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立冬 鄧遠建 屈志光
(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3;2.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論生態視角下的低碳農業發展3
嚴立冬1鄧遠建2屈志光2
(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3;2.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農業低碳化發展是低碳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低碳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其根本任務是節能降耗,減少農業和農村生產生活的碳排放,以維護農業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速率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本文在低碳發展時代背景下,采用多學科交叉及其理論分析方法,從生態學的視角對低碳農業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低碳農業應是一種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安全、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現在農業發展形態。低碳農業發展應樹立持續性、協調性、公平性目標;堅持可持續性原則、公平性原則、有序利用原則以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原則;要遵循生態學規律,建立健全低碳農業發展的生態保護機制、生態修復機制與生態補償機制;從樹立農業生態文明理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廣農業節能減排技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村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完善政府在低碳農業發展中的生態責任,以促進農村環境的不斷改善和現代農業的健康運行與可持續發展。
低碳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生態責任
21世紀是實現綠色革命和低碳發展、建立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低碳農業是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責任和挑戰。化石燃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給農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由氣候變化所引起的水資源問題及燃料、能源問題都將對糧食安全具有威脅;同時,農業本身也是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源之一,因此,如何固碳減排,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努力方向。從實際來看,我國地域遼闊,農業人口比例高,資源相對短缺,氣候復雜多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如何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增加農業生態資本存量,是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因此,發展低碳農業是實現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979年,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呼吁保護全球氣候環境;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即UNFCCC);1997年,《京都議定書》規定了《公約》附件一國家減量化減排指標。2003年,英國發表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第一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2006年,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斯特恩報告》中呼吁全球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200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40%[1]。2009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會議達成了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但此次會議之后,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研究和發展低碳經濟的熱潮。
低碳經濟不僅要求環保、節能減排,在更深層次上它意味著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然而,目前人們談到低碳經濟,大都是講工業、城市低碳經濟,而對農業、農村低碳經濟問題的探討和研究相對較少。翁伯琦等指出,低碳農業是把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其特征是實現農業產業鏈物質和能量梯次閉路循環利用,從根本上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和農業消費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劉英認為,發展低碳農業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途徑之一,既能提升土壤有機質,又能有效控制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通過資源綜合利用促進農業更好更快發展。結合江蘇的區位優勢,李德新指出江蘇應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建立有江蘇特色的低碳農業新模式。針對淮北市當前農業發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張天林、張星對淮北市低碳農業建設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認為發展低碳農業要營造氛圍、加大政策扶持和綜合整治力度、加強試點示范作用等以實現農村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實現雙贏。翁伯琦、雷錦桂等在總結和分析農田秸稈菌業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闡述了循環農業和低碳經濟框架下秸稈菌業的內涵和發展模式,分析了秸稈菌業發展的循環模式與低碳農業模式的相互關系,并進一步提出開拓發展區域低碳農業的設想與若干對策和建議。康殿邦根據鳳臺縣農村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低碳經濟,是一項綜合的、系統的、復雜的工程,發展農村低碳經濟,需要各行各業、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低碳農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綠色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更是對發展綠色農業的一種創新。目前,低碳農業的相關研究還比較零散,對低碳農業的科學內涵、發展路徑與政策選擇等方面還缺乏深入系統研究,本文擬從生態學角度,對低碳農業的內涵、發展目標與原則、發展機制及政府在低碳農業發展中的生態責任做簡要分析。
現代生態學研究的重點在于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分之間,特別是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2]。生態系統通過一系列的反饋作用,對外界的干擾進行內部結構與功能的調整,以維持系統的穩定性[2]。為了維系自身的穩定,生態系統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許多基礎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循環,其中,碳循環是生態系統中十分重要的循環,其循環主要是以CO2的形式隨大氣環流在全球范圍流動。整個碳循環過程CO2的固定速度與生成速度應保持平衡,大致相等,但隨著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人類大量開采化石燃料,極大地加快了CO2的生成速度,打破了碳循環的速率平衡,導致大氣中CO2濃度迅速增長,這是引起溫室效應的重要原因。
