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 華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北京市 101149)
“社會信用”(簡稱“信用”)一詞可能是人類認識中最為復雜、最難以捉摸的概念之一。它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人們主要是從倫理、經濟、法律、貨幣等四個不同角度來解釋“信用”的含義。盡管如此,對“社會信用風險”的理解則要簡單的多,因為人們通常是從經濟的角度來研究。
本文認為,從經濟角度看,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社會信用風險”的含義:第一,社會信用風險存在于社會信用交易活動中。信用交易活動主要包括兩類:一是以資金借貸為主要內涵的信用交易活動;二是以商品賒銷為主要內涵的信用交易活動。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信用交易活動也不斷發展起來。在發達的現代商業社會中,社會信用交易形式豐富多樣,社會信用交易活動非常發達,乃至于像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所說的那樣,信用交易成為“更有用的方法”,“使得‘貨幣’支付成為特殊情況,沒有任何特殊的根本重要性。”在發達的社會信用交易活動中,往往也會出現所謂的“違約”行為,即存在社會信用風險。所以,信用交易活動和信用關系是信用風險的前提條件。社會風險多種多樣,但社會風險并不都是信用風險。
第二,所謂“風險”,是指在社會信用交易活動中,如果受信人不“履約”將會給授信人造成“損失”。換言之,有“風險”就意味著會出現比預期壞的結果,給授信人帶來損失。如果不管受信人是否“履約”,都不會給授信人造成“損失”,即所有的可能情況都比預期好,那么對授信人來說也就無所謂“風險”,盡管存在不確定性。在社會信用風險管理中,損失是指受信人未履行合約而給授信人造成的經濟價值的減少。損失分為兩種形態,即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是指社會信用風險事件導致的財產本身損失,這類損失又稱為實質損失;間接損失則是指由直接損失引起的其他損失,包括額外費用損失、收入損失等。
第三,這種“損失”的出現是不確定的,既有可能會出現,也有可能不出現。由于有限理性,社會信用交易雙方都不可能事先知道“風險事件”是否一定會發生。如果未來是確定的,能夠確定“風險事件”會發生并帶來損失,那么對授信人來說就不是所謂的“風險”,而是確知的損失。所以,“損失”的不確定性也是理解社會信用風險概念的關鍵要素。
總之,信用交易、損失、不確定性是理解社會信用風險概念的三個要件,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我們把社會信用風險定義為:是指在社會信用交易活動中有可能發生的損失。這是嚴格意義上(或者狹義)的社會信用風險概念。
社會信用風險的本質就是信息不完全條件下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是產生社會信用風險的必要條件,契約不完備性、信用制度不健全以及社會信用管理水平不高則是充分條件。[1]所以,社會信用風險具有兩個主要特征。
第一,社會信用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不可能消除社會信用風險。社會信用風險產生的根源來自于三個方面:客觀性、主觀性、制度。從客觀性來看,不確定性(uncertainty)、信息偏在(asymmetric information)以及契約不完備性(imperfect contract)為社會誠信缺失提供了可能,是社會信用風險發生的外在客觀條件。從主觀性來看,趨利避害是經濟人的天然傾向,受信主體常常利用信息優勢、契約缺口和遺漏采取機會主義行為損害交易對手的利益,特別是在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管理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有些企業和個人往往采取制造虛假信息進行商業欺詐,將進一步加劇信用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使授信主體面臨超常的道德風險問題。從制度來看,由于制度本身也是一種契約,也天然存在不完備性,哪怕是再完善的制度安排也無法消除不確定性、信息偏在等問題,再健全的監管制度也無法消除信用市場上的機會主義行為。即使是在世界上信用管理制度最發達最先進的美國,各式各樣的造假丑聞和“龐氏騙局”如“安然事件”、麥道夫金融詐騙案等也是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據新華社報道:[2]美國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于當地時間2009年6月29日11時30分就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前董事會主席伯納德·麥道夫金融欺詐案作出判決:150年監禁。71歲的麥道夫將在監獄中度過余生。2009年3月12日,麥道夫向法庭認罪,接受11項聯邦罪名指控,包括證券欺詐、投資咨詢欺詐、洗錢、偽證、虛假陳述、偽造文件等。這是美國也是世界歷史上涉案金額最多的“龐氏騙局”。其時間跨度之長、金額之巨、影響范圍之廣史無前例。具有“白璧無瑕”從業記錄、個人信譽良好如麥道夫者竟能在長達20年時間里編織了一個金額高達500億美元的“龐氏騙局”,充分說明了社會信用風險發生的制度根源。當然,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尚未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社會信用管理體系,這更是造成社會誠信缺失、信用環境惡化、信用風險加大的制度根源。
