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1.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青島266003;2.山東經濟學院教務處,山東濟南250014)
隨著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廣度和深度的逐漸拓展,海陸資源開發的諸多矛盾卻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海洋環境污染嚴重、資源開發不當等方面,嚴重破壞了海洋生態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完善海陸資源開發模式,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將是沿海區域海陸統籌發展的重要課題。
關于海洋經濟的研究,國內外學者有著不同的概念界定 ,如“海岸帶綜合管理”、“海陸一體化”、“海陸統籌”、“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對這些概念的研究均服務于海陸關系的協調,服務于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也有不同之處。
1.1.1 海岸帶綜合管理方面
海岸帶綜合管理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對于海岸帶綜合管理的概念,鹿守本等認為,海岸帶綜合管理是指用制定政策和管理戰略,以解決海岸帶資源利用沖突,控制人類活動對海岸帶環境影響的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1]。崔琴將海岸帶綜合管理定義為:“基于自然,社會經濟和政治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在動態的海岸帶系統中,統一計劃和管理海岸帶資源和環境[2]”。一個好的海岸帶綜合管理可以同時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保護生態環境。
目前,針對海岸帶綜合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重要國際會議的宣言和工作論文,如1993年召開的世界海岸大會形成的《海岸帶綜合管理指南》、《制定和實施海岸帶綜合管理的安排》等重要文獻,對海岸帶綜合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措施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一類是一些學者的著作和研究論文,較有代表性的有Cicin2Sain的《海岸帶綜合管理:內容和實踐》、Joseph M.Heikoff的《海岸帶資源管理:原則和項目》以及美國海岸帶管理專家約翰·克拉克的《海岸帶管理手冊》。學術論文方面,Daniel Suman分析了美國和歐盟海岸帶管理的六個案例,并對他們的海岸帶綜合管理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Philippe Deboudt等人總結了1973-1991年、1992-2000年以及2001-2007年三個不同時期法國海岸帶綜合管理的發展情況和影響因素;Ligia Noronha分析了印度海岸帶綜合管理的幾項主要政策及其效果[3];C.Shi和S.M.Hutchinson等人分析了上海地區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海岸帶綜合管理的政策框架。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海岸帶綜合管理已成為海洋區域經濟中一個比較成熟的學科。事實上,海岸帶綜合管理理論中包含了一些海陸一體的思想,它的理論和方法對于我們研究和思考海陸一體化問題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1.1.2 海陸一體化方面
海陸一體化是20世紀90年代初編制全國海洋開發保護規劃時提出的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同時也適用于海洋經濟發展和沿海地區開發建設。關于海陸一體化的概念,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欒維新等認為,海陸一體化是根據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間的生態、技術、產業聯系機理,依靠臨海工業的紐帶作用,合理地配置海洋產業和沿岸的陸域產業;避免各涉海部門在海域使用上的相互沖突,且實現海域功能分區與沿岸陸域功能分區的協調;使海陸經濟間的矛盾降到比較低的程度,提高海洋經濟和陸域經濟的綜合效益。
許多學者在不同的時間分別提出了綜合開發海陸的觀點:韓忠南提出海陸一體化開發是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的有效途徑;張耀光、欒維新分別提出了海陸經濟一體化的戰略設想;欒維新還指出,發展臨海產業是實現海陸經濟一體化的有效途徑;徐質斌指出,打破界限,陸海聯姻是解決海洋經濟發展中資金短缺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任東明等揭示了我國東海海洋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資源利用不合理、產業層次低等問題,提出東海海洋產業的發展方向是實現東海的海陸經濟一體化;張海峰從解決經濟發展中資源枯竭、生態環境破壞等矛盾的角度出發,提出樹立科學的能源觀,實施海陸統籌興海強國戰略。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講,海陸產業發展一體化是海陸一體化的核心,海陸資源開發一體化和海陸環境的一體化調控是海陸經濟一體化順利實施的前提,海陸區域的統一規劃、一體化整合和海岸帶綜合管理是實現海陸一體化的重要保障。
1.1.3 海陸統籌方面
