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榮軍
透視新聞寫作的故事化傾向
陸榮軍
新聞寫作的故事化對于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娛樂性和市場效果,具有明顯作用。但是,一旦將故事化寫作方法引進到新聞文本中來,將新聞的精彩可讀、便于傳播等故事性因素,放在比新聞要素更重要的位置,有時甚至不惜犧牲新聞真實性而遷就故事性,就會產生負面的閱讀效果和社會效果。因此,必須慎重對待新聞寫作的故事化。
新聞 寫作 故事化 真實性
在現實的新聞寫作中,隨著媒體市場化進程的發展,新聞寫作的新方法也應運而生,其中“故事化寫作”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這種寫作方法,對于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娛樂性和市場效果,具有明顯作用。但是,一旦將故事化寫作方法引進到新聞文本中來,將新聞的精彩可讀、便于傳播等故事性因素,放在比新聞要素更重要的位置,有時甚至不惜犧牲新聞真實性而遷就故事性,就會產生負面的閱讀效果和社會效果。對于“故事化寫作”,我們有必要客觀評價它的利弊,清醒認識它的來源,保持其便于閱讀和傳播的良性因子,摒棄其違反新聞原則的弊端。
故事的定義和新聞的定義有點瓜葛牽連。所以,有些新聞媒體和記者,公開宣稱自己的采訪寫作是在“尋找故事”、“寫故事”。正如新聞的定義有多種一樣,關于故事的定義也相當繁復。但是,人們可以從眾多的定義里抽取出故事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質:(1)是事件過程的描述;(2)情節生動連貫;(3)便于信息傳播;(4)有內涵和影響;(5)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構的。故事的幾個要素中,有的和新聞相符,有的和新聞不符。例如,事件過程的描述,這一點與一部分新聞文本是相符的。在敘事類的新聞報道中,具有事件過程的描述,有些描述還相當精彩,與好的故事沒有兩樣。在情節的生動連貫方面也是這樣,生動的新聞便于傳播。內涵和影響,故事和新聞兩者都有,只不過具體作用不同。但是,最后一點,“可能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則只符合故事,不符合新聞。因為新聞必然要講客觀性、真實性,也就是必須在生活中真正發生過某件事,而且是新近發生的。否則,就不是新聞。這一切都體現在新聞的要素當中。新聞要素,是界定真實性的試金石,同時也是界定故事和新聞的試金石。新聞要素當中的任何一個要素不存在,或者不準確,就不成其為新聞。故事也可能有某些新聞要素,但故事并不要求有真實的、完整的新聞要素。仔細分析起來,一些貌似新聞的故事,一定會在新聞要素方面出現問題,或者說經受不了嚴格的檢驗。比如,新聞出版總署最近通報批評一些媒體的失實報道,其中有一篇稿件涉及幾家媒體,就是中國海軍潛艇在索馬里海域的軍事行動。事實上,這是去年中國海軍在南海的一次軍事演習的翻版,具有比較精彩的可讀性,可以說是一篇好的故事,但不是一篇合格的新聞。因為其中的部分新聞要素被改變了,“何地”與“何時”被改變了。當然,“何因”也被改變了,因為當時演習的原因顯然不是針對索馬里海盜的。剩下的就是“何事”,事情的情節符合故事的精彩性和連貫性,但實際上已經和新聞無緣了。問題在于,正是這樣一篇不是新聞的文章,被許多報紙刊登在新聞版面上,當作真實的新聞傳播出去,影響讀者、影響社會。影響當然是有了,但這是一種負面的影響。
我們并不全盤否定突出新聞的故事性的意義。如果是嚴格建立在新聞事實基礎上的新聞故事化,應該是合理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有媒體人認為:新聞故事化是人文關懷的一種體現,是記者在新聞寫作中發掘新聞事實中的故事因素,以講故事的形式表現新聞事件。這里的前提是“發掘新聞事實中的故事因素”。如果真是這樣理解和實踐,當然是很好的。但是如果過了度,扭曲了新聞真實性,就必然會產生非議,遭到批評,這樣的“故事化”理應杜絕。新聞文本寫作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是符合新聞的性質和特點的。新聞反映大千世界的各種新事物、新人物等,很多素材本身就具有相當生動的情節和故事,便于閱讀和流傳。這是記者在新聞采訪和寫作中的一座富礦,應該很好地開掘。這無論對于吸引受眾,還是增強傳播影響力都很有價值。但是,如上所述,必須要用新聞要素這個試金石去檢驗,不符合新聞要素的故事化必須摒棄。如果允許不具備新聞要素的故事堂而皇之地登上新聞版面,這對于新聞事業和廣大受眾都是一種信息災難。如果讀者花錢購買的新聞報刊,提供的是一些真真假假的故事,而非要素齊全的新聞,勢必讓受眾無法通過媒體提供的信息監測生存環境,從而也就影響到他們對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變遷的應對。故事,雖然也有認識價值,但主要是通過欣賞給人以一種文化層面的陶冶和教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精神情操,基本上和文學的作用相似。因此,故事不必事事真實,只講“必然性”,不講“必須性”。