第二,社會信用風險是可以管理的。即可以通過良好的制度設計和管理把社會信用風險控制在社會可以接受的水平。從理論上來講,一方面,盡管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是可以通過“過去”的信用痕跡來預測“未來”的信用風險,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正是這個道理。例如,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多種信用風險測量模型就是利用企業的歷史違約率數據來測算未來資產風險損失的大小。另一方面,盡管信息偏在無法消除,但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如征信制度建立信用信息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授信主體就可以低成本便捷地獲得交易對方的資信,從根源上減輕信用交易雙方信息非對稱程度,信用市場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小。此外,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可以形成強大的威懾力,大大減少企業和個人在信用市場的機會主義行為。從實踐來看,征信國家的成功經驗證明,通過有效管理,雖然不能完全消除和避免社會信用風險,但是可以降低社會信用風險水平(即控制社會信用風險水平);可以把社會信用風險造成的經濟損失降低到社會可接受的程度(即減少社會信用風險損失及其危害)。總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可以形成三股力量防范和化解社會信用風險:一是政府“有形之手”的拉力,即通過國家信用管理特別是立法“禁止”有不良信用行為者(方便地)進入信用市場;二是市場“無形之手”的推力,即通過信用行業產業化運作(通過信用資本化和信用信息商品化)形成“誠信優勝、失信劣汰”的市場機制,“拒絕”有不良信用行為者再次進入信用市場;三是行為人“道德之手”的自我控制力,這是來自信用行為人內心的力量。在管理良好如美國那樣的國家,經過長期競爭和多方努力,企業和個人已經形成自覺培育和維護自身良好信用的習慣。[3]這三種力量共同支撐起一個征信國家。
根據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特征可以把目前發達國家信用管理體系分為三種基本模式,即美國模式、日本模式和歐洲模式。
(1)美國模式。是以商業性征信公司為主形成的國家社會信用管理體系。這是一種市場主導型的社會信用管理體系,企業征信調查公司、個人征信調查公司、追賬公司等都是以盈利為目標,獨立、公正并進行市場化運作的經濟主體。商業性征信公司在一百多年的激烈競爭中經歷了兼并、合并過程,形成了目前由標準普爾、穆迪、菲奇、美國信用管理協會(NACM)等著名公司為主體的美國信用管理體系。這些公司的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甚至全世界,全方位向客戶提供有償服務,包括資信調查、資信評級、資信咨詢、商賬追收等。美國信用行業已經發展成為高知識含量和高價值量的現代服務業,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產業化運作模式。
(2)歐洲模式。以法國和德國為典型代表,是以中央銀行建立的中央信貸登記為主體的國家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登記的內容包括企業信貸信息和個人信貸信息。中央銀行建立中央信貸登記系統主要是由政府出資,建立全國數據庫的網絡系統,征信加工的產品主要是供銀行內部使用,主要服務于商業銀行防范貸款風險、央行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決策。與美國模式不同的是,歐洲模式是一種政府主導型的社會信用管理體系。以法國個人信用體系為例,(負責個人信用信息管理的機構)公共信用登記機構(public credit registers)是由政府當局成立并由中央銀行管理的信息中介機構,政府當局強制貸款人向公共信用登記機構提供數據,而公共信用登記機構將向貸款人提供可以用于貸款決策的信息作為回報。公共信用登記機構是非營利性的,直接隸屬于中央銀行。由政府出資公共信用登記機構建立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記錄了95%的全國公民的信用檔案,信用信息登記系統的數據則按照政府強制要求主要來自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基金會、保險公司、金融中介等。
(3)日本模式。是以銀行協會建立的會員制征信機構與商業性征信機構共同組成的國家社會信用管理體系。例如,日本銀行協會建立了非營利的銀行會員制機構——日本個人信用信貸中心,負責消費者個人征信。會員銀行共享信息。該中心在收集信息時要付費,而在提供信息服務時要收費以維持中心的發展,但不以盈利為目的。與之并存發展的還有一些商業征信公司,如帝國數據銀行等。日本模式是一種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國家信用管理體系。
