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強
(徐州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協調指兩個以上的系統或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在組織、結構與變化上的對應變化關系,是系統或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的相互關系中自我發展、不斷完善的狀態或態勢。[1]從層次上看,它包括系統之間的協調和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調;從區域上看,它包括區域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調和區域之間的協調;從產業上看,它包括產業內部各相關要素之間的協調以及產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協調。[2]
本文把影響區域物流發展的要素分為物流基礎、經濟基礎兩個部分。
物流基礎指在一定區域內、利用一定的運載工具、在一定的物流網絡中為該區域提供人和物位移服務的系統。該系統主要由行使人和物位移服務的載體,以及行使這些載體活動的人、財、物等子系統組成。一定的物流基礎是區域物流的物資位移服務的載體基礎。
經濟基礎指人們利用資源在一定區域內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流通、分配與消費活動時價值創造的總和。一定的經濟基礎是區域物流的物資位移服務的物質基礎。
一個地區區域物流的發展,必須考慮該地區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的協調發展。一方面,經濟基礎的發展將促進物流基礎的建設。首先,經濟基礎的提高意味著經濟活動的加強,而這必然要以原材料、產品及人員流動的增加為前提,物質和人員位移的不斷增加,將導致對物流需求的增長。[3]在現階段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對需求增長的滿足更大程度上源于物流基礎網絡化程度與等級結構的提高。其次,區域經濟基礎的提升將導致區域物流基礎建設投資的增長,從而會促使物流基礎網絡化程度與等級結構的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物流基礎的建設也將有力推動經濟基礎的發展。首先,物流基礎網絡化程度與等級結構的提高可以提高經濟基礎的開放程度,強化內外部經濟聯系,提高經濟效率。其次,可降低運費,提高區域的可通達性,有利于區域產品成本的下降、產品市場的擴大、區域比較優勢的進一步增強。其三,區域物流基礎條件的改善,有利于提高經濟的集聚作用,提高規模經濟效益,促進主導產業前向、后向擴散范圍與程度的擴大。同時,便利的交通條件可有效提高地區的區位優勢,增加對投資的吸引力,帶動本地區對優勢資源的開發,形成新的優勢產業。[4]
評價指標的選擇與量化是建立評價模型的基礎,也是決定評價結果優劣的關鍵。
根據所建立指標體系的重要性與指標選擇的相關性原則,[5]本文從龐大而復雜的指標中選擇少量指標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的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具體見表1。
反映經濟基礎基本情況的相關指標共有12個,反映物流基礎基本情況的相關指標共有9個。需要說明的是,物流信息化建設也是反映物流基礎基本情況的重要指標,但由于這項指標的數據獲取難度很大,且已有數據可靠性不高,只好舍去,并用郵電業務總量替代。
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的協調發展指的是兩者在和諧一致、配合得當、良性循環的基礎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無序到有序的總體發展過程。協調發展不是單一的發展,而是一種多元化的發展。在協調發展的運動過程中,發展是系統運動的指向,而協調則是對這種指向的有益約束和規定。因此,協調發展是一種強調整體性、綜合性、內生性的發展,它不是單個要素的增長,而是各個要素在協調這一有益約束與規定之下的綜合發展。
協調度模型是對協調發展進行評價的較為有效的模型。[6]故本文以協調度模型為基礎對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發展的程度進行評價。下面將依次建立和分析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發展的評價模型。
假設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在時點t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值分別為E1(t,x)和E2(t,y)。其中,x和y分別為表示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發展水平的特征相量。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越協調,意味著E1(t,x)與E2(t,y)的相對離差即離差系數Cv(t)越小。于是有:

為了使計算得出的協調度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或者說拉開一些距離),我們給出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在時點t的協調度計算公式:

式中,D(t)為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的協調度,q為調節系數(q≥2)。它反映了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在發展水平一定(即E1(t,x)與E2(t,y)之和一定)的條件下,為使兩者的效益或發展水平(即E1(t,x)與E2(t,y)之積)達到較高的程度,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之間要形成一定的協調組合效應。本文取q=2。

