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紅
歷年以來,由于考試的壓力,語文課過度地重視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因而忽視了語文課堂本身的魅力。語文科也就成了諸多課程中最生澀、枯燥、無味的課程之一,在學生中難以有好的印象。而語文的本質是展示生命,是精神的自由和理性的追思。語文的魅力在于讓我們感受真實、真心、真情,享受快樂和崇高。
那么,怎樣的語文課堂才能讓語文的魅力重現呢?語文課堂的魅力取決于語文教師的語文氣質,而語文教師的語文氣質讓語文課堂呈現難以抗拒的人文魅力。課文課堂人文魅力的三大因素是:
語文課堂,對語文教師及其語言表現力要求很高。
語文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豐富的情感,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人皆有情,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興奮豪邁之情,崇敬贊美之情,辛酸痛苦之情,憎惡憤慨之情……”(韋志成:《語文教學藝術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頁)惟其如此,才能感受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悵惘,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憤慨,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才能理解《雄關賦》的豪邁雄壯,《荷塘月色》流露的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只有具備這樣情感的語文教師,才能賦予語言激情個性。
“語言就是力量”(《世界文學評價叢書》)。語文教師激情個性的語言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能使師生達到心心相印、彼此相容的境界,從而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學記》)。
于漪說,不開口不動情,不動情不開口。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并且,語文教師的課堂用語應形成自己的風格,而不是大眾化的。如果每個語文教師的課堂用語都是千篇一律,那么,語文課堂又將會是什么樣子?可見,語文教師激情個性的課堂用語至關重要,讓學生能領悟教師的表達,教學也就達到了目的。
《故鄉的榕樹》一課,表達了游子濃郁的思鄉之情。可這樣開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鄉思是游子心里的愁,口中的歌,筆下的詩,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余光中的“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夜夜歌唱”。同學們也很久沒回家了,你們會如何吟詠思鄉之情呢?是門前那清澈的小溪,還是屋后那片青蔥的小竹林?讓我們且先看黃河浪故鄉的榕樹吧……
這樣的開頭語能抓住“文章情”與“學生情”的相通點——思鄉,教師用富于感染力的語言,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心,使學生有所感悟,從而與文中所表達的感情達成共鳴。
語文教師激情個性的朗讀同樣重要,可以點燃學生介入語文的熱情,可以讓學生在精神漫游的過程中,盡情領略語文的精微與高妙,它是學生走進語文世界的通衢。因此,語文課堂中語文教師激情個性的范讀顯得特別重要。
課堂上,學生耳邊的教師的朗讀,應是一句句音色柔和、飽含激情、音量適中和諧、節奏鮮明輕快的語音的輕輕流淌。在教授《我的空中樓閣》時,當我朗讀完課文那一刻,課堂出奇地安靜,我一驚,忙問:“怎么了,同學們?”“太美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突然感受到了朗讀的力量。
語文教師完全可以用聲音語言征服學生,可以用激情個性的課堂語言引領學生走進語文課堂,也可以用語言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魅力。
法國人弗雷內指出:“知識不能單方面向學生傳授,提供知識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獲得探索方法,培養思維能力,具有創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語文教師如果將語文課堂視為語文知識的傳授,那么,語文課堂勢必陷入枯燥呆板的境地,語文教師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教書匠”了。語文教師應該能夠駕馭語文課堂,有著應變自如的課堂機智,給學生一個充滿智慧的語文課堂。
全國特級教師徐長青這樣說:“當我們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時,我們選擇的是有限任務的完成;而我們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時,我們選擇的是無限智慧的啟迪。”是的,無論多么高超的課堂教學藝術手法,都離不開對學生的重視,離不開對學生的啟迪。每一堂語文課的教學,當然必不可少有重點難點,即使教案在設計上方法得當,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課堂上更重視的是人文因素,師生人為挖掘的應是教材自身具備的特性。
一位語文教師教授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并將目標及教法一一落實到教案中。但上課時學生卻沒有往其設定的軌道上走,而是插了一個問題:“老師,做官有什么不好?只要做個好官就行了。你為什么說陶淵明辭官不干,就情操高尚呢?”
教室里也由此一下噪雜起來。原來精心設計的上課內容土崩瓦解。同學們大談想法。這時,如果這位教師還一味固執己見地依教參強行照講不誤,那就變成了枯燥的說教表演,課堂也就成為僵死的課堂。反之,如果這位教師抓住時機,與學生活躍、激動不定的思維共思維、共評判,讓學生在課堂有限的空間里去發揮、去思考,那么必然會上成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事實上,這位老師就是采用后面這種方法處理課堂的,結果取得了成功。
一堂真正充滿智慧的語文課堂,不是語文教師唱獨角戲,而是怎樣引領學生精神的介入,使語文課堂成為教師創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發揮的舞臺。
心理學研究表明:愉悅的情緒對學生學習有著明顯的優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大腦帶來明晰的狀態。因此,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顯得至關重要。
要想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師生關系要彼此融通,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心靈溝通。那么,教師必須脫下權威的外衣,和藹地走進課堂,親切地走近學生,讓師生間進行平等對話,真正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格局。教師要學會傾聽,學會包容,這樣,每個學生都擁有屬于自己的語文課堂空間,語文學習也就變得更有吸引力。
教學《荷塘月色》一課,首先進行優美的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接著,提出一個中心問題:你覺得這篇文章美在哪里?于是,由學生自主欣賞。這樣的教法給學生很大的活動空間。學生神思飛揚,異彩紛呈。師生平等對話,或欣賞文本的意境美,或欣賞文章的音韻美,或誦讀表現美感。課堂很活躍,學生在輕松愉悅中走進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
輕松愉悅的課堂從語文教師親切的面孔中來,從學生飛揚的個性中來,從師生默契的心靈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