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章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北京100038)
中國農業發展格局的演變特征與趨勢
孫新章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北京100038)
本文從農業經濟、農產品生產、畜產品生產和農業多功能性四個方面分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發展格局的特征,對未來趨勢進行了判斷。結果表明,農業占G DP的比重下降速度將由以往的“急進式”轉變為“溫和式”,2020年前后中國農業在產值上將進入農牧基本平衡階段,“以牧為主”的生產格局將最先在經濟發展水平的“中間地帶”出現;糧食生產呈現向主產區集中趨勢,區域供需不平衡現象更加突出,東北地區作為“國之糧倉”的地位將日漸鞏固,黃淮海地區由目前的“供需有余”轉為“供需基本平衡”,長江中下游地區由目前的“供需基本平衡”轉為“供不足需”;畜產品總體呈現北強南弱態勢,肉類、禽蛋生產將進一步向黃淮海、東北地區集中,西南地區的奶業發展有較大的空間;農業的盲目墾殖與化學品的大量投入,導致了生態環境破壞與文化傳承功能的全面衰落,盡快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是提升農業多功能性的重要途徑。
農業發展格局;演變特征;趨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發展,糧食、蔬菜、肉、蛋、奶等主要農牧產品產量不斷增加,不僅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也為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撐。但是,我國農業發展在地域上存在巨大差異。在過去的60年中,受經濟因素、地域因素等多重因素影響,農業生產在南北方、東西方之間呈現此消彼長現象,主要農產品生產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茖W地認識農業發展格局的演變特征及其趨勢,對于新時期我國制定相應的農業政策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基于大量歷史資料,從農業經濟格局、農產品生產格局、畜產品生產格局和農業多功能性四個方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農業發展格局進行了分析,對未來趨勢進行了判斷,以期能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1.1 過去60年來農業經濟格局演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高達58.5%,農業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當時的中國是典型的農業國。到改革開放初期,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重降為30%左右,農業的經濟創收功能已明顯落后于工業。至2008年,農業所創造的產值僅占 G DP的11.3%。以改革開放為時間節點,前30年農業所創造的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40%左右,與工業基本相當;后30年為22%左右,約為工業的50%左右。從省域來看,我國農業占G DP的比重存在較大差距,波動在0.8%-30%之間。在經濟發達的北京和上海,農業占G DP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左右,與當今世界的美國、日本較為接近;在四川、海南和廣西,農業占 G DP的比重仍高達18%以上,相當于巴基斯坦、印度的水平。
新中國成立60年來,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產值的比重穩步下降,林、牧、漁業比重不斷上升,農業內部產業結構已經實現了由傳統單一的種植業為主向農牧并重、林漁同步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2008年農業所占比重為48.4%,比1952年下降了37.5個百分點,農業內部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經濟作物,2008年蔬菜水果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達到42%,高效經濟作物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亮點;2008年林業產值所占比重為3.7%,比1952年提高了2.1個百分點,林業的發展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轉變;2008年畜牧業所占比重為35.5%,比1952年提高了24.3個百分點,畜產品中牛羊肉、禽肉比重明顯上升,結構更趨合理;2008年漁業產值所占比重為10%,比1952年提高7.7個百分點,漁業從一個“無足輕重”的副業迅速成長為繁榮農業經濟的重要產業。
從省域來看,牧業與農業的比值波動在0.3-1.5之間(見表1)。牧業產值超過或接近農業產值的省市有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湖南、四川和青海;牧業/農業比重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山西、上海、江蘇、浙江、海南、陜西、甘肅和新疆。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畜牧業比重明顯偏低表明我國的農牧結構調整并不與區域經濟水平密切相關,而作為全國6大主要牧區的新疆和甘肅畜牧業比重也明顯偏低又表明中國的畜牧業發展也不完全決定于區域自然資源賦存。這些現象表明,中國農業在地域結構調整中有著自身的規律。
1.2 對未來農業經濟格局的基本判斷