海陸統籌是近幾年來一些沿海省市制定海洋經濟規劃時提出的一個原則和發展戰略,是我國海洋經濟學家張海峰在2004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報告會上提出的,他提出了“海陸統籌 興海強國”的想法,并建議應該在保障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五個統籌”基礎上加上“海陸統籌”的原則。后來國內學者對其概念進行了界定與完善。韓立民等指出,海陸統籌是指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綜合考慮海、陸資源環境特點,系統考察海陸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在海、陸資源環境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社會經濟系統的活力和潛力基礎上,以海陸兩方面協調為基礎進行區域發展規劃、計劃的編制及執行工作,以便充分發揮海陸互動作用,從而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和諧、健康、快速發展。王芳認為,“海陸統籌”是一種戰略思維,是指統一籌劃我國海洋與沿海陸域兩大系統的資源利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生態安全和區域政策[4]。
在海陸統籌概念提出后,國內學者在海陸產業協調發展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張海峰等從人海關系闡述了區域發展的海陸統籌問題,王元龍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論證了中國海陸統籌的金融支持問題;欒維新等撰文:“統籌發展應包括‘海陸統籌’,‘海陸統籌’是科學發展觀題中之義”。并從產業特色角度對我國海洋經濟區海陸產業發展特征進行比較,認為通過海陸產業的協調發展,以陸域產業、技術為依托,以陸域空間為腹地和市場,強化海洋產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可以實現海陸經濟帶的跨越式發展;同時論述了海陸產業的合理布局。
從概念所處層次來看,海陸統籌概念的層次更高一些,是規劃和開發海洋的指導思想。
1.1.4 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
海洋可持續發展相關理論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上述概念理論的形成與研究均是為了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誕生的。1954年,基于海洋捕撈業的現狀,為實現海洋漁業的持續捕撈,H.S.Gordon提出了開放式資源的經濟模型理論。Kenneth Boulding于1966年發表的經典理論“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經濟學”提出,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空間是有限的,所能提供的資源和能承受的污染也是有限的,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必然會使人類將眼光投注到新的發展空間。陸地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的相對充足使經濟增長新空間理論在海洋開發利用中得到利用和發展,促成了海洋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
對于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張德賢指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層含義:海洋生態的持續性、海洋經濟的持續性和社會的持續性。他運用經濟理論、系統理論和生態理論,在闡述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了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與海洋資源、海洋環境、海洋科技、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和海洋綜合管理之間的關系及有關理論,并建立了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指標體系[5]。王詩成提出:“海洋的可持續發展以保證海洋經濟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為目的,實現海洋經濟發展與經濟環境相協調,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6]。
從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來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涉及到一個地區或國家之間的海洋資源與環境、經濟和社會等諸多因素,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對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奠定了建立海陸資源開發模式的基礎,有利于跳出“就海洋論海洋”的狹義范疇,從海陸一體的角度解決海陸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從而獲得最佳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是較早對海洋經濟進行研究的國家,雖然各國對海洋的開發與保護有著不同的走法,但是它們在沿海區域發展規劃中體現著海陸聯系、統籌治理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對研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1.2.1 美國
