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寧 宋 誠 (南京市石城公證處 江蘇南京 210008) ■文
北京市懷柔區司法局 (北京 100060) ■文
公證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作用與思考
劉慶寧 宋 誠 (南京市石城公證處 江蘇南京 210008) ■文
我國公證制度自 1979年恢復重建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已經成為促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整個社會法治進步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國《公證法》將“預防糾紛,保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作為其立法目的之一,足以說明公證的基本功能是通過行使國家授予的公證權來預防糾紛、減少訴訟、制止不法行為,維護法制與經濟秩序,保護國家利益和自然人、法人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公證都具有預防和解決糾紛的獨特優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公證可以明確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預期,有效保護交易安全,避免糾紛的發生。“法律的主要功能也許并不在于變革,而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種可以大致確定的預期,以便利人們的相互交往和行為。①蘇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資源 (修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第 7頁。”而公證正是通過證明法律行為的真實性與合法性來確定各種法律事實,為參與交易的各方當事人提供一種穩定可靠的法律保障。具體表現為:第一,公證能確保交易安全。公證因有一套完整規范的程序和實體制度,能夠有效保證交易主體、交易過程和交易結果真實合法的效力,從而使交易雙方產生一種可靠的心理預期,并通過嚴格審查來遏制違法行為,維護交易的安全。動態交易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則可以大量減少因交易而產生糾紛。第二,公證能夠賦予交易規則以法定效力和證據效力。公證事項屬于民商事法律范疇,其以“法不禁止即自由”為基本準則,因而建立在當事人意思自治基礎上的交易規則就顯得尤為重要。公證正是對這一交易規則的證明活動,是對當事人的合意的證明,只要這種合意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就可以通過公證的證明力而獲得穩定的預期。
其次,公證機構的中立性、非營利性更有利于取得當事人的信任,便于預防和解決糾紛工作的開展。我國公證機構既不屬于國家機關,也不屬于營利機構,其站在法律公正的立場上,以維護國家、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權益為前提,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原則,對當事人以平等的對待和同等的程序參與機會,并對雙方的利益給予同等的尊重和關注,決不偏向任何一方,以此滿足交易主體對交易安全的需求。
再次,公證的告知程序是明確相關法律概念和法律風險,避免爭議糾紛的重要保障。這里的告知,不僅指公證員要將當事人在辦理公證過程中所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義務、法律后果和注意事項等充分告知當事人,還要求當事人應向公證員充分告知其申辦公證的目的、用途和需要。我國《公證法》第 27條第 2款也規定:“公證機構受理公證申請后,應當告知當事人申請公證事項的法律意義和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并將告知內容記錄存檔。”正是嚴格的告知程序才使當事人正當、合法的權益通過辦理公證得以保障和實現,并使違法行為得以制止,從而達到預防糾紛的目的。如對合同的公證,公證員不但要審查當事人的資格、行為能力的真實、合法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還要審查合同的所有條款,進行必要的修改和查漏補缺,以確保合同條款盡可能完善,把法律風險降到最低程度。例如在合同中明確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附隨義務,可以避免當事人因合同無約定而違反誠信原則,損害對方的利益。通過以上公證審查及告知,可以避免因合同條款的糾紛,減少訴訟,保證交易安全和合同效率的提高。
最后,公證員的專業性可以確保糾紛預防和解決的合法性。《公證法》第 18條、第 19條規定了公證員的條件,還在第 20條規定了禁止擔任公證員的四種情形。這樣,公證員的高職業門檻可以確保公證員從一開始就具有較好的法律知識和素質。更為重要的是,公證員憑借系統的法律及相關知識,細致地解答咨詢,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幫助其運用法律,使其作出正確的決定,這樣可極大地減少法律風險,避免糾紛。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繼承權析產協議書公證成為解決拆遷繼承房產糾紛的新路徑。張某遺留于某處民國建筑面臨拆遷,依法張某的遺產應由其五個子女共同繼承,但由于年代久遠張某子女都已去世,其配偶有的仍然健在。依據《繼承法》的相關規定,該房產的繼承涉及到直接繼承、轉繼承、代位繼承等法律問題,法律關系較為復雜且繼承人人數眾多矛盾較大。公證處公證員在了解情況后,提出依據拆遷政策并參照繼承人的住房情況,以辦理繼承權析產協議書公證的方式解決矛盾。后當事人經協商采納公證員的建議辦理了該公證,糾紛得到有效解決。