當今世界的發達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低,一般在3%以內,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下降也被看作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過去的60年,中國農業從占國民經濟比重的50.5%迅速下降到了11.3%,下降幅度達77.6%,是一種“急進式”的下降。但是,在多重因素影響下,今后一定時期內農業占 G DP的比重下降速度將可能轉變為“溫和式”下降,到2020年仍保持6%以上。其依據主要是:第一,全球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以往10%以上的高增長將極為困難,危機面前,農業相對于其他行業所受的影響較小;第二,2006年我國廢止了農業稅,標志著正式將“以農補工”的國家發展戰略調整為“以工補農”,隨著糧食直補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可能在今后一定時期內獲得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快速發展;第三,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使中國節能減排的壓力巨大,發展方式轉變將不再是停留在口頭而必須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在節能減排面前農業有著一定的優勢。
在農牧關系問題上,改革開放初期曾有著激烈的爭論,即“以牧為主”論和“以農為主”論?!耙阅翞橹鳌闭撜J為,世界上發達國家都已經或正在進入以畜牧業為主的時代,不以畜牧業為主我國就談不上農業現代化,到20世紀末期中國畜牧業的比重就應該超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40%?!耙赞r為主”論認為,在我國,人民的食物結構以糧食為主,耕地有限,又有著龐大的人口數量,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還只能以糧食為主,輔之以肉、蛋、奶、菜等副食。歷史發展表明,中國農業既沒有大踏步進入“以牧為主”時代,也沒有長期堅持“以糧為綱”。從發展趨勢看,在產值上畜牧業必將替代種植業成為中國農業生產中的第一產業。在2020年前后,中國畜牧業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將達到40%以上,種植業所占比重下降到45%以下,中國農業進入農牧基本平衡階段。在經濟發達、較發達、較落后和落后四大類區域中,首先實現以牧為主的區域即不是經濟發達地區,更不是經濟落后地區,而是經濟較發達和較落后地區,即農牧關系轉變首先出現在經濟發展的“中間地帶”上。
2.1 過去60年來糧食生產格局演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在波動中大幅度上升。1949年糧食產量為1.1億t,至1966年達到2.1億t,1978年達到3億t,1984年達到4.1億t,1996年達到5億t。1998年后,糧食產量持續下降,至2003年僅為4.3億t,之后又開始持續上升,200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5.31億t,再創歷史新高,并實現了連續6年增產和連續3年超5億t。
表1 2008年各省農林牧漁業產值 單位:億元Tab.1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Unit:108RMB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的需求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诩Z消費量無論在總量還是比重上都呈下降趨勢,而對主要作為飼料用糧的玉米消費量增加顯著。糧食消費結構的變化對糧食生產結構產生重要影響,表現為1949年以來,稻谷產量占糧食總產比重緩慢下降;小麥所占比重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上升幅度較大,之后有小幅下降;玉米所占比重上升幅度較大,2008年達到總產量的1/3;其他種類糧食作物所占比重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顯著下降,之后在小幅波動中緩慢下降。
1978年以前,我國糧食生產重心在南方和東部,這種傳統南重北輕的糧食生產地域格局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漸演變,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變化日益劇烈,糧食生產重心呈“北上”、“西進”的趨勢[1,2]。主要糧食作物玉米、小麥等向東北、華北等北方糧食產區集中,南方地區仍然是稻谷的主產區,但其生產規模相對萎縮。從流域的角度探討我國糧食生產格局的變化,可以發現,松遼河區、淮河區、西南諸河區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增加明顯,而長江區、東南諸河區、珠江區下降顯著。全國主要的糧食調出區已由20世紀70年代初的松遼河區、長江區、珠江區和東南諸河區轉移到21世紀初的松遼河區和淮河區。
2.2 對未來糧食生產格局演變的基本判斷
回顧過去的6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起起落落,但增產的總體趨勢未變。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的糧食生產仍有潛力可挖。一是我國具有依靠政策調整刺激生產的潛力。實踐經驗證明,抓好糧食生產首要是保護農民積極性,近年來國家實施的一系列惠農政策正在使廣大農民重新燃起依靠農業發家致富的希望。二是我國具有依靠增加投入提高產量的潛力。多年來,受農業低效益和難以實現規模效應等因素影響,億萬農民背井離鄉,棄農從工,農業淪為“三八六一”產業,科技與物質投入嚴重不足,潛力遠未發揮。不過,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糧食保障的壓力也將繼續加大。這主要是由于從長期看,我國對糧食的需求呈剛性增長,糧食種植面積繼續擴大的空間有限,氣候變化對農業將帶來不利影響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生產的區域格局演變趨勢是向北方和中部集中。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糧食生產將進一步延續向主產區集中的趨勢,區域供需不平衡的現象將更加突出。東北地區和蒙新區在國家商品糧生產中的地位將進一步得到鞏固,尤其是東北地區無可爭辯地成為“國之糧倉”。黃淮海地區在短期內仍扮演商品糧基地角色,但受京津都市圈的快速發展影響,從長期看將由目前的“供需有余”轉為“供需基本平衡”格局。長江中下游地區將由目前的“供需基本平衡”轉變為“供不足需”,曾經為中國糧食安全和“南糧北運”格局形成立下赫赫戰功的歷史難以再現。長三角和珠三角將成為中國最大的糧食虧缺地區。
