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丙友,崔潤利,任憲平
(1.黑龍江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克山實驗站,黑龍江 克山 161600;2.訥河市水務局,黑龍江 訥河 161300)
訥河市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大小興安嶺南緣,嫩江中游東岸,轄16個鄉鎮,171個村,14個農林牧場,總人口 73萬人。域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發展農業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素有“黑土明珠”、“北國糧倉”之美譽,曾被國家命名為百名產糧大縣、全國衛生城、“中國馬鈴薯之鄉”和“中國甜菜之鄉”。然而,隨著人口增長,資源所承受的壓力增大,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影響該市農業生產的諸多不利因素逐漸顯現出來。
訥河市幅員 66.43萬hm2,其中市屬面積 59.72萬hm2,市屬耕地面積38.01萬hm2,農業人均占有耕地0.5hm2,遠遠超過全國農業人均耕地0.1hm2和全省農業人均耕地0.3hm2的水平。訥河市土壤可概分為黑土、黑鈣土、草甸土、暗棕壤、沼澤土、砂土、鹽土、堿土、石質土 9個土類,29個亞類,52個土屬,108個土種。有機質含量豐富、自然肥力高的黑土、黑鈣土、草甸土面積占總面積的 89.4%。土地資源豐富、耕地面積大、土壤肥沃是訥河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優勢。
訥河市跨越冷涼、溫涼、溫和3個氣候帶,農作物生長期4—9月份平均氣溫14.8℃,其中 6—8月份平均氣溫19.7℃,7月份平均 21.3℃,全年≥10℃有效積溫 2462℃,無霜期122 d。進入 6月份,隨著氣溫的升高,雨量逐漸增加,6—8月份平均降水量314.1mm,占年降水量的 66.8%。由于雨熱同季,小麥、馬鈴薯、甜菜等喜涼作物所需要的基礎條件能得到保證。同時由于日照充足,5—9月份平均日照時數 8.5 h,以光補熱,彌補了積溫不足和無霜期短的欠缺,為大豆、玉米、水稻等喜溫作物提供了較好的光熱資源。
訥河市境內有嫩江、訥莫爾河、老萊河、南陽河、石底河等一江四河和引嫩河、衛星運河兩條人工河,117個泡沼,自然水域面積約0.63萬hm2。境內年徑流深 25~95mm,由南向北漸大,平均為38.1mm。地表水年均徑流總量 2.65億m3(不包括市外),枯水年(75%)徑流量為1.19億 m3。市屬范圍地下水允許開采量約1.47億 m3,江河河槽徑流入市境18.6億 m3。水資源豐富,為開發灌溉農業提供了條件。
由于坡地較多、降水比較集中,以及人為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該市水土流失面積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深、危害日趨嚴重。該市勝利村 2°坡耕地科研觀測資料顯示:年平均流失表土3~5mm,每公頃年流失土壤11.2 t,流失氮肥 9kg、磷肥12kg、鉀肥18kg。據統計,1982年全市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 6%的耕地為10%,4%~6%的為70%,3% ~4%的為18%,小于3%的只有 2%;而到了 2008年,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3%的耕地只有10%,2%~3%的達 60%,小于 2%的為30%。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嚴重影響了糧食產量。據統計,水土流失導致每公頃耕地年糧食產量減少375~600k g。龍河鎮富裕村靠山屯有 83戶農民,137hm2耕地,開墾的歷史大約 70年,由于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導致底土裸露,每年減產糧食約 8萬kg。
全市鄉鎮企業、小區開發等項目用地,未批先占、少批多占、閑置浪費土地現象仍很嚴重,侵占了大量的耕地。據土地部門調查,全市農村居民點用地 27605.8hm2,平均每戶宅基地面積達1150.3m2,超出省里規定標準的 2.3倍。
全市共有侵蝕溝近1500條,面積近350hm2,溝壑密度0.21km/km2,這些侵蝕溝縱橫切割,使耕地支離破碎,大塊變小塊,長壟變短壟,增加了“抹牛地”,不僅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影響機耕作業,增大了作業難度和生產成本。
掠奪式的生產經營,造成林草覆蓋率嚴重降低、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降低,誘發、加劇了干旱、洪澇、低溫、早霜等自然災害。據《訥河市水旱災害》資料,伴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農業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加快,受災面積和災害程度也呈明顯上升趨勢。1957—2000年,春旱年份35年,夏旱年份16年,其中春旱加夏旱10年,嚴重成災的有 4年;夏澇年份 4年。2009年 6月10—19日,訥河市孔國鄉連續降雨,致使12個村的耕地不同程度受災,大豆絕產面積 2627hm2;6月 25日,一場15分鐘的冰雹加特大暴雨,造成5個村的大豆受災,絕產面積1552hm2。
