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繼增
“集群”概念源于生態學,原意是指以共生關系生活在同一棲息所中的生物族群,后來由經濟學者將其引入經濟學研究領域。《美國傳統詞典》將“Cluster”解釋為“叢,群;相同或相似元素聚集或緊密聚集出現的一群、一束”。而在漢語詞典中并無對“集群”的詳細解釋。
集群的基本涵義有兩個:一個是經濟集聚,即集群是由具有共性和互補性的相關企業和機構組成,包括縱向的(購銷關系的上下游企業之間)和橫向的(具有互補性質的相關聯企業和機構)聯系;另一個是地理集聚,即是相關企業在空間上的依賴關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根植性”。[1]國內著名學者王緝慈認為,集群是指同一個地域內,由相互競爭到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若干經濟實體組成的群落,它們通過內部默契的分工協作,形成對外的整體優勢,包括加工制造業集群、貿易業集群、高科技產業集群等。[2]曾忠祿、[3]徐康寧、[4]羅若愚[5]等都認為集群在區域特性上,既是一種經濟現象,又是一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層面的區域復合體。
“集群”一詞被引進到我國以后,無論是在政府經濟部門,還是企業的決策部門和行業協會,關注它的人數與日俱增。但是,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對集群的研究多數是運用集群理論對生產性產業的分析,對商業集群的論述較少,也很少系統分析。因為商業集群是商貿流通領域的產業集群,同樣存在著企業間的分工和協作,這種集群將有利于商業技能、信息、技術、經營管理經驗和新思想、新理念在集群內企業之間的傳播與應用,有利于提高商業公共資源使用效率,有利于降低商業企業的經營成本,形成單個商業企業和區域商業的雙重競爭優勢,所以,集群理論同樣適用于解釋商業集群或貿易集群現象,在理論上探討商業集群的確切內涵、類型及其運行規律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日本流通學者石原武政認為,所謂的“商業集聚”是指若干商業者集中于某個區域的狀況,是那些以顧客的相關購買商品為中心,而經營品種又稍有擴展的專業店的集合。商業街和購物中心就是商業集聚的代表。[6]
從檢索到的文獻來看,在國內,對商業集聚概念的界定存在著不同的版本,但對其定義的描述均包括了“商業企業在地理空間上位置的相對集中”這一表現形式。[7]
有學者認為,商業集群是一個基于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價值鏈分工的相關利益者聚集體,其形態包括商業廣場、購物中心、商業街、步行街等。[8]夏春玉則認為,購物中心是一種全新的商業聚集形式,購物中心具有深厚的人文關懷特性。認為商業集群是一個大型商業群,一般由一個管理機構規劃、組織、協調,把一系列零售商店、服務企業組織在一起,提供購物、休閑、餐飲、娛樂等多種服務的“一站式”消費中心。[9]
本文認為,商業集群(Business Industrial Cluster)是類似于產業集群的一個概念,具體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依托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由多個各種類型的商業組織聚集在一定的地域空間上,以其協同效應提供多樣性的商品和服務,為滿足顧客(包括消費者和企業采購人員)消費和采購需要的市場形態。從集貿市場到各類批發市場、從小商品市場到專業市場及市場集群,從購物中心、商業街到CBD商業集群等等,都是商業企業集聚的地方。
(1)商業集群與產業集群。商業集群與產業集群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點,但在某些方面也具有許多不同點:①在主營業務上,商業集群以商品經營為主,執行產業鏈上流通這一環節的職能,而產業集群主要是以某種產品的生產為主,執行生產職能。②商業集群具有很強的被復制性,而產業集群被復制的可能性比較小。商業集群主要從事的是商品交換,不存在核心技術,不管是經營業態,還是經營品種,以及在集群內部環境構造上都存在被復制的可能性。而產業集群就不同,由于產業集群具有核心技術,并且產業集群的形成與資源稟賦具有很強的聯系,所以產業集群被模仿、復制的可能性就比較小。[10]、[11]
