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創新型城市是轉型密鑰

浙江雖以創新著稱,但“滯后”也不少,如通常說的城市化滯后、產業結構滯后、行業龍頭企業滯后、名校名院滯后等。這些隨意列舉的“滯后”透著一個重要信息,就是扭轉這些“滯后”的關鍵,在于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
在浙江這樣一個人口高度密集、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地區,這幾年形成了一種新城鄉格局,這就是城鄉功能性分工正在逐漸取代以往的城鄉產業分工。對于這一重大變化,我們發展和改革研究所,已經做了若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當然我們的研究還是初步的,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在舊式的城鄉格局里,城里發展工業,鄉村發展農業,是一種以產業分工為主的格局。而在新城鄉格局里,城里就好比是人的頭腦,專攻服務,包括發展商貿、物流、教育文化科技事業等;城外就好比是人的身體,專攻生產,包括工業、農業等。城里的服務和城外的生產,一小部分用于自身消耗,主要則是面向整個經濟社會,引領和支撐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這樣,城里和城外,形成了一種頭腦和身體的功能性分工。因此,在新的城鄉格局里,產業分工為功能性分工所取代,城鄉內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頭腦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呢?除了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狀態下,指揮身體各部分外,頭腦最重要的一項功能就是創新。由此而言,所謂創新型城市,其實是城市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說,傳統農業時代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功能和商業功能,工業革命時代的城市具有大量生產功能。那么在當前信息化時代,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長三角一帶,創新則成為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基本功能。
對于浙江來說,加快創新型城市發展,更有其特殊意義。建設創新型城市,是一個重要的“牛鼻子”,可以把城市化、高新產業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提升、總部基地成長等串起來,不但可以解決浙江在一些方面“滯后”的“短板”問題,還形成了加快推動浙江發展的強勁合力。
如杭州市,由于省會城市的特殊地位,根據我們粗略估算,大致集聚了全省約一半左右的教科文衛資源,是浙江最重要的創新型城市。進一步而言,作為社會事業的教科文衛和作為產業化的教科文衛,互為依托、互為促進,高水平地服務于不同人群,共同構成了高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創新型城市又是區域發展中的現代高端服務業發展中心。
當前已經形成了加快創新型城市發展的倒逼機制。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發展較快主要得益于“兩低”支撐,即低成本勞動為主的要素供給,低層次工業品為主的市場需求。這樣一種發展格局,快則快矣,但缺少對于技術進步和降低成本的較強敏感,從而創新激勵和集聚集約需求均較弱,這就導致了創新型城市發展的滯后。然而在全球經濟危機打擊和浙江內在問題累積下,這條缺少創新和城市化滯后的路子也就走到盡頭了。
當前已經形成了諸多加快發展創新型城市的有利因素。浙江城市化水平已達57.6%,在環杭州灣地區、溫臺沿海地帶和浙中盆地,城市發展已有較高水平,形成了發展創新型城市的堅實基礎;浙江近幾年教育文化事業發展較快,2009年全省末本專科在校學生已經達到87萬人,各地科研院所也有較快發展,形成了較強的創新氛圍;第三是企業創新蓬勃推進,浙江三項專利授權數近幾年穩居全國前列,企業用于科研的資金和人員投入增長較快,初步形成了一支產業化的技術創新隊伍。
創新是浙江轉型升級的緊迫要求,創新是城市發展的生命所在。愿浙江大地的眾多城市,以其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在創新這座高高的山峰上,盡情領略創新的瑰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