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文彪
后危機時期,金華區域經濟工作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將確保經濟平穩增長作為基本任務,將調結構促轉型作為重中之重,重視改善民生,著力深化改革,推進浙中城市群建設。
產業發展層面:重點在工業、亮點在服務業。結合國家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培育一批重點產業集群、一批龍頭帶動企業、一批重點品牌產品。引導民營經濟向外來“大樹經濟”——龍頭“總部經濟”——本土“小草經濟”構成的產業集群轉型,增強特色制造業比較優勢。鼓勵龍頭企業參與股權投資和兼并重組,積極引導民營企業股份制改造。完善信貸擔保合作機制,健全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突出技術創新推進產業升級,以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主體,培育一批高新技術研發中心、檢測中心。盡快完成現代服務業發展目標、產業引導等規劃,研究財政、稅費等扶持政策;完善金華市現代服務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方案和義烏國際貿易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方案。應用電子商務技術改造提升中國小商品城、中國科技五金城等龍頭市場,加快推進模具、汽配、建材等專業市場和新興市場培育。加快浙中商貿物流中心建設,構筑義烏國際物流中心、金華仙橋——金三角樞紐轉運型物流中心、永康五金城物流中心、蘭溪港物流中心為主平臺的物流網絡體系。
需求拉動層面:難點在項目投資、薄弱點在外貿出口。努力擴大中央投資項目在浙中地區的份額;繼續抓好市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高度重視“十二五”重大項目規劃,加強政府投資項目、重大項目前期、重點建設項目的儲備和銜接。穩定房地產市場,穩妥推進農房改造,激發農村投資潛能,引導和促進民間投資,切實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支持企業開拓市場,幫助企業搶抓訂單,用足用好外貿專項基金,支持出口信用保險,幫助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培育出口品牌。發揮專業市場優勢,打造義博會、五金博覽會等會展品牌。積極幫助企業提高企業運用WTO規則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投資并購,建設海外資源基地、研發基地、經貿合作園區,實現產能海外擴張。
機制保障層面:建四個平臺、謀兩個突破、抓兩個規劃。強化支撐點,推進平臺建設。一是構建產業集聚新平臺。做實《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重點區塊開發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示范區規劃引導,爭取規劃建設省級發展新平臺。二是構建融資平臺。構建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擴大融資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確保2010年信貸投放不低于2009年貸款增加數的60%。培育地方金融機構,加快小額貸款公司組建工作,盡快啟動村鎮銀行試點,發展金融租賃,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三是構建區域合作平臺。以專業市場和特色制造業為載體,大力發展中介機構,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項目對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浙閩贛皖四省九方經濟區為平臺,加強與海西經濟區的交流與合作。四是完善綜合交通平臺。加快臺金、甬金、黃金等鐵路的前期工作,加強杭金衢城際鐵路規劃與浙中城市群軌道交通的銜接,加快金華鐵路樞紐建設。完善以高速公路和農村聯網公路、通景公路為重點的公路網建設;推進蘭江航道改造,提升義烏機場保障能力,發展空港經濟。
擴大突破點,增強發展協調性。深化擴權改革,推進小城市建設,抓好中心鎮空間布局規劃,增強中心鎮的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職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低碳經濟,大力推廣設施栽培、生態養殖、立體種養的農業發展模式,啟動金華市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示范基地和永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設,繼續降低萬元GDP綜合能耗和用水量,提高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水泥散裝率,完善階梯水電氣價格、農業廢棄物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等政策,著力構建有利于降低碳密度的生產生活方式。
立足新起點,謀劃新目標。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全面評估“十一五”規劃完成情況,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適當調低預期增長目標,使經濟發展目標從“快人一點”(經濟增長)向“先人一步”(結構調整)轉變。建議新增“R&D占GDP的比率”、“文化產業比重”等指標,突出“創新強市”、“文化大市”、“生態立市”的目標導向作用。制定和實施《浙中城市群規劃綱要》,努力把浙中城市群建設成為省內與杭、寧、溫、臺并列的新的經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