 657.39萬元。
(4)生態經濟區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生態經濟區建設按照“生態立市、綠色興市”的要求,突出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這兩個重點,認真搞好規劃,積極開發資源,努力宣傳品牌,取得了可喜成績,邁出了堅實步伐。到目前為止,全市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處(樂安流坑古村),建成了臨川溫泉風景名勝區,建好了資溪馬頭山、黎川巖泉、宜黃華南虎等 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南城麻姑山、廣昌盱江森林公園,建成王安石紀念館、湯顯祖文化藝術中心、舒同紀念館、“千古一村”流坑、法水溫泉、金山寺、疏山寺、曹山寺等旅游景點 20多處;成功舉辦了南豐蜜橘節、廣昌白蓮節,開發了萬畝橘海旅游休閑、“賞百里蓮鄉,品蓮鄉文化”旅游和太極巖農家樂旅游項目;組建旅行社 10家,擁有三星級賓館 12家、旅游涉外飯店 36家和旅游汽車公司6家,并精心編制了臨川古文化精品旅游線路。僅 2009年“五一”和“十一”期間,全市就接待游客 3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 8 288.69萬元。
(1)全市水土流失狀況依然嚴峻。據衛星遙感測定,撫州市現有水土流失面積 4 920.73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 26.2%,比全省平均數高出 5百分點,屬于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全市每年流失泥沙 1 294.4萬m3,極大地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也給我市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帶來相當的難度。
(2)邊治理邊破壞現象仍然存在。一些山丘礦山開采、公路修建、開山采石、挖砂取土、毀林毀草、開墾土地、亂砍濫伐導致了新的水土流失;掠奪式、粗放型的農牧業生產方式導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加劇;對城市建設和城鄉結合部的水土保持工作重視不夠,造成城市生態環境惡化,這些都與我市生態經濟區的建設格格不入。
(3)全民水保意識有待加強。一些地方和部門,水土保持工作仍未列入議事日程,重經濟、輕環境,重建設、輕生態,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甚至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經濟發展的現象仍然存在。大多數群眾的水保觀念淡薄,對水保了解不多,關心不夠,支持很少。這說明我們的水土保持和生態經濟區建設仍然缺乏穩固之基。
(4)全市生態經濟區建設相對滯后。與國內、省內眾多地區相比,我市生態經濟區產業規模小,結構單一,產品優勢不突出,產業組織發育程度低,精品項目不多,生態建設總體上處于較低水平,大大制約了生態經濟區建設。
堅持“生態為根本,資源為基礎,山水為主線,開發為核心,效益為目標”的原則,充分依托撫州自然環境良好、生態環境宜人、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圍繞“突出特色,調整結構,培育精品,打造品牌”的思路,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積極發展農業觀光、溫泉度假等特色專項旅游,完善提高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豐富我市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內涵。
認真搞好全市水土保持總體規劃,針對不同區域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加快生態建設和保護進程。對水土流失輕微地區、重要水源型水庫庫區、撫河源頭地區實施封禁保護,促進大面積的植被恢復,確保到 201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 68%。繼續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山、水、田、林、路、草統一規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有機結合,發展生態經濟,恢復和建設良好生態環境。認真抓好綠色通道、退耕還林、國家生態公益林工程建設,把公路、鐵路沿線建設成為綠化線、風景線、致富線,建設成為撫州生態環境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加強對馬頭山自然保護區、巖泉自然保護區、華南虎保護區珍稀瀕危物種和野生動物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掛牌保護古樹名木,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認真搞好旅游景區的造林綠化,力求突出主題和個性,收到成林、成叢、成蔭、成景、成境、成趣之功效,表現出景景不同、季季不同的景象,提高景觀和生態環境相映成趣的效果,努力實現撫州山川秀美。在開發生態旅游、休閑度假、農業觀光景點時,始終強化資源保護、環境保護意識,確保生態旅游的可持續利用,真正做到美化山川河流與開發風景旅游區相結合。
搞好水土保持、加快生態經濟區建設,關鍵在于機制創新。必須始終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斷推進經營體制創新、投融資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水保產業形成,促進生態經濟發展,以經濟效益促進生態效益,從而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
一是創新經營管理體制。認真總結近年來我市小流域治理的先進經驗,大力推廣“股份制”和“公司 +農戶”等模式,積極鼓勵“政府牽頭、農戶承包”的經營管理模式,力求以靈活、全新的經營機制,確保全市生態經濟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力求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特色農產品上檔次、上規模。與此同時,還要重點扶持綠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延長水土保持產業鏈。
