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開剛
(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8)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作為改革先行者的農民群體在率先享受到改革果實的同時,20世紀90年代開始卻成為被忽略的對象。隨著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拉大,統籌城鄉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當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命題。從城鄉商貿業的發展來看,城鄉不平衡現象非常嚴重,“二元”結構更是明顯,農村商貿業與城市商貿業無論是在商業網點建設,還是在業態結構、空間布局、消費觀念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如何縮小城鄉商貿發展差距,促進城鄉商貿的一體化發展,既是發展我國農村經濟,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農村形象的需要,也是增強我國城市商貿業發展后勁,促進我國整體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從當前關于統籌城鄉發展的研究文獻看,專門從商貿流通視角研究的較少,大部分是一些理論性和政策性研究。如黃占國認為,導致“三農”問題的重要原因是公共領域的城鄉差異;[1]張桂文認為,統籌城鄉發展,促進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核心是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2]王冰指出“城鄉統籌的重點或首要步驟是實現政府對農業的支持”;[3]姜長云則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是加快現代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改造,增強農民和農村的發展能力”的觀點;[4]劉遠認為,我國發展農村商貿流通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課題,并提出了提升農村現代商貿流通業的思路。[5]梁云認為,城鄉商貿統籌發展的目標取向不是消除城鄉市場差異,而是加強城鄉商貿資源的統籌配置,實現城鄉商貿的相互融合與雙向互動;[6]黎筠對重慶市城鄉商貿統籌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了探討。[7]從中央關于統籌城鄉發展的相關政策脈絡來看,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指出我國從總體上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發展階段。
統籌城鄉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必然之道。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統籌?統籌的現實路徑何在?本文認為,要統籌城鄉商貿業,必須解決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建立長效的增收機制,讓老百姓富裕起來,讓老百姓有錢消費;二是增加方便的消費方式,讓老百姓有地方消費,同時提高消費質量;三是建立長效的服務溝通體系,提高消費滿意度,讓老百姓放心消費。從深層次講,第一便是農村產業的選擇與發展問題,第二便是農村商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空間優化的問題,第三便是農村商貿服務體系建設與服務提升的問題。
改革開放初期,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業經營方式的變革,使農民家庭成了農村中最基本的生產經營單位,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快速推進,大量資源向城市集聚,城鄉差距、工農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逐漸成為制約中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1978~1985年間,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縮小趨勢,1978年為2.57:1,1985 年縮小到最低值 1.86:1;1985~1994年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擴大之勢,并于1995年達到高峰2.86:1;經過1995~1997年期間的小幅回落之后,[8]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1997年開始又逐漸擴大,并于2009年擴大到近十幾年來的新高3.33:1[9](根據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的數據測算而得)。從表象看,城鄉差別主要體現在收入差別上,但本質上卻是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在就業環境、就業機會和就業能力等方面的差別。事實上,要統籌城鄉發展,發展與城市一體化對接的農村商貿業,提高農民生活品質,歸根結底還是要建立農村居民長期穩定的增收機制。而增加農民收入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改變農業現有形式,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和農民整體素質,促進農業的產業化、工業化、服務化和特色化。也就是說,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根本出路還在于發展農業,在于跳出農業發展農業。
