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楚欽,方玉嬋,林華慶,邱五龍
(1.廣東藥學院藥物研究所,廣東廣州 510006;2.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東廣州 510630;3.廣州固志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600)
安中片由桂枝、延胡索(醋制)、牡蠣(煅)等藥材組成,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和胃止嘔之功效[1],能較好地緩解上腹癥狀和改善胃黏膜營養狀態的功能[2]。延胡索為方中君藥,其有效成分為延胡索乙素[3],現代藥理研究表明[4],延胡索具有抗潰瘍和明顯鎮痛作用。《中國藥典》未明確安中片中延胡索滲漉提取法的工藝參數,不同工藝參數影響藥物的療效。本文在藥典規定制法的基礎上,通過正交試驗法確定延胡索的最佳提取條件。
美國Waters高相液相色譜儀;Sartorus BS 110電子天平;延胡索藥材(廣州市健琪醫藥有限公司);延胡索對照品(批號:100024-200805,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甲醇為色譜純,水為超純水,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1.1 色譜條件 參照《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選用色譜柱為 Hypersil BDS C18(4.6 mm×150 mm,5 μm),以甲醇-0.1%磷酸溶液(三乙胺調 pH 值至 6.0)(60∶4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0 nm。理論板數按延胡索乙素峰計算不低于3000。
2.1.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延胡索乙素對照品適量,加甲醇溶液制成約40 μg/ml的溶液。
2.1.3 藥材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藥材粉末約0.5 g,精密稱定,置平底燒瓶中,精密加入濃氨試液-甲醇(1∶20)混合溶液50 ml,稱量。冷浸1 h后回流1 h,放冷,稱量,用濃氨試液-甲醇(1∶20)混合溶液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吸取續濾液25 ml,蒸干,殘渣加甲醇溶解,轉移至5ml量瓶中,并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2.1.4 滲漉液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吸取樣品液25 ml,置平底燒瓶中,水浴上蒸干后,精密加入濃氨試液-甲醇(1∶20)混合溶液50 ml,稱量,其余操作按“2.1.3”項下的方法制備。
2.1.5 樣品測定 精密吸取“2.1.2”項下對照品溶液及“2.1.4”項下供試品溶液各10 μl,分別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按外標法以峰面積計算。
2.2.1 提取工藝 將藥材粉碎成粗粉,稱取100 g,參照《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流浸膏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6],用70%乙醇作溶劑,進行滲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得清膏。
2.2.2 正交試驗設計 根據經驗和預試驗結果,設定浸漬時間(A)、乙醇用量(B)、滲漉速度(C)為考察因素,以 L9(34)設計正交試驗,方法和結果見表1、2、3。

表1 因素水平表Tab.1 Factors and levels of the orthogonal design experiments
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含量為藥材量的0.08%,100 g藥材含延胡索乙素為80 mg
由直觀分析可知,對延胡索乙素轉移率影響大小順序依次為B>A>C。最佳工藝組合條件為A2B2C3,即采用以70%乙醇浸漬24 h,70%乙醇量進行滲漉,滲漉速度為0.5 ml/min,收集9倍漉液。

表2 正交設計結果分析Tab.2 Results analysis of orthogonal design experiments

表3 正交試驗結果方差分析Tab.3 ANOVA of orthogonal results
由方差分析可見,乙醇用量有極顯著影響,浸漬時間有顯著影響,滲漉速度無顯著影響。
根據優選工藝條件進行3次驗證試驗,并對延胡索乙素轉移率進行考察,結果延胡索乙素平均轉移率為71.30%,RSD為3.16%,可見該工藝方法穩定可靠。
根據滲漉法的工藝特點,藥材粉碎的粒度不宜太細,太細易造成填充不均勻,堵塞滲漉筒漉液流動不暢,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但也不宜太粗,否則亦影響浸出效果,據實際生產經驗本文延胡索藥材粒度定為粗粉。
本文在藥典規定的工藝路線和工藝條件基礎上,通過正交試驗法對延胡索的提取工藝參數進行篩選,優化出最佳工藝參數,有利于提高藥物療效,同時為規范安中片生產工藝提供合理性依據。
[1]鄧少偉,程顯隆,馬雙成.安中片的質量控制標準研究[J].藥物分析雜志,2006,26(8):1065-1066.
[2]簡曉岑.圣陽安中片加六味地黃丸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60例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16):2513.
[3]苗明三,李振國.現代實用中藥質量控制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35.
[4]劉芳,羅躍娥.延胡索研究概況[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5,24(4):240-242.
[5]余楚欽,林華慶,邱五龍.康胃膠囊有效期的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08,3(14):3-4.
[6]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S].一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附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