二是創新投融資體制。努力拓寬資金渠道,建立政府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群眾投資等多元化、多層次的投資格局。通過“國家財政撥一點、地方財政給一點、按政策法規收一點”的辦法,建立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的發展基金,確保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積極探索政府推動和依靠市場機制推動相結合的辦法,出臺優惠政策,調動廣大群眾、專業大戶和各行各業參與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制定符合我市實際的土地流轉政策,使土地向開發大戶集中,向生態產業集中,向生態經濟區集中。按照誰投資治理、誰開發受益的原則,進一步制定和落實“四荒”資源治理開發的優惠政策,加快“四荒”拍賣、租賃、承包和股份合作治理的力度,明晰所有權、放開治理開發權、拍賣使用權、搞活經營權,并允許使用期內依法轉讓和繼承,吸引社會各方面的資金投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對發展生態產業的還要減免相關稅費。同時,推出一批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旅游開發的精品項目招商引資,通過優化投資環境、制定優惠政策,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吸引外資參與我市的生態建設,確保“十一五”期間我市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有一個較大的投入。
三是創新科技。建立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新機制,加大對水土保持實用技術的研究,力爭每年都有幾項新技術應用到我市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中。圍繞水土保持主導產業,重點推廣南豐蜜橘特早、特香、特抗、特甜母本園技術,廣昌白蓮航天育種技術和黃梔子太空育種技術,真正提高我市水保產業的科技含量。
搞好水土保持、加快生態經濟區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水利、林業、農業、發改等多個部門,這些部門圍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都有各自的治理資金。目前,我市開展的治理開發項目有國家專項資金 6 000多萬元。對于這些資金,我們要用足、用好、用活,促其發揮最大效益。
一是要共振共為,合力治理。采取政府牽頭、部門聯合方式,把資金捆綁起來集中使用,使各部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全力治理水土流失,充分發揮整體功能和整體效益,使治理后的小流域達到“一山喬灌草、一河清泉水、一條經濟帶、一個產業鏈、一道風景線”的治理目標。
二是明確資金投入方向和重點。當前要圍繞我市水保產業和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著力搞好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重點把資金投向生態果業、綠化苗木、觀賞花卉、水保經濟作物、優質森林產品等綠色產業的開發。
三是要狠抓資金管理。大力推行報賬制管理,杜絕資金截留和挪作他用,強化資金監督管理,確保資金充分發揮效益。
一是大力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的環境保護意識。目前,我市各級領導干部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還不強,少數地方領導甚至存在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的短視行為。應切實采取措施,使他們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環境也能創造生產力”的觀念,真正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到實處。
二是切實加強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領導。建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市、縣、鄉三級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明確黨政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職能,理順并協調好部門與地方、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促使組織者、管理者、實施者各就其位、各盡其責,保證工作有序開展,杜絕長官意志和短期行為。
三是進一步增強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識。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廣播和廣告牌等宣傳工具,從戰略高度廣泛深入地宣傳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加快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巨大效益,使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真正關心、支持水土保持與生態經濟區建設。當前要重點抓好示范小流域戶外教育點和科技推廣示范園等幾個農業觀光旅游示范項目,大力宣傳水土保持與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典型經驗及效益,增強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識和參與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