1.農業產業化,以工補農促發展。對于廣大農村來說,商貿業的發展與農業產業化呈現互動發展規律。一方面,農村商貿業為農業產業化生產出來的產品尋找銷路,利用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物流配送網絡運往世界各地,促進農產品的貨幣價值實現;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化為繁榮本地商貿業起著強大的推動作用。農業產業化必然促進傳統農業的改造和提升,為商貿企業提供豐富的貨源。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高德博格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提出了農業產業化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得到重視和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就是工業化。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核心是增強工業對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推進農村經濟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轉變,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特征具體表現為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和管理企業化。20世紀90年代初期,山東率先實施按產業化組織農業生產的新思路,組織引導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圍繞主導產業和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組建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農工商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壽光的水果和蔬菜暢銷全國,便是農業產業化的典型案例。
按照產業經濟學中三產聯動發展、相互推進的產業演進規律,通過農業、制造業和商貿業的有機耦合與銜接所形成的“農戶+制造商+銷售網絡”的新型“農工商”一體化模式,大大加速了農產品的周轉速度,提升了農業附加值,使農民從農業產業化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增加了收入。事實上,長期穩定的農民收入增長機制才是發展農村商貿業的根本,收入提高了,需求就增加了,消費也就多了,這樣既改善了農民生活,又反過來刺激生產,促進經濟增長。
2.農業服務化,創新農業發展模式。當前,制造業企業不是靠賣產品賺錢而是靠賣服務賺錢,制造業的服務化已是制造業發展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事實上,農業的服務化也將成為未來農業的發展特征,教育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等都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加以創新的新型農業形式。農業服務化后,在原有種植、采摘的基礎上附加了教育、觀光、休閑和體驗等服務功能,農業的附加值和經濟效益得到成倍的挖掘和提升,自然增強了農業的競爭力。近年來,伴隨全球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人們發現,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同時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如生態觀光農業把觀光旅游與農業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商業網點規劃中就非常明確地提出“農業服務化,打造服務型農業”,形成以生態觀光農業和以體驗鄉村生活為主要特色的生態旅游商貿發展帶。
3.農業特色化,構筑農業新優勢。實踐證明,沒有特色農產品,沒有特色農業,農民收入水平就低,農村建設速度就相當緩慢。對于任何一個鄉村來說,沒有特色就不能做到“差異化”,自然就沒有競爭力。對廣大農村來說,“一鄉一品”、“一村一品”戰略將是未來若干年仍必須加以重視和踐行的重要戰略。浙江金華的火腿、嘉興的粽子、余姚的楊梅、奉化的水蜜桃、黃巖的蜜桔、臨安的山黑桃等等都是特色農業的典范。從現代商貿流通視角看特色農業的發展路徑,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1)注重發展特色農業。從成功開展農業產業化的實踐來看,培育上一定規模且有較強影響力、領導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化的首要因素。(2)開拓和健全農產品商貿流通渠道。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渠道是農產品的供應者(生產者或代理商)→農產品批發市場→社區菜市場→消費者。事實上,隨著商貿流通渠道的放開,農產品流通渠道也大大擴展了。如農產品的供應者(生產者或代理商)→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賣場或大超市→消費者,將是今后農產品流通渠道的主要發展方向。(3)建設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是農產品流通的物流樞紐,承擔加工、配貨、儲藏、運輸等職能,是發展農村商貿業的基礎。