3.1 過去60年來主要畜產品生產格局演變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穩步快速發展,無論是畜禽飼養量,還是畜牧業產品產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顯上升趨勢。在畜牧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畜產品生產結構深度變革。改革開放前,我國比較偏重于發展肉類和禽蛋生產,奶類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肉、蛋、奶全面發展,尤其是奶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奇跡。在1985年,我國奶類總產量為289.4萬t,僅為肉類總產量的15%;2008年,我國奶類總產量達到了3 781.5萬t,比1985年增長了12倍,為肉類總產量的52%。我國人均奶類占有量達30 kg,由世界奶業生產中的“侏儒”躍升為世界第三大產奶國。
從肉類生產來看,在歷史上,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的南方地區是我國肉類生產的核心區域,與“南糧北運”相似,肉類生產也呈現“南肉北運”格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糧食生產的“北上”,肉類生產也開始向北方轉移。在1985年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肉類產量分別占30.6%和69.4%,2008年分別占43.4%和56.6%。從三大區域來看,肉類生產呈現由西部向中部轉移的趨勢,東部地區基本保持穩定。從八大區域來看,肉類生產由長江中下游、西南地區向黃淮海、東北和蒙新地區轉移,華南地區和黃土高原地區的比重基本穩定。
從奶類生產來看,北方地區是我國傳統的奶類生產重點區域,改革開放以來,奶類生產又進一步由南向北大規模轉移。在1985年,北方、南方地區奶類產量分別占67.9%和32.1%,2008年分別占91.1%和8.9%。南方地區在奶業生產中的地位已經微乎其微。從三大區域來看,奶類生產呈現由西部向中部大規模轉移的態勢,東部地區基本穩定。從八大區域來看,牛奶生產由高度分散向高度集中轉變,正在呈現以蒙新為雁頭,以東北和黃淮海為雙翼的發展模式。
從禽蛋生產來看,在南北地域格局上,總體上由南方向北方轉移。1985年北方、南方產量分別占52.1%和47.9%,2008年分別占67.3%和32.7%。從三大區域看,禽蛋生產呈現由西部向中部轉移的態勢,東部地區基本保持穩定。從八大區域來看,禽蛋生產由長江中下游地區向黃淮海和東北轉移。禽蛋生產呈現河北、山東、河南“三足鼎立”局面,2008年三省合計生產量高達1 147.7萬t,占全國的42%。
3.2 對未來主要畜產品生產格局演變的基本判斷
從肉、蛋、奶三大類畜產品發展趨勢看,奶業生產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根據FAO統計數據,2007年我國肉類生產量占全球的31.7%,蛋類生產量占全球的44.9%,為全球最大的肉類和禽蛋生產國,人均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我國奶類生產量僅為全球的5.5%,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從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對主要農產品的消費數量來看,2008年我國農村居民肉類消費量較1990年增加了0.6倍,城鎮居民增加了0.2倍;蛋類消費量農村居民增加了1.3倍,城鎮居民增加了0.5倍;奶類消費量農村居民增加了2.1倍,城鎮居民增加了2.3倍。奶類的消費量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對肉、蛋的消費增速。
從地域發展趨勢看,肉類、蛋類生產將進一步向東北、黃淮海集中,蒙新、東北和黃淮海地區在奶業生產中的優勢地位將長期保持。從區域供需均衡的角度看,盡管三大類畜產品均存在北強南弱的現象,但奶類生產的區域不平衡性最大,幾乎可以認為是區域失衡。目前中國80%的牛奶產在北方的內蒙古、黑龍江和河北等地,而60%的消費市場在南方。造成奶業發展南北失衡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陀^原因是南方高溫、高濕,缺少廣袤草原,主觀原因是多年來國家在奶業發展方向上向北方地區給予政策傾斜。從今后的發展看,以西南低山丘陵為重點的南方地區有著較大的發展潛力。這主要是因為:南方地區完全具備奶牛飼養所需的土地、水、氣候和青草飼料四大要素,尤其是西南地區的草坡、南方中部地區的秸稈類飼料資源為奶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南方地區奶牛多以圈養為主,規?;?、集約化程度比北方要高;南方地區城市密布,人口眾多,需求巨大,在與北方奶競爭中尤其是鮮奶消費競爭中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梢哉J為,只要解決相應的技術難題,政策措施得當,奶業生產南北失衡的局面在今后一定時期內有可能緩解。
4.1 過去60年來農業多功能性演變
農業多功能性可分為四類,生產功能、經濟社會功能、生態環境功能和文化休閑功能[3]。生產功能與經濟功能在上文已經做了闡述,本部分將重點對農業的社會功能、生態環境功能和文化休閑功能予以討論。
農業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承擔就業和社會保障。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占社會總就業的比重高達90%,至改革開放初期降到70%左右,目前又進一步降到40%左右。雖然60年來農業從業人員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但絕對數量直至1991年達到3.9億人的歷史最高點后才開始緩慢下降,目前仍達3億人左右。不過,農業從業人員數量如此龐大并非真實需求,在二元社會制度下,大量剩余農村勞動力進城無門,不得不以隱蔽性失業方式賦閑于農業。這些剩余勞動力雖然在家鄉無法充分就業,但由于農業能夠給其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因此不會像城市失業那樣直接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和震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農業承擔著重要的社會保障作用。據測算,我國目前由農業擔負的社會保障人數高達1.3億人,保障價值為733.1億元/年[4]。
