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河 賀倩 新浦連港電大建工系 222000
英語這一門語言工具,在如今國際化與現代化發展大潮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怎樣才能讓孩子未來具備足夠的英語應試和應用能力,不僅僅是個人或家庭的成敗,而是整個教育界所應深思的問題,作為一名從事英語行業的教育者,其教學方法和模式對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影響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而言,學以致用,學為所用是學習的根本所在。而對于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走出書本,回歸生活,是英語教師職責所在。
在《生活既教育》中陶行知先生闡述“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也曾主張教育為當下的生活服務理念,主張“教育及生活,及生長,及經驗改造”;而美國教育家華特也曾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在許多教育界精英看來,英語的生活教育模式是英語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新課改》中要求教師“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踐的教學活動”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本文將圍繞生活教育這一中心,從教與學的目的和教學方法,以及對教師能力要求等方面綜合分析其深刻內涵及實施這一理念的必要性。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而這門語言主要也是為了更方面地進行社交,然而,作為現代信息交流的一道工具,倘若人們使用它離開了它固有的目的,成為步入社會的敲門磚,此時的學習將會變成一個復雜問題,甚至毫無意義和用處。明確了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發現,英語的學習是為了方便交流,為了更好的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從而解決問題。
顯而易見,教育的目的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為此,我們應該樹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在教材中獲得知識,并受到啟發,而不是局限于書本,局限于狹隘的課堂,局限于字面上死記硬背。死啃書本上的ABC,而不會進行交流。
作為社會上流人士或企業的普通職員,生活或許永遠要和英語打交道,而我們的教育要做到的就是“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
英語不能脫離實際,正如魚兒離不開水的緣故,誠然,五彩繽紛的生活是語言的源頭,也是應用語言的沃土。語言的學習是需要一定環境的,這一簡單道理是啟發了我們,表明了英語與生活不可分離的事實,更啟發我們,有必要將英語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有必要清楚舊課程的有關理念;更有必要用生活化數字方法構建英語教學。
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機會,讓生活再現英語,例如,母親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都是可利用資源。在教chirstmas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英語國家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在作完有關介紹后,可以模擬情景,讓學生欣賞圣誕歌曲并用英文制作賀卡等,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自覺地提高了,向對知識的記憶也加深了。
另外,教師對課堂上一些偶發事件適當把握時機,加以利用,例如,有一回一個穿著粉色裙子的小女生站在窗口找人,結果引起了騷動,此時,我便在黑板上板書“who’s that Little beautiful girl?”“Is she In The blue shirt?”并請學生回答。
其次,教師也可以介紹某些社交場合突發情況該如何應用對,當朋友或同事不小心弄臟了裙子,可以用一句話給他一個臺階。“Oh,don’t worry , I’m thinking of buying a new shirt , This skirt is too old。”
英語的學習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細心留意,處處可以學到英語知識,例如,許多食品包裝袋,教室里設立的英語角,校園內設的英語墻報,以及某些雙語化標牌。
打撲克時要用Q(Queen),K(King)等。麥當勞、肯德基的英文招牌大家都熟悉。China、USA、CCTV也家喻戶曉。
所以教導學生如何從生活中汲取英語知識是關鍵。
1.教學生唱英文歌曲、看點英文電影、讀英文小說等。
2.教會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原牌英語。
3.校園內提倡用英語對話。
作業的布置時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作業的布置形式應該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開展“生活化”語言材料的匯編及表演。最大限度地擴展英語學習的空間,用英語每天規定背誦幾個妙言佳句,以及學生課后練習英語繞口令等等。
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踐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努力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用生活理念構建英語課堂教學,讓作業生活化,日常生活英語化,實現語言教學走向生活,為生活而用。
要想成功的上好沒一節英語課,除了課前的大量準備,最主要地完全投入學生們中去,盡自己努力,讓學生們在玩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讓學生一味地在課堂內死記硬背。
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研究學生的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不斷充實課堂教學中生活化因素,使用只有交際性的生活化教學模式,真正發揮英語的交流作用。
為此,教師應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主體意識。這些能力要求對教師無疑是一個挑戰。
教師的職責,首先要善于營造生活話理想的環境,以趣味性為前提,將書面語口語化,實用化處理,開展各種形式的話語活動,使學生有話想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其次,提高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為最終目標,最后創造一個能讓學生覺得適合的學習環境。所以教師應該名曲教師面臨的桎梏,使其轉化為機遇。
總之,學習英語要把它當作一種技能來掌握,而非僅僅是一門知識。我們的培養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英語,勇于交流。因此,必須創造一切條件使他們逐步不自覺地掌握,達到一聽就懂,脫口而出的地步。英語和生活的結合,對教師是一個更大的挑戰,而教學的過程本就是交際的過程,交際自然與生活緊密聯系。因此,在教學方法上,要解放思想,采取多種方式,借助社會各方面條件是教學生活化,更好地促進英語的教學。
[1] 胡文仲 .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英語教育自選集
[2] 鄒經.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大學英語教學論
[3] 徐靜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