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強
古代詩歌中的渲染與烘托
張順強
渲染和烘托是古代詩歌創作中兩種重要的手法。渲染和烘托都是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鮮明、更突出,但二者著眼點不同:前者從正面著筆,由此言此;后者從側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古代詩歌 創作手法 渲染 烘托
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們為了加強表達效果,突出藝術形象,往往使用渲染和烘托的手法。我們在學習、鑒賞詩歌時,也常常遇到這類詩詞。這就要求我們對這兩種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渲染作為一種藝術手法是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們的行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它是從圖畫技法中借來的術語,原指用水墨或顏色烘染物象,分出陽暗向背,增加所畫事物的質感和立體感,從而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技法,即“設色”。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
我們課文中學到的《雨霖鈴》,詞的上片寫送別的情景,其環境描述的是:在一個秋雨蒙蒙、暮靄沉沉的時節,送別的長亭邊,寒蟬在嘶啞地叫著,老船夫也在一旁高聲催促著。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凄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渲染就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不惜筆墨,層層鋪敘,使描寫的形象更鮮明、突出。
渲染既可是正面的,也可以從側面加以烘托。紅花的美,往往得益于綠葉,否則,一朵孤零零的花也就略顯單調了。一輪明月,如果無流云相伴,也就無神了。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源于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烘托。
烘托也是從圖畫技法中借來的術語,原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輪廓渲染襯托,使其明顯突出,一般采用外暈、圍染的烘托辦法。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放下擔子撫摸胡子、“少年”無意摘下帽子、“耕者”忘了鋤田等舉動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王籍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堪為典范(我們常以此例為“以動襯靜”的手法);更多的是以物托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等句,這些句子通過對美的對象給人造成的強烈心理感受的描寫來烘托美的主體——琵琶樂曲。
關于此法,還有一個典故。清人方熏《山靜居畫論》中云:“石翁(筆者注,指沈周)風雨歸舟圖,筆法荒率,作兇風堤柳數條,遠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處?’仆曰:‘雨在畫處,又在無畫處。’”所謂“雨在無畫處”,意思是畫面上并沒有直接畫雨,但那數枝飄拂的柳絲,一抹淡淡的岸影,卻又能使人強烈真實地感受到風雨滿天。
渲染與烘托的區別在于:渲染出現了描寫的對象并對描寫的對象進行了正面的描寫,而烘托是寫與對象相關的其他事物,并利用這些描寫來為主要對象服務:或烘托氣氛或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渲染和烘托都是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鮮明、更突出,但二者著眼點不同:前者從正面著筆,由此言此;后者從側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附】
1.讀下面一首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浪淘沙
李 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詞的前兩句“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運用了什么手法?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前兩句作者渲染了一個陰雨曉寒毫無暖意的環境,把自己凄冷陰暗愁苦的心境全托出來了;蓋的羅衾耐不住曉寒,透骨的寒。與下面的一晌貪歡及自己所在的陰冷環境對比,亡國之君囚徒生活所構成的心理伸手可及。
2.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江上看山
蘇 轍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翠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
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
這首詩是如何渲染烘托巫山的濃秀之美的。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蘇轍的詩不是著力于細致描繪景象,而是從廣闊的時空變化中用色彩渲染景物的特征,重在繪景繪色,層層烘托。在尾聯,詩人在群山之中特別寫到巫山,先是著一“濃秀”之詞概寫巫山之美,然后用“依然不負遠來人”進一步加以強調,而不是對巫山進行具體描寫。這種手法,能給讀者留下更多的藝術想象空間。
河北武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