(2)商業集群與商圈。商圈又稱商勢圈,通常是指一個零售店或商業中心的勞動能力所覆蓋的空間范圍,或者說可能來店購物的顧客所分布的地理區域。商圈與商業集群研究存在差異。①研究對象不同。商圈以零售店為研究對象,研究商店的顧客來源、分布、特征、確定商店店址,比較商圈內各零售店的競爭地位等。而商業集群是以集群內商業企業的整體為研究對象,研究集群競爭力的提升、集群的效應、集群的形成機制等。②商圈是一個空間范圍概念,而商業集群既是一個空間范圍概念,又是一個組織概念,不過它更強調的是組織含義。商圈利用零售引力原則,以一個零售店為中心,測算該零售店的引力范圍。而商業集群則是在空間概念框架下,把集群內所有的企業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研究的是商業集群的整體發展和競爭優勢等。③研究目的不同。商圈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零售店尋找合適的店址,分析在商圈范圍內,零售店的主要競爭對手,為零售店個體服務。而商業集群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整個集群的品牌形象,提升競爭優勢,研究商業集群的發展對所在城市或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等。[12]、[13]、[14]
(1)中小企業商業集群是指主要以中小商業企業為主體,商業企業的規模都比較小,主要以單店鋪為主。例如南昌市洪城大市場商業集群,在這個集群中,沒有規模較大的商業企業,在以批發為主體的商業集群中,存在大量商業企業,企業規模大致相當,規模較小。再比如南京中央門批發市場,濟南西門批發市場,這類以批發業為主的商業集群也屬于中小商業企業集群。[15]、[16]、[17]
(2)“龍頭+網絡”式商業集群是指在集群內部有幾家大的商業企業,在集群中發揮支撐作用,眾多小型商業企業如個人店鋪、專賣點、連鎖商店等構成網絡形狀,使商業集群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體系。一方面大企業發揮龍頭作用,帶動商業集群的流行趨勢;另一方面小企業跟隨大企業,集聚自己的市場力量,獲得發展。“龍頭+網絡”式的商業集群主要是以零售業為主。
(1)城市商業集群,也稱城市商務中心區(CBD)的商業集群,這里的商業是“大商業”的概念,包括零售業和其他服務業。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是它最主要的商業企業集聚地。城市商業集群經營的商品種類是最齊全的,是綜合性的商業企業集聚地,是一個城市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城市商業集群一般處于城市的中心,交通便利,服務設施齊全,它不僅是購物休閑的場所,而且還是外來旅游者旅游購物的好去處。
(2)區域性商業集群指在城市某個行政區中形成的商業集群,比如城市商業街,它的覆蓋范圍一般來講只是城市行政規劃中的某個區,覆蓋范圍小于城市商業集群。區域性商業集群的目標顧客主要是本轄區內的居民,目的主要是滿足周圍居民的購物、休閑需要。
(3)社區性商業集群是指在某個社區中存在的商業集聚。它的覆蓋范圍就更小,只是針對社區的居民,滿足他們的日常生活需要,經營的商品一般是購買頻率較高,價格相對比較低的商品。
(1)批發業商業集群是指該商業集群的目標對象是零售商或下級批發商,所經營的商品主要是以某一種商品為主,購買主要是批量購買,如義烏小商品批發城,經營的主要是各類小商品;農產品批發市場是經營各類農產品等等。而批發業商業集群又可以細分為產地批發市場、中轉地批發和銷售地批發市場以及原材料批發和成品批發市場等。
(2)零售業商業集群是指經營的目標對象主要是最終消費者的商業集群。該商業集群的主營業務是零售,單個消費者的購買量非常小,并且在該商業集群中,服務設施比較完善,不僅是消費者購物的天堂,還是人們進行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并且還是外地人旅游的地方。如北京的王府井商業集群、廣州的北京路街口商業集群、上海的南京路商業集群與廣州天河購物中心等。
(1)內生型商業集群。所謂內生型商業集群就是在古代商業街、商業中心等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改造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商業集群形式。在我國,有一些商業街是經過很長的歷史積累逐漸形成的,這些商業街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旺盛的人氣和對商業企業的凝聚力以及吸引力,逐漸成為一個城市商業集聚地,經過政府的規劃改選,最終演變成為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商業集群。
(2)外生型商業集群。所謂外生型商業集群是指以政府規劃為主導形成的商業集群形式。這種商業集群多見于以批發業為主的商業集群和新城區建成的商業集群。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化也在加速推進,為了適應現代城市發展的需要和居民生活的需要,政府在推動城鎮化過程中,非常注重配套設施的建設,規劃了一些商業區,這些商業區逐漸發展為新城區的商業集群。
