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克
淺議情感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林 克
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認知技能水平,更應具備良好的情感素質。然而,傳統教育往往只注重對文化素質的培養,而忽略和弱化了教育的情感目標。教師只有在語文教育實踐過程中充分滲透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寓“情”于“美”,以“美”動“情”。這就必須要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充分調動一切因素,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優化。
語文教學 人才培養 情感教育 教學藝術
隨著對傳統教育片面性的逐步認識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國內外一些學者在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下,提出了“情感教育”的概念。情感教育的本質是:“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馬笑霞:《語文教學心理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
情感教學的理念也同樣存在于中國一貫的教育思想中。由于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的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是相對和諧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更加注重情感教學,強調樂學好學,主張培養真、善、美統一的人格。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指出積極的情感是學習的動力,要重視學生的情感培養。南宋朱熹在《小學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他特別強調情緒在讀書中的調節作用:“讀書,放寬著心,首理自念出來。苦憂愁迫切,道理經無緣得出來。”近代教育學家蔡元培重視學生的個性自由,他在《學堂教科書》中列舉舊教育“塾師之課讀禮,有聲無義”、“學生無甚意趣,師生又無情愛,使學童視學塾如圖圈”。
情感教育是一種立足于培養“情智雙全”的人的教育,是把人的認知與情感兩大層面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
語文課程是一門最接近現實生活、最具情感性內容、也最能夠喚起學生內心體驗的課程。因此語文的教學過程,既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認知過程,又是“陶冶學生情操”的情感歷程。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具有內在一致性,語文課堂可以成為師生思想閃耀、情感升華的地方。
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與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情感豐富又復雜,他們的感知力、想象力、思維能力、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都在慢慢趨向成熟和穩定。教師的職責就是把學生逐步引向健康良性的發展軌道,從而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所以,文化知識的獲得不僅僅是教學的唯一目的,認知以外的情感知識的獲得和情感能力的培養更加重要。
在高中語文課中滲透情感教育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首先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教育沒有脫離于現實教育之外,也不是一種獨立特殊的教育形式,而是教育過程中的一部分。情感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意識,所關注的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使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其次,它是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發展的重要保障。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就是要培養個體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社會性情感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再次,它是完善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條件。進行情感教育不僅是個人健康、個性形成和發展的教育基礎之一,而且是個性教育的重要條件和基本原則。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觀的指導下,唯理智教育占統治地位。然而,傳統教育往往只注重對文化素質的培養,而忽略和弱化了教育的情感目標。情感目標列入在教學要求之中,但是在實際實施中卻被忽略。
現在,許多中學片面追求升學率,使評估升學率方面的指標明確、具體、可測,而情感教育方面的指標模糊不清。我們在語文教育的實際中不難發現,一方面,語文教師更多的是注重教學內容的分析,卻不重視情感賴以實現的與個人生活相聯系的情感因素,沒有體現出情感培養應按年齡特點有層次地連續來進行的特征,造成語文情感教育的目標大而無當,缺少層次性。具體來說,在語文教學中表現為教師講解文章時,往往是“化整為零”,以“割裂為美”,把行文流暢、文質兼美的文章按 “文章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的模式肢解為片斷,將充滿人性人情之美、最具趣味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文字組合,最終變為一種應試訓練。另一方面,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存在把商場上的競爭機制引入教學的現象。學生通過初中、高中、大學層層競爭,層層篩選,慢慢去適應日漸激烈的競爭環境。對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天分和基礎不同,但如果教學中一味地使用競爭教學,一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情感教學的缺失將阻礙學生正常人格的塑造和心理素質的培養。
教師只有在語文教育實踐過程中充分滲透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寓“情”于“美”,以“美”動“情”。這就必須要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充分調動一切因素,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在教學實踐中,對于情感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巧設情境,構建課堂情感。語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學科,其中蘊含著作者豐富而熱烈的情感。語文教師就要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創設良好的課堂情景,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教文,以情育人。教師在吃透文本情感傾向的基礎上,融進自己的感情,借助豐富的課堂語言,再現形象、意境和文本所蘊含的情感。在上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分析文段的基礎上,指導他們以“母親”為題展開定向想象,回憶母親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或對自己說過的一句話,設想母親當時的心理活動,體會母親深厚的愛;接著再用點評的方式進行闡發與評價。同時對文中諸如“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樣的句子進行重點講解。在溫馨感恩的氣氛中,實現心靈的溝通對話,構建課堂情感,達成健康情感的熏陶。
2.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視聽結合,豐富情感體驗。現代教育技術正以它形象生動的圖、文、聲、像兼容的優越性走進課堂,多方位多角度的視聽手段,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情感體驗的空間。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采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而語文課堂上,多媒體的運用手段很明顯改變了傳統語文教學中單一的聽覺感受,極大地集中了學生的精神,能夠深入、具體、細膩地體現文本所應該具備的情感。如教學《再別康橋》時播放黃磊同名歌曲的伴奏曲;上《肖邦故園》時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上《邊城》時,把授課幻燈片的背景處理成黑白背景,圖案以湘西風光為主;老舍的《茶館》如果單純閱讀,會讓學生覺得年代的隔閡和文本的枯燥,可先讓學生觀賞《茶館》的視頻和相應圖片資料,從整體上把握人物的命運,感受舊社會的黑暗,喚醒學生對正直人士慘遭厄運的同情心,激起他們對舊時代的強烈憎恨,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本課的主題。緊接著,還可針對當今學生感情脆弱、意志薄弱的現狀,要求他們展開聯想和對比,不僅使他們情感得到了有效熏陶,還使他們受到了勇于戰勝困難的教育。
3.密切聯系現實生活,知行合一,體會情感魅力。要想體驗情感的真正魅力,我們還應盡量把課本知識擴展到現實生活中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課本人物;引導學生把寫作和閱讀放到社會生活這個大舞臺、大課堂中去,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進行社會調查,從而獲得第一手感性材料,這無疑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手段。
然而,愉快的情感教學,對于教師來說并不輕松。“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恰當地調控好教學情感,無疑是對教師素養的嚴峻考驗。情感教學充分體現了人文化回歸的教學理念。努力增加教學的趣味和活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熏陶,那么,“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就一定能實現。
浙江省永嘉縣羅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