1.優化農村商業網點布局,構建特色鎮區商業中心。商業網點是發展農村商貿業的基礎設施,以鄉鎮連鎖為主要形式的完善的商業網點體系是發展我國農村商貿業的前提。(1)應重視不同類型鄉鎮商業中心的建設。商業中心聚集了絕大多數的商業網點,是農村居民消費的主要場所。一般而言,各鄉鎮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建設獨具特色的鎮區商業中心。一是針對人口較多、規模較大的中心鎮建設相對獨立型鎮區商業中心。對于這類商業中心,可考慮建設中等規模(3000~5000平方米)的綜合超市和大型生產資料專業店、百貨店、品牌折扣店以及中型的餐飲、娛樂、文化、休閑場所等,同時建設一定數量的三星級酒店和假日酒店配套,滿足廣大商務人士的需求。二是利用鄉鎮的交通優勢發展交通網絡型商業。交通網絡型商業的最大特點在于商業圍繞交通軸線發展,因此必須處理好發展交通與繁榮本地商業之間的關系。從一定程度上說,便利的交通對繁榮本地商貿業未必一定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有時反而會導致商貿消費的轉移和流失。而處理這一關系的關鍵在于發展大交通的同時,應積極建設留得住本地消費并吸引外地消費的商業網點,使交通優勢成為發展商貿業的有利條件。針對這一類商業中心,可考慮建設中型綜合超市、商業物流、現代批發交易市場、餐飲飯店等商業網點,輻射半小時車程的地域。三是建設產業依托和居住型鎮區商業中心。該類商業中心主要依托本地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商貿業和居住型商業,重在為本地居民服務。可考慮建設生鮮超市和餐飲、休閑、文化、娛樂等設施。(2)為優化農村商業網點布局,應大力發展與城市商業對接的鄉鎮連鎖商業網點。為改變農村消費“不方便、不安全、不實惠”的現狀,2005年商務部正式啟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主要目標是在全國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逐步縮小城鄉消費差距。
2.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從國內外農村發展實踐來看,城鎮化是從根本上富裕農民、減少農民、統籌城鄉發展的較好途徑。農村城鎮化是經濟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城市建設和生活環境城鎮化、人民生活水平城鎮化等四個要素的統一,其主要舉措就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是經濟基礎結構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包括交通運輸、能源、郵電通信、供水供電等設施,主要用于滿足城鄉居民生產、生活需要,大部分屬于公共產品,是人類在長期經濟活動過程中為自己創造的基礎條件。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在享受此類公共產品方面的差別很大,在數量、質量、品種、屬性以及價格方面等都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如城鎮居民普遍享受的社區服務中心、通信設施、因特網等,在農村還處于起步階段,而且,一方面農民要將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擴大再生產投資,消費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農村居民的水、電、運輸、通信費往往還高于城市,所有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和農村商貿業的發展。因此,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降低農村公共產品的價格,也是促進農村商貿業發展的有力舉措。
3.改善交通條件,為物流、商流、信息流提速。全面奔小康,農村是關鍵,而農村現代化,交通是基礎。事實證明,凡是交通比較發達、城鄉交通差距比較小的地方,城鄉商貿一體化水平就比較高,農村商貿就發展得比較好。在浙江嘉興,已經建立起城鄉之間一小時甚至半小時高效配送圈,服務于都市商圈內農產品加工、農貿市場、大型超市,城鄉商貿一體化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浙江傳化正是看準了統籌商貿發展的商機,在發展化工和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物流,首創了“海港”、“空港”最后一站的“公路港”物流模式,在便捷交通的基礎上,搭建了高效的物流平臺,建立了物流企業資源聚集區,拉伸了公路物流短板,從而形成了公路運輸板塊高效低耗、集成化、信息化管理的特征,助推中國物流業完成了海、陸、空一體的物流體系構建,最終實現了包括貨車司機、第三方物流企業、工商企業和消費者在內的多贏。交通的現代化不僅方便了城鄉居民的溝通和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城鄉居民融合,而且也為農村物流、商流、信息流順暢流動提供了渠道保障,大大促進了農產品流通。
4.構建信息高速公路與安全便捷的支付系統,服務廣大農村居民。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構建安全便捷的支付系統,也是城鄉空間優化的關鍵。當然,這里的空間優化主要是指無形空間的優化,電話、手機、電腦和互聯網等的逐步普及必將大大改變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一方面,加快建設農村信息高速公路,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以支持“三農”為根本,建立適應新農村建設的完善而統一的線上電子支付結算管理與服務體系以及線下方便而誠信的交易體系,采取合理的系統控制策略和完善而規范的制度管理,建立系統化的雙重管控機制,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與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以信息化為平臺和載體,以電子化、條碼化為技術手段,整合農村農業信息資源,構建城鄉商貿統籌發展下的農業信息網和農商專網,促進農業信息商務化、數字化、條碼化和網絡化,推進城鄉線上線下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信息網絡技術和市場需求信息服務。最終不僅完善農村支付體系,方便農村居民消費,而且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