農業生態系統是地球生物圈的子系統,是人類有目的地利用農業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生物種群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通過建立合理的生態系統結構和高效的生態機能,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并按人類理想要求進行物質生產的綜合體系[2]。農業生產過程中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包括:反芻動物消化、動物糞便厭氧分解、水稻生產過程中CH4排放和生物質燃燒;農業土壤施肥(包括無機肥料和有機肥料的使用)排放的N2O;農業生產和農村居民生活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的能源消費產生的CO2排放。農業廢棄物的燃燒也是CH4和N2O的主要排放源[3]。
一般認為,生物多樣性是保持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條件,生物多樣性越高,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越強,而食物網越簡單,生態系統就越容易發生波動和受到破壞[2]。從這一角度看,低碳農業的發展就是要維護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碳循環的速率平衡,通過采用高新低碳農業技術,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與促進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形成一種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安全,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形態與模式。低碳農業發展要樹立系統觀和大農業觀,不僅包括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營銷和消費等環節,還包括農業和農村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農村能源的高效使用,以及對農業物種的保護及其生存環境的改善,它涵蓋農業生產行為、城鄉居民生活、消費行為的各個方面[4]。因此,通過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多種手段,低碳農業發展要盡可能地減少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實現農業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
低碳農業首先是一種理念,是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和模式的一個方向。低碳理念的本質就是降能節約。低碳農業發展目的就是要減少農業和農村經營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遵循基本生態原則,以促進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確保農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3.1 低碳農業發展的生態目標
農業生態系統是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土壤、水和大氣的質量具有直接影響。低碳農業具有廣泛性,它不僅體現在農業投入方面,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消費和綜合利用等環節均具有可操作性。低碳農業可持續發展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是,以發展為基本前提,在低碳農業生態化發展過程中,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實現農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生態效益體現為低碳農業的發展、人口的增長與農業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效益體現為低碳農業的持續發展,社會效益體現為社會公平。發展、公平、協調的相互統一是低碳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此,我們可以把低碳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概括為低碳農業發展的持續性、低碳農業發展的協調性、低碳農業發展的公平性三個方面。換言之,低碳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持續性、協調性、公平性共同作用下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即:低碳農業可持續發展={低碳農業生態發展持續性,低碳農業生態發展協調性,低碳農業生態發展公平性},可用圖1直觀表示。

圖1 低碳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Fig.1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w carbon agriculture
3.2 低碳農業的生態發展原則
(1)可持續性原則。可持續性是指農業生態系統受到某種干擾時能保持或恢復其生產率的能力。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求人們根據可持續性的條件調整生產、生活方式,在農業生態系統承載力范圍內確定農業經營活動的消耗標準。這里的可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指的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能超越農業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和排放的廢棄物必須控制在農業生態環境容量范圍內,保持一個不變或增加的農業生態資本存量,對農業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就是對農業生產力的保護和發展[5]。
(2)公平性原則。低碳農業發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則,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當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性。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足的同時,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仍處于饑餓的生死線上,然而這些國家卻還在將自己的資源源源不斷地輸出,僅僅為換回少量的廉價生活物資,這樣是不可能實現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因此,要給世界以公平的食物分配和公平的發展權。二是代際間的公平,即各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性。要認識到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資源是有限的,當代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發展與需求而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基礎條件—農業資源和環境,要給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農業資源和環境的權利[6]。
(3)有序利用原則。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落后到先進。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進行低碳農業發展要從我國各地的實際出發。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社會經濟尚處在落后狀況,農業生態環境也正處于逐步惡化的過程中,我們要承認這個現實,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逐步為低碳農業發展積累資源資本、技術支持及管理經驗[7]。
(4)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原則。在低碳農業發展過程中,要深入貫徹落實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大力發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循環農業模式,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非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積極防止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控制不合理的農業生態資源開發活動,保護好水、土地、草原和水生生物等農業資源和動植物野生種質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逐步實現農業低碳化和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8]。