總體來看,當代社會信用風險管理的特征和發展趨勢可以歸納為8個方面:制度化、全程化、模型化、精細化、專業化、市場化、規模化和全球化。
(1)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主要是指通過立法,把社會信用信息和信用產品的搜集、加工、生產、銷售、使用的相關活動和過程納入法制化軌道。基本能做到有法可依、執法有規、監督有序、違法必究、失信必懲。例如,美國20世紀60~80年代制定大量與信用管理相關的法律,形成完善的信用管理立法體系。目前美國正在實施的與信用相關立法有17項:《公平信用報告法》、《平等信用機會法》、《公平債務催收作業法》、《誠實租借法》、《公平信用結賬法》、《信用卡發行法》、《公平信用和貸記卡公開法》、《電子資金轉賬法》、《儲蓄機構解除管制和貨幣控制法》、《甘恩-圣哲曼儲蓄機構法》、《銀行公平競爭法》、《房屋抵押公開法》、《房屋貸款人保護法》、《金融機構改革-恢復-強制執行法》、《社區再投資法》、《信用修復機構法》和《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法案管理目標與內容主要是規范授信、平等受信機會、保護個人隱私、擴大信用信息共享。法律條款簡明、具體、操作性強。[4]
(2)全程化管理。全程化管理是指對信用活動的全過程進行系統控制和有效管理,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全程化管理具有顯著的思維、時間和空間特征。[5]全程化信用風險管理實質上就是將全面質量管理思維方式應用于信用風險管理。全程化信用風險管理不僅是一種管理方法變化,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變革。在全程信用風險管理模式中,客戶資信管理為“事前控制”,客戶授信管理為“事中控制”,應收賬款管理為“事后管理”。事前控制以客戶資信調查評估為核心,管理內容主要有客戶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戶資信檔案的建立與管理、客戶信用分析管理、客戶資信評級管理、客戶群的經常性監督與檢查。事中控制以交易決策的信用審核為核心,管理內容主要有信用政策的制定及合理運用、信用限額審核、信用風險控制。事后控制以應收賬款的專業化監控為核心,管理內容主要有應收賬款總量控制制度、銷售分類賬管理制度、賬齡監控與貸款回收管理制度、債權管理制度等。
(3)模型化管理。模型化管理是指利用數學模型和計算方法建立精細模型,對社會信用風險特別是銀行信貸風險進行定量管理。這是當代社會信用風險管理的最主要特征和發展趨勢。目前,國際上最常用的信貸風險度量模型主要有:KMV公司的組合管理者模型(Portfolio Manager)、J.P.摩根公司的信用尺度模型(Credit Metrics)、麥肯錫公司的信用組合觀察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和瑞士信貸金融產品(CSFP)公司的信用風險模型(Credit Risk+)。[6]
(4)專業化管理。專業化管理是指政府監管機構、信用經營機構、信用信息管理機構、信用管理服務機構之間已經形成高度專業化分工與合作的信用管理格局。在社會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發達的國家,社會信用風險管理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也非常發達,各機構各司其職,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相互協調。以美國為例,聯邦政府對信用進行宏觀管理的機構主要有:財政部貨幣監理署(OCC)、聯邦儲備體系(FED)、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司法部聯邦貿易委員會、國家信用聯盟辦公室、儲蓄監督局。另外,各類征信公司在業務上也有明確的社會化分工,鄧白氏公司(Dun&Bradstreet)主要為社會提供企業信用報告和評分,而很少涉足消費者信用調查業務,穆迪(Moody's)、 標 準 普 爾(Standards&Poor's)和菲奇(Fitch)公司則專門從事資本市場證券信用評級業務,而三大消費者信用局則從事消費者個人信用評級業務。專業化分工極大地促進了業務創新和規模化運作。
(5)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主要是指在現代信用風險管理(特別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實踐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各種信用風險計量模型,對各種類型信用風險進行量化分析。實現精細化管理的關鍵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信用風險計量模型,計算估計違約比率、債務的市場價值、資產組合的損失分布等。全程化、專業化和模型化是精細化管理的三個主要表現和發展方向。如前所述,目前精細化管理最主要的風險度量模型有KMV公司的組合管理者模型、J.P.摩根公司的信用尺度模型、麥肯錫公司的信用組合觀察模型和瑞士信貸金融產品(CSFP)公司的信用風險模型等。在精細化管理中,通常采用違約模式(default mode)和盯市模式(mark-tomarket)估量信貸組合的損失,采用默頓(Merton)模型、精算模型和計量方法來估計違約比率。[7]
