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超 廣東理工職業學院 510091
淺談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朱偉超 廣東理工職業學院 510091
結合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分析和學生就業工作的體會,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從理論課、實踐課、實訓課、實習、職業規劃等方面進行系統,詳實的論證,目的在于交流,希望能為高職院校的廣大同仁提供些許借鑒。
高職學生;培養模式;培養質量;就業能力
隨著高校連年擴招,每年畢業生人數也連年增長,從2008年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已經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了極大影響。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直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如果說2009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復雜的一年,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仍很嚴峻。
我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已有30多年時間,在此期間,我國實現了從一個人口大國到一個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也為社會培養大批建設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如教育結構不合理,專業設置脫離社會需求,教育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等。這些問題進而加劇了當下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社會的轉型,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的平衡協調發展都給我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養社會需要的高質量合格人才,必須要認清社會、經濟的大環境,并要與這種大環境相適應。
高職院校在全國各地的紛紛出現,適應了這種大環境。但是,大部分發展歷史短,缺少傳統高校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長期的辦學經驗。有些高職院校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一窩蜂的開設一些所謂“熱門專業”,供求關系的失衡導致這些專業的畢業生難以就業。做教育,就要思教育。學校專業的設置,課程的建設和改革,人才的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要結合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的變化來做,要尊重教育規律,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
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情況,關系學生本身的就業和前途,關系高職院校的整體就業率,反映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影響到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
教師行業做的是人的工作,人們常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來比喻教師。作者以前做的是施工,工作對象是物,而現在做教師,工作對象是人,人和物的最大不同就是,人有思想,會思考,有喜怒哀樂,有親疏遠近。高職院校的教師要上好理論課、實踐課、實訓課,開展好學習的實習和就業工作,首先對高職學生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充分了解他們的特點。作者所在學校屬于第三批A類招生的公辦高職院校,學生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經過高考的選拔,和第一批、第二批院校學生在文化基礎上存在明顯的差距。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選擇和第一批、第二批院校明顯不同。要根據這個特點開展教學。講課的內容不能太難,講的太難,大部分同學學不會。講課的內容不能太偏,要注重實用性。
世界觀、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很多同學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也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這一點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對自己的要求不夠嚴格,學習缺少動力。有些處于戀愛中的學生反而有很高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成績也比較靠前。一個出色的教師,不僅要想辦法上好課,還要想辦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學生樹立學習目標。
自卑是因為屬于大專層次,覺得技不如人,無法和重點大學和二批本科院校學生相比。作為教師要有同情心和愛心,尊重學生,鼓勵學生,使其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自負會表現為傲慢,個別學生認為自己交了學費,是在“交錢”,教師是在“拿錢”,理應根據自己的喜好為自己服務,不把教師放在眼里,甚至不尊重教師,比如有的學生見到老師,不稱呼老師,直呼其名。不同時代學生心目中的教師是不一樣的,學生的這種變化是由社會和經濟環境造成的,這點教師要理解。同時要有為學生服務的意識,要有“打工”意識,教師本來也是一個職業。
研究教學規律,探索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職業素質培養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政治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的培養。教學要起到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高尚的情操,制定清晰的學習目標和職業目標的作用。
課室教學仍是高職院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要改變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思維,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目標。課室教學如果僅采用理論講授的教學方式,勢必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最終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除理論講授外,可采用課堂討論、模擬演示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互動,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并可根據教學效果,實時調整不同教學形式的時間比例。
根據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重視實踐課、實訓課教學,重視校企合作,重視學生的實習,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可利用校外實訓基地、合作企業和學校的實訓室、機房、多媒體課室等一切條件,開設足夠課時的實踐課、實訓課和實習項目。
職業規劃指導注重對學生進行分階段、有側重、循序漸進的指導。
做好大一新生的入學專業教育和心理輔導,并引導其制定大學生活學習計劃,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的發展前景、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社會上相關職業的發展狀況,從而增強學生的專業認識,樹立關于專業、學業、就業、職業關系的初步認識。
幫助大二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提高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努力建立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正確認識自己,努力實現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協調統一,有針對性地培養其職業發展能力和素質。
幫助大三學生制訂學習計劃,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應側重于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努力拓寬知識面,提高能力,增強就業的自主性和對自己的將來作出決策的能力。
畢業前心理輔導和就業技巧培訓。還要注重對他們進行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穩定職業、追求事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職業生涯規劃是個人結合自身情況以及眼前的制約因素為自己實現職業目標而確定行動的方向、時間和方案的過程。個人職業規劃是指在了解自我的基礎上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和目標,并制定相應的計劃,為個人走向職業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徑。職業規劃大賽要根據專業特點靈活開展,防止走入“為了比賽而比賽”的只重形式,不重實效的境地。
職業能力大賽可根據專業特點開展,要避免走形式,要注重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大局意識;注重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舉辦就業指導專題講座。聘請專家學者、企業用人單位主管領導來學校講課,加深學生對職業教育內涵的知識厚度,主動去強化自己的就業能力。也可以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進行就業指導。
可以組織校外合作企業或者其他用人單位到學校開招聘會。參加招聘會,對同學們如何準備應聘,如何進行自我介紹,如何撰寫簡歷都是很好的鍛煉。也可以在大三的上學期組織模擬招聘會,對同學們準備面試,參加面試進行模擬。不同專業、不同班級之間可以交叉進行。參加模擬招聘會對同學們來說也是很好的鍛煉。
在畢業班學生開始找工作之前,學校要開展各種各樣的和就業有關的活動,給同學們找工作做好準備,比如職業規劃指導、畢業實習動員、畢業實習、就業動員、就業指導等活動。就業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有:
(1)個別同學存在觀望心態,比較過來,比較過去,總覺得不如意,有的嫌遠,有的嫌待遇低,“有業不就”,更有甚者找到一份工,做了不幾天就跑了,就業心理不夠成熟。這種不成熟的就業心理會影響到同學們的就業。對這些同學要繼續進行就業指導工作。
(2)個別同學缺少自我保護意識,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的意識不強,有些同學雖然實習了,但是時間不長就被辭掉了。對這些同學要繼續進行就業指導,增強其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3)在大三的下學期,同學們比較分散。找到工作的同學已開始實習,暫時沒有找到工作的同學四處找工作。這時要加強就業跟蹤工作。
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我國的高等教育將擔負起使我國從一個人力資源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高職教育大有用武之地。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高職院校的廣大同仁不懈努力。
[1]李宏.談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J].天津職業學院校聯合學報.2008 ,10 (4):71-73.
[2]金永福,章艷華.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途徑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 (4):65-66.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6.149
朱偉超(1979-),男,漢族,河南,助教,從事研究方向:教學、學生就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