低碳農業發展需要遵循生態學和農業生態學一般規律和原理,將生態系統理論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通過農業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補償等多種機制,確保農業生態系統健康運行,實現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4.1 農業生態保護機制
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征。農業自然再生產必須在農業生態系統中進行,其過程受到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載體。一方面,農業生態環境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人類又是農業生態環境開發利用和保護的主體。耕地減少,人口劇增,農業碳源增加,這些全球共性的問題,既使農業生態系統容量的壓力越來越大,又給低碳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人類通過自身的生產活動,從農業生態系統中獲取物質、能量、信息,并把從農業生態系統中獲取的物質、能量、信息,進行多次開發利用。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向農業生態系統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一旦超出了農業生態系統的能力范圍,就會引起農業生態系統平衡失調,影響農業生產,危及人類糧食安全。因此,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減少對農業生態系統的碳排放,健全農業生態保護機制。要堅持整體部署與互助協作、總體規劃與因地制宜、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強調科學技術在低碳農業發展和農業生態保護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開發應用綠色農藥、綠色肥料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
4.2 農業生態修復機制
農業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反饋機制使其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即農業生態系統在受到不超過生態閾值的外界干擾后,仍然能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其結構與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或偏離生態平衡后能在很短時間內恢復到原始狀態。如果溫室氣體超過農業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受損的系統就不能自然恢復到其初始穩定狀態,需要人為調節和修復;否則,將長期處于受損狀態。一個恢復過來的農業生態系統,應該是保護了足夠的農業生物和非生物資源,在沒有外來力量時也能夠繼續自己的發展,并維持自己的結構和功能;而且它能夠表現出對正常環境脅迫和干擾的彈性適應,并能夠與相鄰生態系統相互作用[9]。農業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要求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通過人類的作用,根據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社會能夠接受的原則,使受害或退化的農業生態系統重新獲得健康并有益于農業經營活動。因此,農業生態系統修復與重建的原則應該包括自然法則、社會經濟技術原則、美學原則三個方面。受損或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可以遵循兩個模式和途徑:第一,農業生態系統受損沒有超負荷并在可逆的情況下,壓力和干擾被去除后,修復可以在自然過程中發生。第二,農業生態系統的受損超負荷,并發生不可逆的變化,依靠自然力已很難或不可能使系統修復到初始狀態,必須依靠人為干擾措施,才能使其發生逆轉。受損或退化農業生態系統的修復可采用生物修復、植物修復、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等多種技術手段和措施。
4.3 農業生態補償機制
低碳農業倡導以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為手段,推行清潔生產,實施“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的生產投入品,要求使用可更新資源、可自然降解和回收利用的原材料,保障人體健康和農業生態環境不受污染,其生產過程表現出典型的正外部性特征。低碳農業的根本任務是在保障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和資源安全的同時,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在保證農產品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優質安全、營養豐富的綠色農產品,其提供的綠色農產品和環境功能服務具備公共產品的一般屬性。低碳農業的多功能整合決定了其生態服務價值的多元化,通過水土保持、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等多種途徑,提供有形和無形的生態服務,其生態服務價值集中體現在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和生態發展等諸方面。低碳農業生態補償是對低碳農業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支付補償費用的一種制度安排。通過向低碳農業經營者支付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發展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激勵人們改變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采用低碳農業生產方式,以達到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生態服務功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目的,最終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和諧統一。建立健全低碳農業生態補償機制要求明確補償的主體和對象,確定合理的補償標準,通過恰當的補償方式和途徑,構建完整的補償網絡體系。
盡快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發展低碳高效農業已成當務之急。如何制定低碳農業的發展政策,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越來越成為區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重點考慮的領域之一。因此,要培育低碳農業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動農業生產制度創新,實行涉農生產節能減排的管理考核責任制,從國家法律法規高度,逐步建立完善農業能源效率標準。
5.1 加強宣傳教育,樹立農業生態文明理念
促進農業低碳化發展,首先要強化農業經營者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特別是要強化各級農業部門領導者的生態責任與環境保護意識;要充分利用多種宣傳工具,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方面的宣傳教育。其次,要發動廣大群眾和社會輿論進行有效監督,鼓勵公眾參與生態型低碳農業發展,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對農村生態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和重大舉措,公眾要全程參與監督,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投訴渠道,積極實行有獎舉報制度。積極支持農村綠色低碳社區、綠色低碳學校創建活動,支持和引導生態環保社團和志愿者開展各種下鄉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宣傳低碳理念,積極倡導農業生態文明,鼓勵農村低碳綠色消費,普及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的相關知識。再次,要塑造政府的生態服務理念。在低碳農業發展過程中,要使生態服務的執政理念變成政府的行為指南之一,并在實際中內化為其價值觀念與精神動力,政府的行政理念應該從傳統的“單一經濟發展理念”向“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轉變,從工業經濟時代的“經濟效率和公平理念”向綠色經濟時代的“生態經濟效率、公平和生態理念”轉變,從政府的“環境監管理念”向“生態服務理念”和“生態責任理念”的生態化轉變。在低碳農業發展的初級階段,要特別重視在政府領導者層面倡導生態服務理念,建立領導干部的環保績效觀,將環保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拔任用和獎懲的硬指標[10]。
5.2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引導低碳農業高效發展