縱觀60年來我國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負面效應要遠大于正面效應。從新中國成立直至20世紀80年代,在“以糧為綱”口號下,全國上下圍著糧食轉,傾全社會之力去抓糧食生產,毀林(草)開荒、填海造田,給生態環境造成了空前的破壞。農業開墾的另一嚴重后果是大大降低了土壤有機質儲量,尤其在東北、華北等農業主產區最為嚴重[5]。除大規模墾殖外,中國農業在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過程中,大量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加上農機、農用塑料薄膜等的不斷推廣普及,農業土壤也遭到較為嚴重的污染與破壞。在部分集約化農區,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甚至比發達國家更為嚴重。據統計,1952年我國化肥施用量(折純量,下同)僅為7.8萬t,單位面積施用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化肥施用量已經超過5 000萬t,平均施用量達400 kg/hm2以上,是國際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左右。
文化休閑功能方面,傳統農業中的桑基魚塘、梯田種植、坎兒井、間套復種、輪作制、淤地壩、農林復合、豬-沼-果、“四位一體”等生產方式,在世界農業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6]。然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對現代農業的追捧,中國的傳統農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曾盛行于粵桂南部的稻田養魚已難以為繼,珠江三角洲“?;~塘”、“蔗基魚塘”基本上被淘汰,從南至北各種以作物和綠肥為主體的輪作、混作、間套作等優良傳統耕作方式已經消失,林糧間作、果糧間作不再提倡,這引致了生態環境破壞與農業文化傳承功能的全面衰落。
4.2 對中國可持續農業未來的基本判斷
解決農業的環境問題,當務之急是盡快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形成有利于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農業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根據中國農業環境現狀和農村發展的實際需求,我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應重點考慮如下幾個方面:節水農業補償、保護性耕作補償、牲畜飼養方式轉變補償、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生產補償、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補償等。
農業文化傳承功能的衰落是中國農業市場化的一種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盡管FAO等國際組織共同發起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行動,但在經濟全球化面前,該行動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義,難以改變農業文化傳承功能衰落的總體趨勢。保護農業文化傳承功能,需要采用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事實證明,農業休閑旅游功能的日漸加強不僅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有利于農業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由于歷史的積淀,許多傳統農耕方式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對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農耕方式采用旅游開發的模式進行保護,是一種雙贏(既保護了農業文化又實現了經濟創收)的措施。
作為可持續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有機農業在全球快速發展。然而,由于中國面臨著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和耕地面積的持續減少,有機農業又以否定化肥、農藥等現代品投入、以犧牲產量為代價,這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主流。中國農業必須走集約持續型道路[7],即以環境無公害、經濟高效、能充分吸納就業等為主要特征的農業發展模式,是中國可持續農業的未來。
References)
[1]劉玉杰,楊艷昭,封志明.中國糧食生產的區域格局變化及其可能影響[J].資源科學,2007,29(2):8-14.[Liu Yujie,Yang Yanzhao,Feng Zhiming.The Change of the Main Regions of China’s Food Grain Produc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J].Resources Science,2007,29(2):8-14.]
[2]魯奇,呂鳴倫.五十年代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地域格局變化趨勢及原因初探[J].地理科學進展,1997,16(1):31-36.[Lu Qi,Lu Minglun.The Change of the Main Regions for China’s Food Grain Production since 1950s and its Driving Forces[J].Progress in Geography,1997,16(1):31-36.]
[3]孫新章.新中國60年來農業多功能性演變的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71-75.[Sun Xinzhang.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Multifunctionality since 1949[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71-75.]
[4]孫新章,周海林,謝高地.中國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經濟價值[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4):55-60.[Sun Xinzhang,Zhou Hailin,Xie Gaodi.Ecological Services and Their Values of Chinese Agro ecosystem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17(4):55-60.]