1.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構建農產品采供銷一體化的服務體系。從我國農村現狀來看,發展電子商務存在障礙,如適合我國農村市場特點的電子商務應用技術缺乏、條塊分割的行政管理體制的制約、資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和網絡化程度低、支撐體系不完善等。因此,創建農村連鎖企業對農戶(Business to Farmer,B2F)的電子商務模式,即一種不同于商家對消費者(Business to Consumer,B2C)模式和商家對商家(Business to Business,B2B)模式的新型電子商務模式,來構建農產品采供銷一體化的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是比較可行的思路。這是一種適應當前農村連鎖經營,符合農村特點的電子商務模式。在B2F模式中,農戶既是向連鎖超市或其他需求企業提供農產品的供貨方,同時又是連鎖超市和農資產品生產商的消費者;農戶和連鎖企業、農資企業之間除了信息流的雙向交流外,還有物流、資金流的雙向來往。連鎖企業和農資企業通過電子商務了解農戶的生產、生活需求,通過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把適合農戶需要的產品配送到終端的零售店;同時還向農戶發布市場信息,告訴農戶市場上農產品供求的最新動向,讓農戶的農產品快速進入消費市場。可以說,如果B2F模式能夠在我國廣大農村得以運行,對廣大的農民和農村商業經營者及農資經營者等,都將是一件共贏的好事,同時還將促使農產品流通服務走向規范化、標準化。
2.建立企業、消費者、政府之間的監督機制,健全農村消費者權益保障機制。由于農村教育水平普遍低下,農村消費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法律法規相關知識比較欠缺、維權意識比較淡薄,導致在農村發展的商貿流通企業對農村消費者服務需求比較漠視,并滋長了大量的不良行為,如在農村出售假冒偽劣產品、過期產品等等。所以,加大對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的宣傳,不僅可以使農村消費者了解更多的法律法規,而且可以增強農村消費者爭取自身權益與保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更可以促使企業提升服務。一方面,政府各職能部門如商貿、工商、質檢、衛生、金融、公安等抽調相關人員建立宣傳委員會,協調配合,加大對農村消費者關于消費者權利、義務等方面的宣傳,加大對制假售假、商業欺詐、不正當競爭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依法維護農村商貿市場的經營秩序;另一方面,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也應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宣傳和作為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村消費者對產品質量、衛生、安全、售后服務、使用說明等信息的合理要求,逐步增強農村消費者對自身權益的保護意識,充分實現城鄉居民在統籌城鄉商貿過程中消費權益保護機制的對接,從而逐步縮小城鄉居民的差距。
3.加強農村商貿企業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促進服務體系建設。當今是以服務決定企業競爭力的時代,農村商貿企業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是開拓農村市場、獲得農村消費者認可和滿意的決定性因素。因此,農村商貿流通企業應充分挖掘農村消費者的服務需求,以農村消費者服務需求為導向,強化員工服務農村消費者的意識,提升服務水平。當然,農村商貿服務體系的建設光靠企業是不夠的,也需要農村消費者的積極參與。一方面,農村消費者要向企業充分表達對商貿流通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村消費者要積極參與到農村商貿服務體系建設中,因為農村居民往往也是農產品銷售的當事人和服務提供者。服務水平是農村商貿服務體系的軟競爭力,只有服務提供者轉變觀念,強化意識,提升能力,切實行動,才能真正提升服務接受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農村商貿企業才有真正的希望和未來。
應該說,統籌我國城鄉商貿發展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產業選擇、空間優化、服務提升以外,還需要政府的規劃與政策配套以及消費者的大力支持。伴隨著我國“千鎮連鎖萬村放心店”等城鄉商貿統籌工程的實施,可以預見的是,農村消費潛力將被大大釋放,農村面貌將得到較大改善,進而真正邁入“城鄉一體化”時代。
*本文系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基于改善農村消費視角的城鄉商貿統籌機理與模式研究:浙江實證”(項目編號:Y607068)的部分成果。
[1]黃占國.公共產品短缺是“三農”問題的主要原因[J].甘肅農業,2004(7):33-34.
[2]張桂文.統籌城鄉發展促進二元經濟結構轉換[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3(1):122-123.
[3]王冰.小農生產方式與統籌城鄉發展[J].貴州社會科學,2005(2):19-20.
[4]姜長云.“十一五”期間統籌城鄉發展的對策思路[J].經濟研究參考,2005,18(1):58-59.
[5]劉遠.農村商貿流通業的滯后要素與提升思路[J].南京社會科學,2005(11):58-61.
[6]梁云.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模式及實踐[J].商業研究,2009(8):205-206.
[7]黎筠.城鄉商貿統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2):117-119.
[8]博陽,魏昕.小康中國痛——來自底層中國的調查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68.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D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00225_402622945.htm,201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