表1 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不難證明,0≤D(t)≤1,也就是說協調度的取值在0~1之間。協調度D(t)越大,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越協調。從數學分析角度講,只有當E1(t,x)=E2(t,y),D(t)=1時,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程度最高。
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在時點t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值E1(t,x)和E2(t,y)可利用熵值法求得。
協調度D(t)不失為反映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程度的重要指標,它對于約束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的發展行為,促使它們健康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有些情況下協調度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的發展水平。比如,當E1(t,x)=E2(t,y)=0.2時,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的協調度為1,當E1(t,x)=E2(t,y)=0.9時,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的協調度也是1,但顯然后者的發展水平高于前者。因此,我們將協調度與物流基礎和經濟基礎的發展水平加以綜合,表示為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的協調發展度,用CD(t)表示:

式中,α和 β為待定系數,且 α+β=1。本文取 α=β=0.5。
協調發展趨勢可用協調發展趨勢指數λ(t)來反映。

根據以上分析,建立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發展的評價準則體系,評價準則體系包括三個評價準則,具體見表2、表 3、表 4。
近年來,江蘇徐州地區物流基礎、經濟基礎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為充分發揮支撐其區域物流持續較快發展的物流基礎和經濟基礎的功能,必須促進徐州地區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發展。下面就上述有關知識對徐州地區物流基礎和經濟基礎的協調發展進行評價與分析。
徐州地區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發展評價結果參見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徐州地區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發展的程度不是很高,并且全部表現為經濟基礎滯后類型。這與當前政府部門堅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是分不開的,表現為在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的協調發展上,過分強調物流基礎的投資建設而沒有考慮其是否已經超過了當地經濟基礎的要求,重視依靠物流基礎建設拉動經濟增長而忽略了物流基礎建設過快對經濟增長的阻礙作用,這就是理論上所說的物流基礎過分超前所產生的擠出制約作用。
為有效提高徐州地區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發展的程度,相關部門必須改變發展模式,而至于如何轉變發展模式,接下來將給出具體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知,為更好地促進江蘇徐州地區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的協調發展,需要轉變發展模式,從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向更復雜、更深化、更多樣化的發展模式轉變。只有如此,江蘇徐州地區才能在使物流基礎發展速度放緩的同時,不影響經濟基礎發展的速度,更好地實現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的協調發展。
為促使物流基礎的建設方向從規模增長型向資源整合型轉變,具體建議如下:
(1)嚴把物流基礎項目建設審批關,對申報待建項目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充分、科學的論證。
(2)要在物流基礎建設過程中,不斷完善政府部門的規劃體制,加強政府部門的規劃作用。
(3)要在物流基礎建設過程中,不斷完善政府部門的協調與管理機制。
(4)為避免企業物流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現象出現,應鼓勵和引導企業進行物流業務外包。
(5)要不斷提高物流基礎存量資源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堅持改變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向更復雜、更深化、更多樣化的發展模式轉變,使經濟基礎始終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表2 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發展評價準則一

表3 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發展評價準則二

表4 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發展評價準則三

表5 江蘇徐州1999~2009年間物流基礎與經濟基礎協調發展評價
(1)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降低政府投資擴張的沖動性。
(2)江蘇徐州地區應進一步明確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思路與目標,不斷推動商貿流通現代化進程,整合流通資源,優化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3)以國家提出的“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戰略為契機,加大對徐州工程機械產業、清潔技術、光伏光電產業及能源產業等的扶持力度。
(4)加快推動農村土地改革,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農產品加工產業一體化發展進程。
(5)江蘇徐州地區科技、教育資源優厚,對于知識密集型企業,政府應從注冊成立到日常管理進行重點培育,使之盡快成為促進徐州經濟快速發展的“助推器”。
[1]馬杉,伊亨云.區域經濟系統的協同論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15-19.
[2]赫爾曼·哈肯.協同學:理論與應用(系統科學分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8.
[3]海峰,張麗立,安進.怎樣認識區域物流[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10):30-31.
[4]丁以中.交通運輸與經濟的關系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1997,6(2):54-60.
[5]陳衍泰,等.綜合評價方法分類及研究進展[J].管理科學學報,2004(7):70-79.
[6]王維國.協調發展的理論與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