美國經濟起始于海洋,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經濟國家,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有著較為成熟的管理模式,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海洋發展戰略規劃。具體說來,美國在海陸資源開發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有:①設立專門的行政機構,完善海陸資源管理體制和相關政策。②加強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立法,強化政策引導。美國國會在1972年制定通過了美國歷史上最早的有關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海岸帶管理法》和《海洋保護、研究和自然保護區法》,繼而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分門別類的制定了十多部相關法律法規[2]。③加強相關資金投入,保障海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力度。主要包括:設立海洋政策信托資金,返還性地用于海洋管理的改進;通過財政撥款保障國家海洋政策的順利實施;加大海洋教育投資等。④強化經濟管理手段,注重提高海洋資源開發效率。主要包括規劃、引導、審批與監督四個方面。科學周密的規劃海陸資源開發活動;實施排污收費制度,推動污染治理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要求所有涉海工程均要經過行政審批;并組織開展海岸帶監督工作[8]。
1.2.2 英國
英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海洋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并長期貫穿著經濟效益這根主線,開發利益與自然補償對等原則體現得較為充分。英國在海陸資源開發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有:①在海陸資源的開發管理中,英國根據其管理和開發的不同類型,將具體工作分配給能源部、工業部、國防部、環境部、等行政部門來協調管理,并成立了海洋科學技術協調委員會,負責協調政府資助的有關海洋科技活動。21世紀初海洋管理局的成立,使英國政府的海洋政策逐漸從海洋開發轉移到海洋環保[9]。②英國在海洋資源管理方面的立法體系的特點是并非依靠一部綜合性法規而采用分門別類、縝密而交叉的法規系統來涵蓋并制約各類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行為。③資源開發方面,英國政府對海洋資源實施行政許可證的管理模式,并嚴格按照許可證規定的開發項目及期限進行;資源保護方面,除了通過立法手段來規范海洋資源的開發外,英國政府還設立了“環境保護特別地區”,樹立海洋保護典型,同時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環境監測。
1.2.3 日本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島內資源匱乏,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此他們十分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與管理,保障和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該國在海陸資源開發方面成功的經驗有:①加大投入。為了維護海洋經濟的循環發展,日本政府不斷增加在海洋資源開發與維護方面的財政投入,一方面推進那些與物質形態變化、化石燃料枯竭、信息共享化等相適應的海上港灣、海上機場等方面的海洋空間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利用財政撥款充實、強化和完善海洋監測系統。日本政策性金融機構還積極地調整信貸結構,加大對海洋產業的信貸投入,并對重視海洋經濟產業發展的相關企業給予優惠政策[5]。②加快海陸資源開發技術研究。近年來日本的海洋科技開發涉及到諸多方面,主要包括海洋環境探測技術、海洋再生能源實驗研究、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工程技術等等,其海洋科技中心正在推進海洋觀測技術的研發。日本在資源探測和開采技術上都遠遠走在世界前列。③為海陸資源開發創建制度保障。日本內閣不斷完善政府部門對海陸資源開發的職責分工,并陸續通過了《專屬經濟區漁業管轄權法》、《防止海洋污染和損害法》等法律法規。④設立非政府組織對海陸資源開發戰略進行宣傳。
1.2.4 各國海陸資源開發戰略的比較
每個國家的資源稟賦各不相同,決定了其發展海洋經濟的經驗也并不完全一樣。縱觀各個國家的海陸資源開發的戰略,可見無論是在實施方法還是在管理體制上都有各自的特點。但由于海陸資源開發的共同特性,各國在推進海陸資源開發戰略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共同點。
(1)政府管理綜合化。聯合國大會多次做出決議,呼吁各國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建立和完善海洋管理體制,確保海洋的可持續利用。因此海洋綜合管理成為大多數沿海國家努力的最終目標,并在此方面對政府的作用進行準確定位,強化部門協調及對經濟外部性的治理。
(2)資源開發高科技化。在海洋產業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由科學技術所決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海洋產業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和人才密集型行業,對于現代科學技術有著高度的依賴性。各國都深知這一點,在海陸資源開發過程中注重高科技的運用,同時不斷開發和開辟新的海洋產業。如日本不斷加快海陸資源開發技術研究,不但在海洋環境探測技術、海洋再生能源實驗研究、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工程技術等方面頗有造詣,還致力于推進海洋觀測等新技術的研發。
(3)資金支持擴大化。資金在海陸資源開發及海洋經濟循環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而融資難也是涉海企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在這一方面,各國政府從財政撥款到開拓投融資渠道等方面均給予了大力支持。如美國專門有一項財政撥款用來保障國家海洋政策的順利實施,并設立海洋政策信托資金,返還性地用于海洋管理的改進。
