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玲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基礎教學部 125105
淺議研究性學習在《食品分析》教學中的應用
劉玲玲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基礎教學部 125105
在食品分析課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僅在于倡導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還在于實現教學目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的轉變,以此建立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相互彌補、相互促進的關系,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
研究性學習;食品分析;教學
research-based learning; food analysis; teaching
研究性學習倡導的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引入大學課堂,既可以加強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收集信息、獲取新知的能力。
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學專業主要專業基礎課之一,它是一門實驗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而且課程內容極為豐富,包括食品營養成分分析,食品添加劑、食品微量元素、食品中有害物質、食品中常見微生物的檢測,食品的常用物理常數以及食品感官評定等主要部分。食品分析課程總學時為54學時(含理論學時和實驗學時),可以說,在有限的學時里,讓學生掌握全面的食品分析理論及技能是不可能的。而對于系統的食品分析工作來說,所采用的分析手段和掌握的實驗技能又顯得十分重要。因此,為了使學生在食品分析教學中通過各種教學環節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在該課程中開展了研究性學習。這一改革,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推進了我們以往教學目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的轉變。
在教學目的上,以往的教學過程強調通過“認識”這一工具來掌握“雙基”,發展智力,為未來生活做準備,而“研究性學習”堅信教學即生活,而完整的生活就不能只包含知識,應該還有情感、意志和價值體驗等。因此,教學不是簡單的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學生培養成有自主求知意識和能力,有科學的思維和人文情懷,更有健全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完整的人。因此,在大學本科教學過程中倡導研究性學習,不僅是基于研究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它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學習發展環節。[1]
《食品分析》課程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對食品的分析檢測能力和訓練學生的科研能力。使學生通過理論學習掌握各種分析方法的原理及適用范圍,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適當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說,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一方面要內化外在的知識信息,這一過程則是以接受性學習為主要完成方式;另一方面,當內化過程告一段落后,就表現出外化知識信息的傾向,即通過具體的實踐完成學生的自我表現、自我實現的過程。這一過程則完全不同于接受性學習過程,而它正是由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和環節所體現的。我校以往的《食品分析》課程是以理論講授為主,僅安排少量學時的實驗內容,這就造成了學生不能主動思考,被動學習,動手能力較差,很難達到社會對食品分析檢測人員能力及素質的要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我們不僅加大了實驗課的比例,而且在課程中設置了研究性學習的內容,目的就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以往的大學本科教學過程中存在這樣一種極端的觀點——“教師中心論”,認為教學是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學生是課堂中的“靜聽者、服從者”。這種教學方式將學生置于被動的學習的地位,強調教師的教化與灌輸。而研究性學習則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交互主體的關系”,強調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倡導改變以往傳統教學中教師占完全主導的權威地位。因此,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評價者,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2]在此期間,學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而是通過直接與生活世界接觸親歷知識發現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主張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彼此之間相互尊重,展開自由交往和民主對話。
長期以來,《食品分析》課程通常是采用課堂講授型的方式集中教學,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實驗教學中更是存在先聽教師講解基本原理和步驟,然后學生按實驗指導書的方法依葫蘆畫瓢做一遍就完事的現象。這種教學方式不但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更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將模擬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如通過討論、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模擬體驗、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各種形式,探究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提出富有創造性的觀點和作法,并在實踐中檢驗正確與否并加以改進。鑒于此,我們在《食品分析》課程中的某些章節開展了研究性學習。例如,食品添加劑的測定這一章,由于該章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完全可以布置學生做大量的調查工作:一是去超市調查各種食品中食品添加劑的種類,讓學生在生活中親身感知到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工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通過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了解食品添加劑的正確使用方法以及常見食品添加劑的測定方法。三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收集濫用食品添加劑的危害。在課堂上,學生互相交流課外獲得的知識,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進行實踐。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還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
到了大學本科階段,隨著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大多數課程的講授方法往往都是從現成的概念、原理等演繹展開而達到傳承知識的目的,所以教學內容比較強調學生的間接經驗。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問題解決學習”,是通過問題解決的方法發展問題解決能力的一種學習形態。[3]它更注重學生的直接經驗,所以學習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即除了學習教材中的間接知識以外,學習者還要廣泛地獲取未經加工的第一手資料——直接知識。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這樣,傳統的教學時空得到拓展,師生不必局限于課堂和學校,以教材為中介的師生知識傳遞過程演變為雙方在生活世界中的自由交往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獲取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可見學會實際動手操作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與一般的知識學習的基本區別所在。
因此,要基于教材,立足社會,充分挖掘食品分析課程中研究性學習點。例如,當講到“食品中營養成分的測定”時,可引導學生進行營養素與人體健康的研究;講到“食品中有害物質測定”及“食品添加劑的測定”時,可引導學生進行與“食品安全”問題相關的研究;講到“食品中功能性成分的測定”時,可引導學生進行“功能食品”的相關研究等等。這樣可以把食品分析的學科知識和課題研究有機的結合起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也使他們感到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能夠學有所用。
綜上所述,食品分析課程中所傳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材料,而且其中的許多教學內容可以在研究性學習中拓展和延伸;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所形成的能力、學生所獲得的信息和新知識又由學生很自然地遷移到食品分析的課堂教學中。在食品分析課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完全可以建立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之間相互彌補、相互促進的關系,共同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1] 張建林.大學本科教學過程完整性與研究性學習[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 (2)
[2] 辛志成.試論研究性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
[3] 馮喜英.正確實施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策略探討[J].教學與管理.2006,1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 Food Analysis " During the Class Teaching
LIU Lingling(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123000 Fuxin, Liaoning)
Carries out th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Food Analysis” curriculum, Not merely lies in initiates one new study way, also lies in the realization teaching goal, the teaching way as well as the course content transformation, Mutually makes up the relations by this establishment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nd the discipline teaching which, mutually promotes, together promotes student's development.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0.117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立項課題資助(課題號:YB081010)
劉玲玲(1 9 7 8-),女,遼寧阜新,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