(6)市場化管理。市場化管理是指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基本上建立在市場化運作基礎之上,以利益為驅動,以盈利為目標,并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市場化管理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征信主體企業化;二是信用信息商品化;三是信用行業產業化。整個社會信用信息及信用產品的搜集、加工、傳播、使用等都是市場化運作,社會信用征信主體是以盈利為目標的私營企業而非政府機構,社會信用信息產品和服務必須按照等價交換原則來購買和出售而非免費使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信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促進整個行業不斷向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成為高科技、高知識、高價值的現代服務業。盡管政府必須通過立法來規范各類市場主體的行為邊界,但并不干預各類主體對信用信息的搜集、加工、傳播、使用等活動,政府本身更不能直接從事這些活動。
(7)規模化管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用管理服務行業組織不斷向規模化趨勢發展。信用管理服務業是一種信息服務,因為其主要活動內容就是信用信息收集、加工、生產、銷售、傳播和使用。由于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再加上長期的市場競爭,規模化成為信息服務業的重要發展趨勢,因為規模越大,信息成本效益的優勢越明顯。規模化發展的結果是在一些細分市場上只有少數幾家甚至一家公司生產相關產品和服務。例如,在美國針對資本市場的信用評估公司主要是穆迪、標準普爾和菲奇公司等三家公司,它們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市場信用評級公司,在世界上所有參加信用評級的銀行和公司中,穆迪涵蓋了80%的銀行和78%的公司,標準普爾涵蓋了37%的銀行和66%的公司,菲奇公司涵蓋了27%的銀行和8%的公司。針對消費者信用評估的機構也只有三家,即全聯公司(Trans Union)、埃克菲公司(Equifax) 和益百利公司(Experian),而針對商業企業信用評估的機構只有一家即鄧白氏集團公司(Dun&Bradstreet)。[8]
(8)全球化管理。信用管理全球化是指發達國家的一些信用管理服務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為本國或他國需求者提供信用產品和服務的發展趨勢。一方面表現為對信用信息和信用管理服務的需求具有全球化趨勢。由于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甚至主權國家也直接到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無論是企業還是主權國家要想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都需要進行資信評估。例如,目前,全球約有30萬億美元的負債按照規定要進行評級,全球100%在國際市場融資的國家要進行評級,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組織和上市的大企業都需要進行信用等級的評定。另一方面表現為對信用信息和信用管理服務的供給具有全球化趨勢。發達國家一些規模龐大、實力雄厚的信用服務機構本身已經發展成為跨國公司,其業務觸角已經遍布全球各地。例如,世界最大的全球性資信評估機構鄧白氏集團公司在37個國家擁有分公司,聯盟和聯絡機構可以覆蓋150個國家和地區,可以使用95種語言生產工商企業信用產品,信用產品涉及到180多種貨幣種類。鄧白氏集團公司信用評估業務主要有兩類:一是為滿足企業之間交易的需求而對企業所做的信用評級;二是為便于企業向銀行貸款對企業所做的信用評級。公司可以按照信用風險程度的高低而向需求者提供不同等級的信用報告。公司建立全球數據庫,并利用全球統一的9位數鄧氏編碼識別不同的商業信息。每個鄧氏編碼對應于其全球數據庫中的一個企業全部信息記錄。目前全球共有6500萬家企業擁有了鄧氏編碼,與企業信用狀況有關的信息將歸并在這一編碼下。鄧氏編碼已經得到了全球50多家貿易協會和組織機構的認可和推薦,包括聯合國、國際標準組織、美國聯邦政府、美國國家標準學會和歐盟等。[9]
*本文受北京物資學院社會信用與社會保障研究基地資助。
[1]蔣海.不對稱信息、不完全契約與中國的信用制度建設[J].財經研究,2002(2):26-29.
[2]王建剛,楊蕾.“龐氏騙局”主犯麥道夫被判150年監禁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6/30/content_11 623163_1.htm.
[3]國務院研究室赴美考察組.美國信用體系考察報告 [J].經濟研究參考,2002(67):2-6.
[4]朱毅峰,吳晶妹.美國信用管理體系簡介[J].中國金融半月刊,2003(5):55-56.
[5]白勝.論全程信用風險管理的特征[J].四川會計,2002(1):10-11.
[6]、[7]周開國.當代信貸風險度量模型及評析[J].南方金融,2005(7):25-27.
[8]、[9]陳文玲.美國信用體系的總體構架[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4(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