(4)海洋管理法制化。海陸資源開發戰略的實施離不開法律法規的支持,各國的海洋經濟發展史也伴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出臺與完善,這是每一個國家實施海洋政策必不可少的部分。法律法規越完善,海陸資源的開發就越正規,資源利用效率越高,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越能得到保證。
(5)海洋教育普及化。除了法律法規約束外,各國還十分重視海洋教育的普及。如加拿大政府在對公眾進行海洋宣傳和教育方面投入很大;日本政府專門設立非政府組織對海陸資源開發戰略進行宣傳等。
山東是一個海洋大省,全省海洋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能源和濱海旅游資源均十分豐富。全省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8%,居全國第2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設,必須以海洋產業為支撐,協調海洋經濟與陸地經濟的關系,做到海陸統籌,海洋產業與臨海產業一體化發展。近年來山東省海洋產業發展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制約了藍色經濟區的進一步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前,對現代海洋的開發利用主要是處于以漁業、鹽業和運輸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和海洋石油工業的興起等,傳統的海洋開發利用模式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以海洋石油化工業、現代海洋大型運輸業、海水養殖業、海洋旅游娛樂業等構成的現代產業成為迅速崛起的海洋支柱產業。而由于海洋資源所有權權屬觀念模糊,造成了山東省出現大量海洋資源的任意占用現象;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只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加劇了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條件的惡化。山東省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依舊側重于漁業和養殖業,而采礦業、水產加工業、旅游業等發展相對不足。由此看來,對海洋資源的利用明顯具有失衡的特征,缺少穩定的支撐,綜合利用和多層次利用嚴重不足,浪費和破壞現象及其嚴重,這將導致資源性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遭遇資源匱乏的困擾。
山東省近海環境污染嚴重,港口、海灣、河口及靠近城市的海域污染情況尤為嚴重。具體說來,污染源主要有四個:一是陸地廢水排放污染。沿海地區向近海排放工農業生產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其中含大量重金屬物質、氰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質,導致灘涂底質和近岸水域污染相當嚴重。二是近海水產養殖廢水污染。近海養殖過程中清池、投餌、施肥、養殖用藥等環節排放的養殖廢水造成近岸海水富營養化,極易誘發赤潮和養殖病害,不僅帶來嚴重經濟損失,也使山東半島近海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三是石油污染。主要包括近海油田開發導致的漏油、溢油,各種船舶漏油等。石油污染在部分海區形成油膜,大大降低海水溶氧量,對海域生態環境影響嚴重,特別是對漁業生產造成巨大威脅。四是頻發的海洋自然災害如風暴潮,海灣和黃河河口地區泥沙淤積等也是導致山東半島沿海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
雖然山東省海洋產業科技實力較強,但還遠不能滿足海洋開發的實際需要。山東海洋產業科技創新主要體現在水產養殖方面,但該產業缺乏獨立性,只能作為養殖業服務的配套環節,其終極產品難以完全體現高科技的價值。海洋鹽業及鹽化工業產品種類少,新產品開發緩慢。海洋科技整體水平僅局限于海洋科學,而與海洋科學相結合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中所涉及的電子、生物技術、機械、工程、自動化、化學、激光等領域創新較少。此外,科技成果產業化程度偏低,項目產業化速度慢,存在科研與市場“脫節”問題[11]。
目前山東省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融資渠道是銀行信貸、發行股票和債券以及引進外資。盡管可利用資金總額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涉海企業的融資額度所占比例極低。發展風險投資是解決海洋高技術產業融資的最有效途徑,但山東省的風險投資發展滯后,僅有的少數風險投資運作方式并不符合產業運行規律,且過度追求保值增值。此外,對于海洋資源開發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且缺乏相對應的優惠政策。
涉海保險不但能夠化解涉海企業的損失,對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講也是一個還款保障。涉海保險的發展滯后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專門針對海洋經濟的政策性保險產品;二是商業性保險不愿涉足;三是即使對于已有的保險項目,由于專業人才和相關定價、估損、理賠技術的缺乏,無法保、不敢保的現象非常普遍。海洋經濟產業多為涉外企業,相對于一般陸地經濟,要面臨更多的匯率風險。雖然涉海企業可以通過選擇結算幣種、遠期交易、套期保值等手段部分鎖定或轉嫁匯率風險,但匯率的波動仍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利潤,而目前金融市場和機構缺乏足夠的手段出清匯率風險。在匯率波動尤其是單邊升值的背景下,匯率風險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資金特別是社會資金向海洋經濟產業的投入。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推進藍色經濟區建設,是擺在山東全省面前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山東今后發展集中力量實施重點突破的重大機遇。提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規劃水平,必須以海洋產業的發展為支撐,在理論與實踐上明確海洋資源開發的戰略態勢與建設優勢,是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基礎。
