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健忠
欠發達地區特色發展之路
文/方健忠
推進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科學決策是關鍵,內生動力是基礎,特色發展是手段
生 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一種新的文明發展形態。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十一五”期間,龍游縣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戰略導向,堅持總量與質量并舉、速度與效益并行、發展與環境并重,積極推進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
堅持集約型發展。龍游縣努力打造產業集群,目前形成“一區三塊”平臺體系,規劃面積56平方公里,已開發31平方公里。2006年-2009年,“一區三塊”入園企業新增300多家,規模工業產值占全縣的比重從48.4%提高到70%,特種紙、先進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等主導產業集群初具雛形,2009年三大產業占全部規模工業產值的55.8%,龍游縣被命名為全國特種紙產業基地。大力促進人口集聚,確定“1241”城鄉發展格局,實施農民異地搬遷工程,推動農民集中集聚、分工分業,先后建成晨東小區、廟下等集聚點,安置2600多戶8000多人。“十一五”期間,龍游縣城鎮化率提高10個百分點,達到40%。積極推進土地集約化建設,2009年園區新增用地項目平均投資強度達到265萬元/畝,比2006年提高了2.3倍;先后引進投資維達紙業、華飛色紡等一批龍頭項目。
打造宜居型城市。以規劃為龍頭,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做好規劃編制、管理和實施工作。近年來,龍游縣投入8000多萬元,編制完善了城市發展規劃體系,拉開了城市框架,形成了28公里環線內50平方公里的城市規劃控制區。強化“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以經營為手段,以國資為平臺,形成“經營城市”理念和實踐體系;注重區塊組團集中開發,先后建成陽光新城、方門街新區等城市新區塊;堅持“城、景、文、游”四位一體,將交通、水利、旅游等項目和城市建設有機結合;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蘊,建成以石窟文化為主題的榮昌廣場、以古民居文化及商幫文化為主題的龍游民居苑等項目。
發展生態型工業。堅持生態優先,嚴守“環保一條紅線”。在全省較早實施項目決策咨詢制度,2006年以來,先后否決化工印染、廢紙造紙等項目500余個,全縣規模工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從2006年的0.84噸標煤下降到2009年的0.39噸標煤,萬元GDP綜合能耗從1.37噸標煤降到1.28噸標煤。2006-200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24.7%和20.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7%。同時,全縣飲用水源為一級地表水,出境水質達標率100%,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90%,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縣投資生態環保企業近20家,其中恒鑫電力、興泰農牧、賽孚能源成為“全省第一”項目。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6.6%,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著名商標達到20個,榮獲全國科技進步縣稱號。
龍游的發展實踐證明:推進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科學決策是關鍵,內生動力是基礎,特色發展是手段。當前,龍游縣在推進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實踐中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是做大經濟總量與提升發展質量的雙重壓力,加快發展步伐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壓力,財政實力薄弱與民生保障加強的雙重壓力,發展理念、機制創新不夠與外力扶持不足的雙重壓力。為此,龍游今后要牢固樹立生態發展理念,用“綠水青山”贏得“金山銀山”。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推進傳統產業高新化、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推進新興產業規模化、推進園區平臺精品化;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建好中心城區、培育中心鎮(村)、建設“美麗鄉村”;依托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因地制宜調結構轉方式,促進生態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轉變,進而激活和帶動全局,開拓出一條欠發達地區特色發展之路。
(作者為龍游縣人民政府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