訥河市現有的水庫、塘壩等水利工程,大多是在 20世紀50、60年代建成的,由于管理不善和自然破壞,現在近30%被迫棄用,50%的工程帶病運行,其所發揮的效益不足工程設計效益的一半。
訥河是農業大市,農業用地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 82.3%。在農業用地中,以種植業為主的耕地占77.4%,林業用地占15.4%,牧業用地占5.5%,養殖水面占1.7%。林、牧業比重偏小,農、林、牧、漁各類用地發展極不平衡。
水土流失是造成訥河市耕地質量下降、耕作不便、水利設施損毀、自然災害加劇的一個主要原因。水土流失治理要以小流域為單元,以基本農田建設為重點,山、水、田、林、路、渠綜合配套。坡耕地治理應以橫坡打壟、營造植物埂帶為主,必要時可修建水平梯田或退耕還林、還牧,建立起水土保持耕作制度,改善農田生態系統,以達到穩定、持續、高效利用耕地資源的目標。對于侵蝕溝治理,應將跌水、谷坊等小型水保工程和塘壩等骨干工程與水土保持林營造相結合,充分發揮工程措施的速效性和林草措施的長效性。同時,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監管機制,杜絕人為水土流失的再次發生。
干旱是訥河市農業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過去該市在水利事業上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收效甚微,到目前為止,全市水澆地面積還不足 5%。全市水資源比較充分,但可利用的水資源量不足,干旱年份,有很多地方人畜飲水都有困難,加之坡耕地多,土質黏重,發展灌溉比較困難。除少數河灘地和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可發展灌溉外,大多數耕地搞水利工程難度很大。今后在全市多數地方,首先要堅持 “水路不通,走旱路”的思路,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具體措施是:以機械化為中心、狠抓保土培肥耕作蓄水保墑,建立土壤水庫;連片種植,合理輪作;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巧用化肥;建立以科學用水為主要內容的耕作栽培制度。訥河市冬春兩季降水少,夏秋兩季多,8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 6—9月份,加之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結構好,保水蓄水能力強,只要堅持推廣旱作農業耕作措施,完全可以做到秋雨春用、春旱秋防,蓄住天上水、保住土中墑,消除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其次是積極穩妥有計劃地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利用自流灌、井灌,逐漸擴大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穩產農田面積。
據調查,訥河市尚有12.4萬hm2中低產農田。對這部分中低產田,要進行詳細調查,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具體改良措施。除了把不適宜耕種的土地退耕還林還牧外,還要通過改革耕作制度、增施有機肥、興修農田水利等綜合措施,改善土壤結構,逐步提高土壤肥力,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通過編制和修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落實省級規劃用地指標,明確每塊土地用途,對土地實行嚴格的用途管制。建設項目用地要列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在確保國家、省重點工程項目用地前提下,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農村居民建房,除遷屯并點及個別情況外,原則上不再增加占用耕地指標,村、屯居民建房要本著節約用地的原則,走內涵挖潛的路子。要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制度,除國家和省重點工程外,其他建設一律不得占用基本農田,對占用基本農田的項目,要堅持占補平衡的原則。
農業內部用地結構調整要在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基礎上,充分開發利用非耕地,適當增加林、牧、漁業用地面積。除農防林、水土保持林外,嚴禁占用耕地營造用材林、薪炭林等。
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利用資源和生態優勢,走優質、高效、集約化經營的路子。應結合生態農業建設,在全市不同區域,建立綠色食品專用基地,繼續壯大綠色食品產業,實施“扶持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建設、促進綠色食品發展”戰略,重點在甜菜、馬鈴薯、東北王系列大豆、葵花、瓜菜和水稻等作物上實施規模發展,保證綠色食品原料的充足供應。同時,加強綠色食品深加工,爭創國際馳名品牌,促進生態優勢向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轉化,加速全市經濟發展進程,進而反哺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