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麗
(河南省南陽市油田總醫院心內科,河南南陽 473000)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年齡跨度大、治療依從性差,由于起病急、變化快、死亡率高,最具有高危險性,在護理服務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中始終存在護理風險[1]。隨著社會的進步患者的要求提高,對護理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代替了傳統的疾病護理。為了能夠有效地提高心內科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減少差錯和糾紛,增強法律法規意識,轉變思想觀念,做好健康教育及預見性防范,以確保對老年患者的護理安全,避免醫療糾紛和事故的發生。我們對心內科護理進行了有效的改進,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對我院心內科2009年1~6月收治的428例患者采用新改進的護理措施進行整體護理。其中,男288例,女140例,年齡58~91歲,平均72.5歲。慢性冠心病108例、心絞痛92例、急性冠脈綜合征65例、急性心肌梗死45例、心律失常90例;伴發高血壓病186例、高脂血癥115例、糖尿病30例、支氣管哮喘21例、肺源性心臟病18例、腦血管疾病65例。
1.2.1 轉變思想,更新服務理念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健康和護理要求的提高,跟隨社會的需求轉變思想,使“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3]時刻牢記在心內科護士心中,處處關心患者、同情、體貼患者,態度誠懇,語言親切,耐心傾聽患者的疾病痛苦和需求,各項操作前應向患者解釋操作目的,取得患者合作,對患者的姓名、年齡、所患疾病、用藥情況、家庭狀況都應該全面掌握,給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
1.2.2 加強業務培訓,提高護士素質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隨著新技術,新項目的大量引進與發展護理工作中技術復雜程度高、技術要求高的服務內容,不僅對護理人員帶來較大的工作壓力,而且可能導致護理工作中技術方面的風險加大,通過晨會提問、業務講課、疾病護理查房等形式加強護士的業務培訓,使之熟練掌握心內科疾病的護理常識,掌握心血管疾病相關知識,提高護士對心血管疾病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醫療技術的飛速提高,積極加強護士學習新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方法;心內科護士應能夠熟練掌握心電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儀、輸液泵、微量泵、心電圖機、主動脈球囊反搏機等常用醫療儀器的使用方法,在搶救患者時能夠得心應手,并積極鼓勵護士參加各種繼續醫學教育,參加學歷考試和學術活動,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1.2.3 加強護理的法律意識 由于現階段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矛盾突出,應增強護士的法律意識,定期組織全科護士學習醫療法規,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管理條例》以及對個別案例進行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總結護理措施中的不足,充分認識護士的職責和權利,認識到哪些是護士應該做的,使每名護士都認識到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的重要性[4],不斷增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提高護理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
1.2.4 掌握心內科用藥的特殊性 積極學習心內科的用藥方面的知識,由于心內科給藥方案的復雜化,藥物品種繁多,用藥過程復雜,容易發生藥物應用的過錯。加上給藥方案的復雜化,錯服、漏服藥物而造成不良后果者屢有發生。護士還要熟悉藥物的相關毒副作用。藥物治療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必要的告知[5]。如:用藥期間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用藥的速度不能自行隨意調節。做好用藥前的準備,嚴格掌握藥物治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正確執行醫囑,加強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的觀察。
1.2.5 確立護理診斷 在心內科,患者發病急、病情重,責任護士必須迅速根據病情,確立護理診斷。護士在判斷護理診斷時,要考慮全面周到,不能忽略潛在的護理問題。責任護士根據確立的護理診斷,制訂相應的護理計劃,并立即實施護理措施[6]。
428例患者采用新改進的護理措施進行整體護理,其中,417例患者對住院期間的護理措施和方法表示滿意,11例患者對新設備操作不熟練方面有異議。無一例差錯和護理糾紛。
通過對本組患者實施改進的護理措施進行整體護理,轉變護理思想,更新服務理念,加強業務培訓,提高了護士素質,增強了護理的法律意識,明顯減少了護理差錯,避免了護患摩擦,有效地防范了護理糾紛和事故的發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陳利芬,黃溫容,葉新梅,等.新形式下的護理人力資源管理[J].中國醫院管理,2003,23(2):33.
[2]楊青,鄧懿文,韋鳳媛.談零度寬容與人文關懷在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醫院管理,2002,22(6):41-42.
[3]吳敏,馬育旋,韋南茉.健康教育應用于術前探訪的方法和意義[J].現代護理,2001,7(3):55.
[4]李亞玲,劉慧平.李娟.用排列圖分析影響護理人員執業安全的因素及控制方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9(9):67.
[5]駬紅兒.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管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10(20):42.
[6]莫順仙.提高服務質量降低護理投訴[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