[5]吳樂知,蔡祖聰.農業開墾對中國土壤有機碳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7,21(6):118-121.[Wu Lezhi,Cai Zucong.Effect of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in China[J].Journal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2007,21(6):118-121.]
[6]王獻溥,于順利,陳宏偉.從傳統農業的衰落談農業遺產的繼承與發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8):2468-2469.[Wang Xianfu,Yu Shunli,Chen Hongwei.Discussion 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s from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J].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7,35(8):2468-2469.]
[7]劉巽浩.論中國農業的集約化與持續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21(1):1-8.[Liu Xunhao.On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China[J].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00,21(1):1-8.]
Evolution and Tendency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attern
SUN Xin2zhang
(The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Beijing 100038,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volution and tendencyof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attern in th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function,crop production function,animal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agricultural multi2func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agricultural sector in G DP will decrease more slowly than before,and the output value of crop production and animal production will be equal around 2020.The“middle region”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firstly become the“animal production prominent”region in agricultural sector.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will tend to be concentrated in the main production regions,which will worsen the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Northeast region will reinforce its statusof being the national granary,grain production in Huang2Huai2Hai region will change to a near 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from surplus,and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lower2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ill not be able to meet the demand.Animal production in North China in general will be higher than in South China.Meat and egg production will gather in Huang2Huai2Hai and Northeast regions,and milk production in Southwest region will have greater room for development.Over2cultivation and large quantities of chemicals will destroy agricultural eco2environment and deteriorate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T o establish agricultural eco2comp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multi2fun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attern;evolution;tendency
F320
A
1002-2104(2010)12-0107-05
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22
2010-11-10
孫新章,博士,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
(編輯:溫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