價值鏈是指企業內部為創造產品效用和價值,各部門和環節間組成的互相銜接的生產經營活動鏈條。判斷一個跨組織的價值鏈是否成立的關鍵,是看鏈條中的企業和組織是否共同參加產品及服務的效用和價值的創造與實現。[18]由供應商、商業集群內企業、消費者、房地產商與政府等組成的商業集群共贏價值鏈條,顯然符合這個判別標準。因為它們之間互相依賴組成了一條完整的共贏價值鏈,共同參與并完成了產品、服務產出效用和價值的創造及實現過程。其中,供應商提供產品及其效用,為價值鏈創造新的附加價值提供實物載體;群內企業則在供應商的配合下,利用其經營設施和銷售網絡,實現產品由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創造新的附加價值和服務產出;消費者的購買,最終使產品及服務產出的價值得以實現,銷售經營活動得以進入下一個循環過程;房地產商投資提供店鋪,為銷售經營活動提供基礎條件;城市管理者代表政府提供基礎設施、法律法規等硬件和軟件條件,為商業集群銷售經營活動提供環境支撐。可見,商業集群共贏價值鏈確實是存在的。
第一,供應商與群內企業間的博弈與價值鏈收益分割。我國消費品是壟斷競爭型市場結構。供應商和群內企業博弈(談判)時,雙方都有退出合作的可置信威脅。一方面,如果群內企業A出價太低,供應商B從合作中得到的凈收益低于從集群外商業企業可能得到的凈收益,則供應商B就會退出與群內企業A的合作,而轉向與新伙伴合作。另一方面,如果供應商B要價太高,使群內企業A從合作中得到的凈收益低于從別的供應商處可能得到的凈收益,則群內企業A就會退出與供應商B的合作,而轉向與新伙伴合作。通過反復博弈,雙方會找到一個均衡點,使得各自從合作中得到的收益,大于維持合作的機會成本。滿足這個條件,雙方的合作關系得以維持,并使價值鏈收益得到合理分割。
第二,群內企業與消費者間的博弈和價值鏈收益分割。存在商業集群外部零售商競爭和消費者“退出”的可置信威脅條件下,群內企業對商品定價只能實行低價策略,即以低于市價的價格銷售所經營的商品。把群內企業的消費者分為商圈內消費者群和商圈外消費者群,消費者的采購收益分為價格收益(因商品價格高低而獲得的收益)和空間便利性收益(因采購路途遠近而獲得的收益)兩部分。
實行等于或高于市價的定價策略。假設各零售企業的服務質量相等,在群內企業商品定價等于市價的條件下,商圈內消費者到群內企業店鋪采購商品得到的收益為:市價收益+空間便利性收益。其收益水平與到本商圈內其他店鋪采購相等,而高于到外商圈店鋪采購,高出部分為空間便利性收益。可見,實行此種定價策略,群內企業店鋪的競爭力與本商圈內的其他零售公司持平,僅對本商圈內的消費者有吸引力,而對商圈外消費者無吸引力。群內企業若實行高于市價的定價策略,消費者到該公司店鋪采購將失去價格收益,群內企業店鋪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亦即競爭力將低于同商圈內的其他零售公司,更不可取。
實行低于市價的定價策略。在服務質量相等的前提下,群內企業實行低于市價的定價策略,本商圈內消費者到公司店鋪采購的收益為:市價收益+空間便利性收益。群內企業實行低于市價的定價策略,不僅對商圈內顧客有吸引,而且對商圈外的部分消費者也有吸引力。換言之,假設其他店鋪均以市價銷售商品,實行低價策略的群內企業店鋪的競爭力,不僅高于同商圈的其他店鋪,而且還可能高于商圈外的某些其他的店鋪。選擇低價策略,明顯優于選擇等價或高價策略。
講求規模經濟是群內企業的生命線。而要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就必須實行低價策略。可見,群內企業具有實行低價策略的內在動因。其次,規模經濟和統一管理創造的效率和收益,使群內企業較之于集群外單店零售企業,有更高的承受實行低價策略的能力。即群內企業實行低價策略還能正常運營和盈利,而集群外單店企業則不能,因為集群外單店企業沒有相應的顧客群作為支撐。[19]
總之,經過反復博弈,群內企業共贏價值鏈所創造的收益在供應商、群內企業、消費者、房地產商與政府間實現了合理分割,形成了共贏價值鏈:供應商得到了高于與群外其他零售企業合作的收益;群內企業得到了高于群外單店零售企業的收益;消費者得到了高于到群外其他公司零售店鋪采購的收益;房地產商得到高于城市商業集群外部的投資回報;政府可以從經濟繁榮中獲得較高的稅收收入及高就業等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它所產生的互利互動良性循環機制,給群內企業注入了持續擴大經營規模的動力,從而使商業集群成為商業服務業中最具活力的經營管理制度。