新聞故事化,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片面強調新聞的欣賞作用和娛樂作用,淡化新聞的認識作用,異化新聞的認知功能,這對社會和受眾都是沒有益處的。新聞報道如果虛構了事實,還會對依靠真實新聞獲取信息并指導工作、監測社會運行的政府機構形成誤導,從而影響對公共事務的正確判斷和處理,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重大的決策錯誤,極大地提高執政成本,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如果新聞媒體為了突出可讀性、娛樂性,而任意扭曲新聞的真實性,對于媒體的公信力來說,也是一種損害。記者如果習慣了忽略新聞要素的真實性,對于事件進程、時間、地點、人物身份等重要信息各取所需,甚至憑空杜撰,對于其個人來說也是非常危險的,一旦被曝光或者被通報批評,前途必定暗淡。新聞報道不顧事實的故事化行為,還會形成對誠實守信的社會價值觀念的貶損,特別會使剛剛接觸新聞媒介、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受眾難辨真假和是非,從而產生社會價值觀念的錯位和模糊。所以,建立在新聞真實性之上的故事化寫作方法,雖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對于有些類別的新聞甚至還是必須的寫作方法,但是,如果忽略了新聞真實性原則,對于任何一點新聞要素作人工扭曲,以適應故事“好看、好聽、好傳”的需要,這柄“雙刃劍”就會顯出它另類的刺人鋒芒。
新聞寫作的過分故事化傾向,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吸引讀者,受眾意識片面化。一些不適當的新聞故事化寫作,首先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當前的一些媒體,片面強調讀者的興趣性,忽略了讀者對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可用性方面的要求。
2.市場競爭,商品意識極端化。當前新聞媒體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一個城市往往有好幾張同類型的報紙爭奪讀者。如果一家媒體商品競爭的屬性占據了制高點,一切從商品競爭出發,當記者采寫新聞的真功夫硬功夫不夠、市場壓力過大時,就容易在新聞之外尋找出路,比如從文學手段、民間故事、歷史演義當中找出路。而這一切手段的共同特征,就是不顧新聞要素,任意虛構杜撰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等等。這種受到極端化的商品意識支配的移花接木的新聞寫作,往往堂而皇之地打著“故事化”、“可讀性”、“娛樂化”等等旗號,只看閱讀效果,不看事實真相,一步一步走向遠離新聞本質、扭曲新聞真相的迷途。
3.理念錯位。新聞媒體的運營,新聞報道的采寫編輯,都是在一定的新聞理念支配下進行的。如果新聞理念錯誤,違背新聞的基本原則,行為上的錯位在所難免,有時甚至還會把錯誤做法當成理所當然的“創新”。新聞的本質,即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任何主觀的內容,顯然都是不符合新聞的本質的。人為地脫離新聞事實的“故事化”、“娛樂化”、“政治化”、“市場化”等等,都是有悖于新聞本質的?!靶侣勈鞘聦崱边@一根本屬性,就決定了不可能有任何不真實的東西可以寄寓其中。不真實的就不是事實,自然就不是新聞。新聞所具有的以上本質,自然也就區別了與新聞有著類似關聯的事物——故事的本質:有事件、情節、可真可假的事實;歷史的本質:過去的事實;文學的本質:虛構的事實;宣傳的本質:為了某種主觀目標而選擇和發布的事實。至于新聞客觀性的提法,是從哲學的角度看問題,是相對于觀察處理新聞的人的主觀性而言??陀^性的要求也就是真實性的要求。根據新聞理念來判別新聞的故事化,是有明確界限的,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即不是新聞了。哪怕這種報道的可讀性再強,安排在新聞版面上,后果必定是嚴重的。
4.文風不端,新聞書寫隨意化。新聞書寫,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因為新聞的發布傳播,關系到千家萬戶的信息攝取和利用,關系到時政、財經、社會等各個領域信息傳遞的可靠性,關系到立法機構制定法律的信息依據,關系到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據以制定法規政策,關系到經濟建設的實施,關系到國際關系的協調與共處等等,可謂新聞報道無小事。新聞報道更不能當兒戲,不能重演人們耳熟能詳的“狼來了”的故事?,F在,有些記者不了解新聞書寫的嚴肅性,或者故意視而不見,違背新聞的基本原則,主觀地搞“故事化”,怎么好看就怎么寫,大而化之,任意而為,大力引進新聞寫作之外的各種手段,運用文學創作、歷史演義等等 “十八般武藝”,把新聞當娛樂,把寫作當兒戲,風流才子,口無遮攔,“下筆萬言,黃金千兩”,必定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后果,也自然會給媒體造成信譽損失,最終會毀了記者自己的名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