債務糾紛在民商事活動中時有發生,司法實踐中,債權人追債的途徑主要有:(1)和解。債權人和債務人達成和解協議,債務人自愿清償債務。 (2)仲裁。 (3)訴訟。 (4)強制執行公證債權文書。《民事訴訟法》第 214條“對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公證法》第 37條 “對經公證的以給付為內容并載明債務人愿意接受強制執行承諾的債權文書,債務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適當的,債權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公證處根據債權人和債務人達成的《和解協議》而簽訂的《還款協議》進行公證,并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債務人未能按期清償債務,債權人可向公證處申辦強制執行證書后直接申請人民法院執行。強制執行債權公證可免打官司,為企業節約訴訟成本。企業公司之間的經貿事務很注重講求信譽,彼此信任。當然由于利益關系和種種原因,有時發生經濟糾紛再所難免。本著和為貴,及時化解糾紛的原則,能夠化解的及時化解,能夠達成和解協議的及時達成,要避免動輒訴諸訴訟,既傷害了彼此信任,又增加了企業成本開支。
公證活動作為一種非訴訟活動,對公證事項可以起到鞏固和加強其法律效力的作用。進入訴訟領域,公證書對人民法院確定案件的事實,也起到一定的證明力作用。《公證法》第 36條規定:“經公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反該項證據的除外。”我國《民事訴訟法》第 67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反公證證明的除外”。公證是依法證明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事實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的活動。經公證的法律行為、文書和事實可以享有特殊的證據效力,即使進入訴訟程序,也會被法官直接認可,除非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公證后的法律行為、文書、事實之所以享有高于一般證據的效力,是源于公證書的出具必須具備實體法和程序法關于真實、合法等要求的規定。它不同于一般的私寫文書,內容和形式都有嚴格的法律規定,這成為公證書特殊法律效力成立的基礎,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利害關系人對于公證申請人的各種疑慮,從而降低發生糾紛的概率。
公證調解指的是公證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針對經過公證的事項在履行過程中發生的糾紛,根據法律和事實,對當事人雙方進行說服教育、勸導協調、促使當事人之間和解,消除糾紛的活動。我國《公證程序規則》第 56條規定:“經公證的事項在履行過程中發生爭議的,出具公證書的公證機構可以應當事人的請求進行調解。經調解后當事人達成新的協議并申請公證的,公證機構可以辦理公證;調解不成的,公證機構應當告知當事人就該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這是我國公證調解制度的法律依據。公證調解相比于法院調解等其他形式的調解,其優勢是多方面的。如相比于法院調解,公證員執業身份上“公職”色彩的相對弱化,更有利于為爭議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創造出一種平等協商和談判的氛圍。相比于民間調解,公證人又是專業的法律人士,可以就糾紛涉及的法律問題向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服務,便于當事人了解相關法律知識,預測訴訟的結果以及考量不同糾紛解決方式的利弊,對糾紛的合理迅速的解決無疑具備良好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公證員在糾紛所涉利益方面的超脫使其在調解糾紛方面更易為當事人所信任,而且對于當事人來說公證調解的成本相對來說也是非常低的。
公證是非訴訟的預防性法律機制,素以預防糾紛、減少訴訟為已任,在國家法制體系中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價值。當事人基于對風險的預測,借助公證監督各方當事人履行義務,以溫柔、平和的方式將這種風險降到最低,力求交易心理之最大穩定和交易行為之最大安全,避免曠日持久的“訟累”,即使涉訟,也因擁有法定證據效力的公證文書已經固定了客觀事實,往往能促進案件的快速高效解決,從而節省了人力、物力及時間開支。和諧社會需要有比較完善的社會協調和社會糾紛調處機制,能夠有效地化解各類矛盾糾紛。顯然,公證工作對矛盾、糾紛事先預防這種獨特的職能優勢,符合當事人降低解決糾紛成本的需求,也有利于減輕日益增加的訴訟壓力,決定了它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能夠大有所為,必將成為預防矛盾糾紛產生的一道重要防線。同時,以糾紛預防和解決為基本目標,不斷完善公證法律制度,促進公證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也是我國公證制度不斷完善的必然方向和途徑。
(責任編輯 趙海鷗)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Public Notarization Preventing and Dissolving Social Disputes
Practices and Reflection on Innovative Legal Popularization and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Law
北京市懷柔區司法局 (北京 100060)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