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斌
(吉林省結核病醫院,吉林九臺 130500)
依巴斯汀具有迅速而長效的組胺抑制作用,代謝產物具有更強的抗組胺作用,用于各種過敏性疾病。依巴斯汀是一種強效、長效、高選擇性的組胺H1受體阻斷劑,并且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膽堿能受體沒有拮抗作用[1]。臨床安全數據顯示,在常規藥理安全性試驗結果中未發現依巴斯汀具有毒性作用[2]。本文就采取依巴斯汀和中藥治療慢性濕疹療效觀察情況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慢性濕疹患者,治療組87例,男51例,女36例;年齡最大50歲,最小8歲,平均29歲;病程0.5~1.5年。對照組86例,男49例,女37例;年齡最大55歲,最小9歲,平均32歲;病程0.5~2.0年。兩組病例病情、病程及年齡具有可比性。
1.2.1 西藥治療(治療組)依巴斯汀適用于2歲以上兒童,其中12歲以上兒童用法、用量同成人,每天2片(10 mg),一次口服;6~11 歲兒童:片劑每天一次 5 mg/片口服。2~5 歲兒童:常用量為每天一次2.5 mg口服。
1.2.2 中藥治療(對照組)①養血熄風,殺蟲清熱;方藥:荊芥10 g,白蘚皮 15 g,當歸 10 g,大黃 10 g,防風 10 g,百部 10 g,連翹10 g;②脾虛化熱,癥狀:瘙癢,抓破后流黃水,無發熱,飲食尚佳,睡眠不實,大小便正常,舌質正常,苔黃膩,脈陳弦細數;方藥:歸尾 5 g,赤芍 6 g,干地黃 9 g,川芎 5 g,丹皮 6 g,何首烏 9 g,胡麻仁 5 g,黃柏 6 g,白蒺藜 9 g,苦參 6 g,蟬蛻 3 g,紅花3 g,蛇蛻3 g;③血熱外感,癥狀:周身疹點細小堅硬為粟,質白根紅,瘙癢異常,抓破則有黃色水液浸淫蔓延,癢極則膚紅發熱,舌紅苔黃,脈滑數;方藥:金銀花30 g,土茯苓30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白蘚皮15 g,野菊花10 g,炒黃柏10 g,炒黃芩 10 g,干生地 10 g,連翹 10 g,蟬蛻 10 g,荊芥 3 g;用法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兒童酌減)。忌辛辣、腥,7劑為1個療程。痊愈后則停服,未痊愈可續服3個療程。
治愈:皮損恢復正常,不癢,或有輕微癢感。顯效:70%皮損恢復正常,余下皮損漸趨好轉,伴有輕度瘙癢。好轉:30%皮損恢復正常,余下皮損有肥厚或極少液滲出,伴有瘙癢感,但尚能忍受。無效:局部皮損達不到好轉標準,或無改善,甚至惡化。
觀察結果兩組數據比較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治愈53例(治愈率為60.92%),顯效15例,好轉11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0.80%。對照組治愈31例(治愈率為36.05%),顯效10例,好轉12例,無效33例,總有效率為61.63%。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出現口干、胃不適1例;心動過速1例;有時困倦、頭痛、頭昏2例。經過對癥治療很快痊愈。
依巴斯汀是一種新型的組胺H1受體拮抗劑。其作用機制除選擇性地拮抗H1受體外,還可抑制5-脂氧合酶的活性,并可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4]。口服依巴斯汀能迅速吸收,用藥4~6 h其在體內代謝性物質依巴斯汀達最高峰值,食物因素對血藥濃度影響不大,當依巴斯汀與食物同時服用時,血藥濃度和其代謝后基礎活性產物在某種因素的作用下增加1.5~2.0;但是這種增加并不影響其血藥濃度達峰時間[5]。與食物同時服用并不影響依巴斯汀的臨床療效。口服給藥,依巴斯汀及其代謝產物均不能穿過血-腦屏障。這解釋了在試驗過程中觀察到依巴斯汀對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輕微的鎮靜作用。對大腦H1受體的抑制作用比阿斯咪唑、氯雷他定低20~30倍,無中樞抑制作用,無心臟毒性。消除半衰期長達14~16 h[6]。因此,依巴斯汀治療慢性濕疹具有藥效強、起效快、作用時間長、副作用小等特點。
[1]郭英軍.依巴斯汀治療慢性皮炎濕疹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0,39(1):24.
[2]景引.依巴斯汀加鹵米松乳膏聯合治療慢性濕疹皮炎的療效觀察[J].四川醫學,2008,29(11):1512.
[3]曾碧冰.依巴斯汀聯合1%吡美莫司乳膏治療面部再發性皮炎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9,38(2):79.
[4]鄧偉.依巴斯汀聯合曲尼司特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6,21(3):254.
[5]許潔.依巴斯汀聯合曲尼司特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9(4):394.
[6]陳勇.依巴斯汀聯合雷尼替丁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08,5(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