山東省海岸線長,資源得天獨厚,優勢明顯,但盲目開發問題突出,嚴重影響了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在科學發展觀思想的指導下,踐行《全省海洋功能區劃》和《山東半島城市群區域發展規劃》的要求,合理開發利用海岸帶資源,加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在建設和管理好現有各種類型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島的基礎上,再根據情況規劃建設一批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和海洋自然保護區;嚴格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維護海洋物種多樣性,采用現代生物技術搞好水生瀕危物種的繁育,搞好增殖放流;建立近海主要漁業資源捕撈總量控制制度,嚴格實施捕撈許可證制度和休漁制度,實施好漁民轉產轉業工程,減少近海捕撈漁船數量,壓縮捕撈強度,保護并逐步恢復近海漁業資源。真正的增強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開發海洋,必須保護好海洋,實行開發與保護并重。一是在藍色經濟區建立環境監測體系,加強環境管理,適時掌握各種污染物入海量和時空分布特征,及時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二是遏制源頭,重點防治陸源污染源,限制沿海城市和沿河流域工礦企業的排污數量;三是加快實施生態工程建設,保護重點生態系統,加強萊州灣海水入侵治理,加強黃河、小清河等河口區域及附近海域污染的控制和治理,遏制膠州灣海域面積逐年減小的趨勢,通過清淤減排等措施改變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現狀。
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是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環境保護部門和海洋漁業部門應加強合作,實施海陸同步監督,按照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要求,搞好海洋資源綜合利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形成良性循環的海洋生態系統。
發揮海洋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突出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優化海洋科技資源配置,實現藍色經濟區建設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建議政府和企業共同投資建立海洋科技園區,為科技企業提供更加完備的基礎設施、信息平臺、人力資源和軟環境服務;建立促進科研成果有效轉化孵化機制,提高海洋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和速度;吸引全球各地的企業、研究機構和科研人員入駐藍色經濟區,拉長藍色經濟產業鏈,在山東半島形成藍色經濟研發基地、產業轉化基地、生產制造基地、貿易流通基地。
由于海洋產業的行業分類、發展階段、與宏觀政策發展導向的相符程度等不同,對資金的數量和實效性要求存在差異,應采取分層次、分類別的投融資支持戰略。就產業層次而言,海洋產業中的第一產業和基礎性、戰略性設施需要政府積極投入,大力扶持;第二和第三產業中的成熟產業,只需在政府適度引導下進行市場化融資;高風險、成長空間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非盈利性”投入,但在適當時機可鼓勵盈利性的商業運作模式介入。就產業類別而言,應優先發展新興、環保、特色產業,繼續支持傳統、高附加值、民生產業,嚴格淘汰落后、雙高、純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引入不同類型的戰略投資者,推進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扶持海洋經濟產業發展和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發展專業性融資機構(例如組建海洋開發專業銀行),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強力支持藍色經濟優勢產業發展;盡量爭取利用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或國際金融組合的優惠貸款或贈款等。
針對海洋產業發展中的風險集中和不可控問題,以政策性保險扶持和推廣海洋產業,尤其是漁業的發展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實踐證明,單純依靠商業性保險難以規避成本收益不對稱下生產經營活動的潛在風險。發展政策性保險,通過政府的信用擔保和資金支持,能有效動員全社會來分散海洋產業風險,改變生產經營者在風險面前孤立無援的窘境,是完善海洋產業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2]。此外,建議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支持外向型海洋經濟發展的力度,設立出口區域性信用風險保障專項基金,合理補償金融資源的政策性成本,更好地完善經濟區內的產業布局與分工。
