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永
藺相如語言藝術賞析
譚志永
藺相如由一個不知名的門客一躍為上卿,這得益于他在對秦的兩次重大外交活動中的出色表現——使秦不辱命和相君不辱君,而他的這兩次出色表現又得益于他出色的語言藝術。藺相如高超的語言藝術和強大的魅力主要體現在虛實映襯、剛柔相濟、褒貶結合三個方面。
藺相如 語言藝術 虛實映襯 剛柔相濟 褒貶結合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中,藺相如由一個不知名的門客一躍為上卿,位居廉頗之右,這得益于他在對秦的兩次重大外交活動中的出色表現——使秦不辱命和相君不辱君,而他的這兩次出色表現又得益于他出色的語言藝術。他能洞察時局,把握先機,作出正確的抉擇,尤其是在關系到趙國利益榮辱的關鍵時刻,他能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用自己嫻熟得體的外交辭令力挽狂瀾,不亢不卑,有張有馳,體現了高超的藝術和強大的魅力。
(一)虛實映襯 秦王在章臺接見藺相如,得到心儀已久的和氏璧之后,“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藺相如由此看穿了秦王并無償趙城之意,但此時璧已不在他手中,形勢于他于趙均不利。情急之中,他看準秦王得璧之后得意忘形、疏于防范的機會,虛言“璧有瑕,請指示王”。這出人意料的一招,讓他得以順利地從秦王手中將璧取回,從而奪回了與秦王周旋的資本。但畢竟取回璧并不等于贏得了勝利,于是,他馬上實言事情的緣起,指出是秦王有求于趙且有承諾在先,秦不應違背諾言,從而讓自己占據了道義上的主動。然后,他又虛言趙王對秦王請求的高度重視——“悉召群臣議”、“齋戒五日”、“拜送書于庭”。強調趙王的慎重和禮節的隆重,是為了反襯秦王的倨傲和禮節的不周到,為下文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作鋪墊,以便為自己的下一步行動贏得時間。同時,也向秦王傳達這樣的信息:趙國君臣是認真研討過此事的。以此警示秦王不得輕率從事。藺相如這些虛虛實實的語言,互相映襯,弄得秦王不明就里,一步步落入他的圈套。
(二)剛柔相濟 藺相如從秦王手中取回璧,這必然會得罪秦王,因此,他的安危讓人擔心。對此,他抓住秦王投鼠忌器的心理,主動出擊,說:“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以死則與璧同毀的態勢逼得秦王作出了讓步。在秦王“齋戒五日,乃設九賓禮于廷”后,藺相如不得不交出璧了,可他卻私下送璧歸趙了,似乎不但趙國要承擔理虧的責任,而且連他的性命也懸于一線。為了擺脫不利形勢,他又先聲奪人地直言:“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是說歷代秦王有不守信用的傳統,潛臺詞是當代秦王也可能不守信用。這些剛猛冒犯之語將矛頭直指秦王,讓人不得不為他捏把汗。但他機巧地將話鋒一轉:“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這話主動示弱,既贊秦的強大,言趙不敢得罪秦王,給了秦王一個臺階下,又讓秦王覺得此事還有轉機,緩和了局面的同時,還向秦王攤牌:要想得到璧,必須先割十五城予趙。話語可謂柔中帶剛、綿里藏針。接著他又主動挑明可能受到的懲罰:“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以此表明自己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的態度。死且不避,秦王以死相逼也沒用。話語擲地有聲,充分體現了他“知死必勇”、血氣方剛的策士風度。在澠池之會上,秦王叫趙王鼓瑟并令御史作記載以羞辱趙王。藺相如在這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說:“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此句不言自己聞而言趙王聞,不說替趙王擊缶而說相互娛樂,既尊主又符合自己的身份,且合情合理,語氣柔和意態從容,含有一股不容推卻的力量。在遭到秦王拒絕后,他巧借進缶之機接近秦王然后以死相逼:“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為了趙國的尊嚴,他誓死相拼,剛烈之性盡現!秦王被逼無奈,只得照辦。藺相如也召御史記載以回羞秦王,為趙王挽回了尊嚴。真可謂針尖對麥芒,寸步不讓。藺相如能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恰當采用剛柔相濟的語言應對不同的場合,火候的把握十分到位,當柔處柔,該剛時剛,使貪婪奸詐的秦王沒討到任何便宜。
(三)褒貶結合 藺相如初會秦王就識破秦王不愿以城易璧,他施計從秦王手中取回璧后,說:“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名為群臣所言,實為藺相如貶斥之語,借群臣之口譴責秦王貪婪的本性和恃強凌弱的劣行。接著他又說:“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趙王恐,不敢不獻。”表面在褒揚秦國是大國,趙國不敢冒犯,其實是怒斥秦王言而無信,不及布衣,并暗示秦王以一己之歡而惡化秦趙兩國的關系,是極為不值的。藺相如這些明褒實貶、褒中帶貶的話,既給秦王留了面子,又不失時機地表達了貶斥之意,最終促使秦王不得不權衡利弊從而作出“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的決定。
藺相如憑著一張嘴,不僅使趙王的尊嚴和趙國的利益不受損,而且使自己能從虎狼般的秦國全身而退,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建立了不世功業,這完全是他語言藝術的魅力所在。
湖北省巴東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