在低碳農業發展過程中,積極履行政府的生態責任,加強生態產業創新,最重要的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建立農村綠色經濟體系,特別要重視綠色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發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低碳農業模式,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非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積極開發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生物質能產業,建立健全新農村的綠色農業體系。低碳農業最主要的本質是產業鏈的延伸和資源的節約循環利用,盡可能減少農業經營活動和農村生活的碳排放,從而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政府要加強對發展低碳高效農業的政策引導和示范[10],創新農業生產模式,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推動集中生產、經營,提高效能和集約化生產水平,在相關方面給予財政扶持、稅收優惠和科技指導。
5.3 推廣農業節能減排技術,打造循環產業鏈
過剩的化肥生產與施用是我國農業喪失碳匯作用而成為碳源的主要原因。正常情況下,通過光合作用碳被作物吸收,再埋到地下。農業不光不排放碳,而且還固定碳。然而,這樣的碳匯作用在過量使用化肥后被破壞了,使得整個農業排放性質改變,由碳匯變為碳源。過量施用化肥所產生的氮氧化物每公斤對增溫的影響大約是CO2的298倍,化肥過量生產中使用的煤炭等化石燃料所產生的大量排放也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因此,要推廣農業節能減排技術,重視對低碳農業的技術開發和研究,包括能源、環境、建筑結構、給排水、綠地等碳減排與擴碳匯技術的集成應用研究,在農業領域多推行低碳技術。第一,提升糧食核心產區的低碳農業基礎建設。加大整合力度,重點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生態畜牧業、糧食(葉菜)功能區等項目,為加快現代低碳農業發展打好基礎。第二,加強培育適應低碳環境的優良品種。同時,要大力推動農作制度創新,推廣一批穩糧高效、農牧循環、水旱輪作等發展模式。第三,大幅度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輕農業發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糞肥、堆肥或有機肥替代化肥,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等。第四,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資源的持續利用和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5.4 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確保農產品品質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化肥、農藥、地膜的使用,對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部分地區,由于不合理和過量使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農業面源污染,影響了農產品品質。在農業源污染中,比較突出的是畜禽養殖業污染問題,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分別占農業源的96%、38%和56%。農業源的污染問題,要按照低碳農業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用發展和引導的辦法來解決。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近年來,農業部門在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從今后的努力方向來看,一是要大力推進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防治養殖污染。主要是要加快實施農村沼氣項目,發展戶用沼氣,支持大中城市郊區重要的水源地等區域的畜禽養殖場建設大中型的沼氣工程。同時,積極推進其他方式的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二是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控制農村廢棄物的污染。主要是擴大農村清潔工程的實施范圍,建設家園、田園的清潔設施,積極推進散養戶的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其他污染物的資源化利用。落實好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推進農村環境的綜合整治。第三,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在鞏固現有2 498個縣(場)測土配方施肥的成果的基礎上,擴大作物種類,提高技術到位率。同時,加強農藥市場監管,鼓勵使用高效、安全、低毒農藥產品,推廣新型植保機械和實用技術,提高農藥的使用率。
5.5 提高農村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農村生活環境
發展低碳農業,要發展鄉村新能源,實現農村用能結構多元化。如綜合利用秸稈、畜禽糞便、太陽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資源,滿足農村生活炊事用能、村鎮生活用電及生活用熱水需要。建設“低碳”生態鄉村,是農村發展的金鑰匙。在低碳農業發展過程中,要積極推行“一池三改”,把沼氣建設與改廚、改廁、改圈結合起來,生活垃圾、牲畜糞便、作物秸稈發酵成沼氣,殘留物—沼液可以代替農藥,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既變廢為寶,美化環境,又節省開支,增加收入,實現農業低碳化。我國西部地區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相對豐富,最適宜大量推廣太陽能灶,這樣可大大減少因燃柴(草、木)、燃氣、燃煤而產生的CO2等溫室氣體。對農村購買太陽能灶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同時,大力扶持太陽能灶生產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幫助企業提高產量、質量和科技含量,以滿足在農村推廣使用太陽能灶的需求。此外,普遍推廣沼氣技術開發和應用,充分利用農副業剩余物,提高秸稈低碳化利用。我國每年農作物秸稈產量約7億噸,其中一半可作為能源使用,折合1.5億噸標準煤。要重點進行秸稈低碳化利用“三位一體”成套技術與設備研究與開發。選取糧食核心產區進行低碳農業可再生能源與節能工程技術集成創新研究與示范應用。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發展”模式成為全球熱點。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力推行以高能效、低污染、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大力進行“低碳技術”研究與開發,并在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諸方面做出重大政策調整,以搶占市場先機和產業制高點。在低碳發展的爭奪戰中,中國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極大的挑戰。“高碳農業”模式對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嚴重威脅,發展低碳農業、實現農業生態資本的可持續利用,是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閏、通過農業措施來調節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對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為了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對低碳農業發展的理論指導、目標定位、技術路線、實現途徑與政策安排等方面加強研究與探索,以促進農業碳匯功能的最大發揮,最大程度地抑制其碳源功能,實現農業、農村和農民和諧發展。
References)
[1]胡志偉,劉勇.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省域競爭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4):69-78.[Hu Zhiyong,Liu Y ong.Provincial Competition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J].China Industrial Economy.2010,(4):69-78.]
[2]曹湊貴.生態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267-268,38-9.[Cao Cougui.Ecology overview[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2:7,267-268,38-39.]