認真貫徹落實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環境保護和漁業、鹽業等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完善海洋功能區劃制度、海域權屬管理制度、海域有償使用制度、污染控制排放制度,加大對港灣等重點海域的綜合治理,嚴格控制填海、圍海等改變海域屬性的海洋工程建設項目,依法管海,依法用海。盡快制定海洋傾廢管理、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保管理、海洋自然保護區和岸線資源使用管理等地方性法規,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法制保障。加強海島開發管理,盡快完成海域勘界工作。繼續完善海洋執法體系,加強海洋與漁業執法隊伍建設,加大海洋法規普及宣傳力度,積極推進海洋綜合執法,加強法制監督,全面提高執法綜合素質和水平。搞好全省及沿海市、縣海洋功能區劃、海域使用規劃和海洋資源開發規劃的編制實施,科學布局、充分論證評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加強海域及岸線資源使用管理,建立適度開發、有序經營、持續利用的海洋開發新格局。
目前,我國還沒有國家戰略層面的海洋經濟類開發區。從黃河流域、全國乃至全球發展的大格局上來審視,山東省需要一個能上升到國家層面的重大戰略,黃河流域需要一個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能帶動整個流域發展的龍頭。因此,建議山東省委、省政府爭取國家支持,從空間布局、海洋資源、科技教育、新興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集成管理等方面綜合考慮制定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報國家有關部門審核和銜接,爭取納入國家戰略。這無疑會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設拓展極大的發展空間。
(編輯:王愛萍)
References)
[1]鹿守本,艾萬鑄.海岸帶綜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18.
[2]崔琴.海岸帶綜合管理中的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學分析[J].華章,2009,(4):153,157.
[3]Ligia Noronha.Coastal Management Policy:Observations from an Indian Case[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4,47:63.
[4]王芳.對海陸統籌發展的認識和思考[J].國土資源,2009(3):33-35.
[5]張德賢.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0.
[6]王詩成.關于實施海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考[J].海洋信息,2001(3):23-25.
[7]Braxton C Davis.Regional Planning in the US Coastal Zon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15 Special Area Plans[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4,47:79.
[8]儲永萍,蒙少東.發達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及對中國的啟示[J].湖南農業科學,2009,(8):154-157.[Chu Yongping,Meng Shaodong.Strategies of Oce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ir Enlightenment to China Hunan[J]Agricultural Sciences.2009,(8):154-157.]
[9]趙蓓,唐偉,周艷榮.英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綜述[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11):8-10.[Zhao Pei,Tang Wei,Zhou Yanrong.A Summary of Oce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UK[J].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08,(11):8-10.]
[10]李巧稚.國外海洋政策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12):36-41.[Li Qiaozhi.Developing Trends of Ocean Policies in Oversea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J]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08,(12):36-41.]
[11]陳華,汪洋.基于集群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問題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09,(10):20-24.[Chen Hua,Wang Yang.A Study on Shandong Blue Island Economic Zone on the Basis of Colonization[J]Finance Development Recearch.2009,(10):20-24.]
[12]楊子強.海洋經濟發展與陸地金融體系的融合:建設藍色經濟區的核心[J].金融發展研究,2010,(1):3-6.[Yang Ziqiang.The Merging between Ocean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Land Financial System:Core Issues of Constructing Blue Economic Zone[J].Finance Development Research.20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