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阿根
衡量一堂優質語文課的標準是什么?答案有很多。但我認為,能否恰當處理好語文教學的“聚焦”與“發散”問題就是一個重要尺度。所謂“聚焦”,即將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凝縮在一二個教學點上,從而使課堂目標明確,內容精簡。所謂“發散”,指教學不受點的教學內容的限制,教師的教學思路開闊,教學方法靈活,學生的思維狀態活躍。
1.找準焦點,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語文課內容豐富,多姿多彩,如字詞句段、結構層次、思想內容、語言特點、藝術風格、人物形象等,不一而足,但如果每堂課都力求面面俱到,常會導致講課寬泛而不精深,粗糙而不細膩。學生也往往“貪多嚼不爛”,理解不透徹。假如我們把一堂課的著眼點聚焦在某篇文章的焦點問題上,教師便可集中精力,研究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思路,科學地組織教學。一堂課吃透一二個問題,課堂教學質量自然會提高。
2.把握文章特色,選準教學點。每篇文章都體現著作家的個人風格,都有其獨到之處,都會在某些方面特色鮮明,這便是講解課文應抓住的教學點。教師講課要有所取舍,對一些普遍性的語文現象,如層次清晰、首尾照應、語言簡練等可不講或少講,主要由學生自己體會;對那些代表文章特點,學生又可能產生疑惑的問題,要作為重點精講。這樣,可使學生每學一篇課文,都如品嘗一道風味獨特的名菜,感覺新鮮,回味無窮。如講《最后的常春藤葉》只需理清老畫家貝爾曼為什么生病住院直到去世就可以了。雖然這只是一條副線,但卻表現了老畫家平凡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懷、幫助別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歐·亨利正是借此來歌頌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靈的。而《林黛玉進賈府》一文,可選取王熙鳳的形象分析作為一個教學點。王熙鳳形象神采飛揚,特色鮮明,刻畫手法多樣,具有極強的代表性,抓住這個點,就容易把握文章特色。實踐證明,圍繞教學點展開講授,做到重點突出,以點帶面,不蔓不枝,不散不亂,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1.教學思路的拓展。語文是包羅萬象的學科,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章涉及自然、社會、經濟、哲學等諸多方面。依據文章內容,教師可在講透文章內容的同時,巧妙地借題發揮,旁征博引,縱橫捭闔,以增加課堂容量,拓寬學生視野。如講《離騷》,屈原為了心中的理想投水而死,借以警醒世人;而司馬遷身受宮刑卻忍辱而活,這是為什么?是不是屈原就該贊頌,司馬遷就應遭到鄙夷?可就這個話題讓同學們展開充分的討論,使同學們對生死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增加課堂容量。如講《長江三峽》,在領略三峽如畫美景的同時,可補充一些同類型的材料,激發同學們熱愛祖國河山的愛國主義情懷。講《師說》可談尊師重教的道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并非將語文課變成政治課,而是通過老師的點評,賦予文章以新的活力——接近現實,貼近生活,易于理解。教材所選文章,只是文學百花園中的幾朵小花,是文學長河中的幾滴水珠,因此,教師講授課文時,思路也應是張揚的、擴散的,要注意彼文與此文的聯系和區別。比如講某篇文章的藝術特色,可和作者其他作品相比較,也可聯系相同類型的其他作家的作品來分析。如同樣寫秋景,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把秋天描繪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而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卻籠罩著孤獨、傷感的氛圍。有比較才有鑒別,才更容易看清文章的特色,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有的語文教材,將類型、內容相近的篇目編排在一起,就是為了方便教師對文章的比較分析。文章個性色彩的形成與作家特殊的個人經歷、文化品位,與復雜的社會、時代背景緊密相聯。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我們都沒有理由回避這些問題,而廣泛深入地研究作品背景,可幫助教師把握文章藝術特色、理解其思想感情。教師如不深入地多側面地研究文外的世界,就很難講深講透,而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2.教學方式的發散。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妥善地選擇教學方法。語文課經常使用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 (講授、談話、討論等),另外,語文教學還可靈活運用以直接感知為主、以欣賞活動為主、以實際訓練為主、以引導探究為主的各類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目標、課堂內容、學生情況等因素,語文教師可采取一種教學方法為主兼容其他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許多優秀語文教師善于創造性地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因而教學效果十分突出。
3.學生思維視野的拓寬。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應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努力方向。語文教學不能滿足于讓學生聽懂,語文教學應做到讓學生喜歡聽,讓學生學會分析,主動去學,形成較強的語文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呢?首先,教師應有寬廣的思維視野,三尺講壇的話語如春風雨露,如華彩樂章,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熏陶。同時,講授過程中,要巧設疑問,激發思考,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可采用討論法,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解析同一語文現象。講授文章不要每講必透,可以留下一些疑點,并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要讓學生大膽地議,要允許并鼓勵學生對文章有不同的理解。語文教學應培養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的勤學生,而不是只會背書和聽講的懶學生。討論時,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發言,適當引導,精要點評。另外,寫作課教學要注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作文課上,對同一個命題,倡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讓學生說自己的話,抒自己的情,去除思路狹窄、套話滿篇的弊病。講評作文時,教師可重點評析立意新穎、見解不俗的佳作,努力啟發學生,逐步使其形成善于思考、力爭創新的寫作思維。引導學生互評作文,各抒己見,交流探討。評文過程中常會閃爍出學生新奇的思想火花,教師要讓這樣的火花燃燒起來,成為燎原之勢。
(1)“聚焦”并不排斥“發散”。教學點相對凝練并非是思路凝滯,就事論事,只談一點不涉其余。如果將一堂語文課的焦點比作一朵艷麗的紅花,這朵紅花也需要眾多綠葉的陪襯。教師的教學思維要在方寸之地自由馳騁,首先抓住文章特色,定準講授核心,然后以此為圓心向四周擴散。
(2)“發散”并非散亂無邊際。天馬行空,肆意張揚,中心不明,層次不清,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散”。“發散”是帶線的風箏,不是雨打的浮萍,要防止一味追求“發散”,離題太遠,喧賓奪主,影響教學效果。
(3)“聚焦”是“發散”的基礎,“發散”需以“聚焦”為前提,在語文教學中恰當處理二者的辯證關系,還應做更深入的探索。
總之,語文教學既需“聚焦”又應“發散”,這樣可使課堂教學更加有的放矢,可使教學思維更為開闊活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使教學質量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