[3]林而達.氣候變化與農業可持續發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Lin Erda. 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M]Beijing:Beijing Press,2001.]
[4]嚴立冬,崔元鋒.綠色農業概念的經濟學審視[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3):40-43.[Y an Lidong,Cui Yuanfen.Economics Scrutiny of Green Agriculture Concept[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c,2009,9(3):40-43.]
[5]劉志文.西部大開發中生態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19.[Liu Zhiwen.Ecologic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 Program[M].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5:19.]
[6]藺豐奇.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29.[Lin Fengqi.Research of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M].Beijing:China Market Press,2006:29.]
[7]高旺盛.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政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2:28.[Gao Wangsheng.Theory and Policy of Chinaπs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2002:28.]
[8]嚴立冬,劉新勇,孟慧君,羅昆.綠色農業生態發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6-377.[Yan Lidong,Liu Xinyong,Meng Huijun,Luo Kun.Theory of Gree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Development[M].Beijing:Peopleπs Press,2008:376-377.]
[9]孫書存,包維楷.恢復生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3.[Sun Shucun,Bao Weikai.Restoration ecology[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5:3.]
[10]嚴立冬,鄧遠建,張亦工.論新農村建設中的政府生態責任[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28(4):104-107.[Yan Lidong,Deng Yuanjian,Zhang Y igong.Concerning of G overnmentπs Ecology Responsibility in New Rural Area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8,28(4):104-107.]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Low2carbon Agri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y
YAN Li2dong1DENG Yuan2jian2QU Zhi2guang2
(1.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Hubei 430073,China;2.Economics School,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Hubei 430073,China)
Agricultural low carboniz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ow2carbon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Low carbon agriculture is the innovation patter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its fundamental task is saving energy,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production and living,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eco2system of agriculture carbon cycle rate and biodiversity.Based on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background,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forming the view of ecology with the method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theory analysis.Low carbon agriculture is a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beneficial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the safety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both in quality and quantity and als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w 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set the goal of durance,coordination and fairness,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ility,equality,orderly2 use principle and energy conservation,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inciple,follow the ecological law,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low 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chanism,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perfect the government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in low 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so as to constantly promote rur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nd healthyoperationof modern agricultur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rom the aspectsof setting up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ransform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promoting agricultural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ies,reducing agricultural non2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improving rural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low2carbon agri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mechanism;ecology responsibility
F323
A
1002-2104(2010)12-0040-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09
2010-08-10
嚴立冬,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經濟、環境經濟、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70873135)、國家社會公益性專項研究項目(No:CIB2060302200701)資助。
(編輯:田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