在商業集群內部,降低交易費用是通過節約消費者的搜尋成本及企業的經營成本而實現的。消費者購物的目標是在購物當天選擇最優的價格與產品,且他們對企業以何種價格提供何種產品擁有不完全信息。因為發生商品交易的區域要比消費者所居住的區域小得多,所以消費者支付的搜尋成本是有差別的,而消費者進行搜尋的方式通過他們的需求又會影響到企業的戰略。[20]反過來,又意味著由企業確定的區位與價格戰略影響了消費者的搜尋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比較購物,企業的集聚是在消費者節約其搜尋成本的基礎上產生的。消費者去包含很多商店的市場區比去多個不同的市場搜尋產品所花費的成本還要少,從這方面講,消費者的不完全信息產生了一種集聚力。
實踐證明,企業最終會選擇加入一個已經存在商業集聚的市場,因為集聚體產生的需求正外部性使得消費者及企業都能獲得收益。就消費者而言,可以從搜尋成本的節約中受益。就企業而言,在特定地理空間上集聚的多個同類或不同類的企業,在相互接觸或在空間上接近時產生正的外部效應,可以節約企業成本,以及獲取集聚內相互依存的其他企業帶來的利益。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批發商業或零售商業向特定空間的集聚,是通過企業自身規模的擴大、企業之間或企業與其外部空間“接觸”擴大所產生的集聚費用節約原理決定的。[21]前者主要是通過企業規模的擴大而使大量生產、大量銷售成為可能,進而可以降低流通費用、節約流通時間;后者主要通過關聯產業或企業在空間上的集中或通過交通、商品及其他要素市場、信息服務業的完善與發展,減少流通費用與流通時間。正是為了追求“規模效益”與“接觸效益”,各種批發商或零售商自發或有計劃地向城市或城市的某一特定空間進行集中,從而形成了多層次的城市流通系統(商業集群)。
因此,商業集群因節約交易費用所帶來的經濟性是三方的利益關系:第一,商業集群內的店鋪的收入會隨著其所在商業集群區域內顧客多目標購物行為的增加帶來的市場范圍的擴大而增加。第二,地產開發商會從提供給店鋪的租金中獲取較高的報酬率以及政府會從商業的繁榮中得到較高的稅金收益。第三,消費者也會因為購物成本的減少而獲得經濟性回報。
[1]謝貞發.產業集群理論研究述評[J].經濟評論,2005(5):118-124.
[2]王輯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50-86.
[3]曾忠祿.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J].南開經濟研究,1997(1):69-73.
[4]徐康寧.開放經濟中的產業集群與競爭力[J].中國工業經濟,2001(11):22-27.
[5]羅若愚.我國區域間企業集群的比較及啟示[J].南開經濟研究,2002(6):52-55.
[6][日]石原武政.商業組織的內部編成[J].千倉書房,2000:138-149.
[7]夏春玉.論城市商業規劃與商業經營[J].中國流通經濟,2002(4):23-27.
[8]唐建民.基于價值觀的商業集群競爭力 [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8):106-111.
[9]夏春玉.零售市場的特點與競爭結構[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3(4):14-20.
[10]武云亮.我國商業集群的模式及其發展趨勢[J].生產力研究,2004(1):146-148.
[11]魏劍鋒.商業集群的聚集效應——基于消息學視角的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6(6):93-96.
[12]吳小丁.哈夫模型與城市商圈結構分析方法[J].財貿經濟,2001(3):71-73.
[13]王艷紅,方淑芬.商業企業集聚體的發展態勢、內涵及研究展望[J].商業研究,2007(6):40-42.
[14]丁心基,武云亮.商業集群的效應及其發展趨勢分析[J].技術經濟,2004(5):30-32.
[15]武云亮.集群:經濟全球化下我國中小商業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北京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4):15-17.
[16]武云亮.我國中小商業企業集群的演化機制分析[J].技術經濟,2007(4):6-13.
[17]武云亮.論中小商業企業的集群化發展[J].商業時代,2003(10):14-15.
[18]周殿昆.商業連鎖公司快速成長機理分析[J].財貿經濟,2004(3):66-71.
[19]翁暉嵐.中小商業企業的集群共生效應[J].上海綜合經濟,2000(3):32.
[20]彭繼增.基于空間經濟理論的商業集群運行機理[J].經濟體制改革,2008(3):145-148.
[21]趙曉民,王文革,陶詠梅.商業集聚經濟學推動與消費需求拉動的耦合分析[J].管理現代化,2007(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