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鐵紅,鄧慶鋼
(1.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遼寧沈陽 110031;2.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職工醫院,遼寧沈陽 110035)
我院2009年1~12月收治40例重癥腦血管病合并高滲脫水患者,現將臨床分析報道如下:
40例合并高滲脫水的重癥腦血管病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50~82歲,平均70.1歲。其中,腦出血25例,腦梗死1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5例,均為重癥腦血管病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均在30~40分之間(按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訂標準執行),其中,昏迷20例,嗜睡10例,昏睡5例,意識清楚5例。腦出血及SAH患者家屬均放棄手術治療。40例均為內科保守治療,均應用過20%甘露醇及(或)甘油果糖、呋塞米降顱壓,減輕腦水腫,療程在10 d內。
患者除原發病癥狀外,均有脫水表現,舌及皮膚干燥、高熱、尿量減少、意識障礙加重等。
高鈉血癥在發病1~7d后發生,40例患者血清鈉>150 mmol/L,血漿滲透壓>320 mOsm/(kg·H2O),最高 400 mOsm/(kg·H2O),尿比重增高,30例患者伴血紅蛋白升高,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縮小。40例患者中24例血糖為11.1~33.3 mmol/L,其中,20例尿酮體陽性,4例弱陽性。
積極給予鼻飼清水或礦泉水,第1小時可達500 ml,24 h可達5 000 ml左右。少量靜脈補液,用來輸入抗生素、胰島素等。每天監測1~2次離子,伴高血糖者2 h監測1次血糖。胰島素降糖治療,維持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營養支持療法,保護胃黏膜及抗感染防治并發癥綜合治療。
30例患者血清鈉、血漿滲透壓均恢復正常,病情好轉。10例患者因原發病過重或合并應激性潰瘍、心衰,鼻飼困難,靜脈補液困難,病情持續惡化,未來得及糾正高滲脫水,死于腦疝或感染、高滲狀態心衰等并發癥。
重癥腦血管病患者出現高滲脫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如下:此類患者多合并意識障礙,無法進食水,水攝入不足;多伴有嘔吐癥狀,消化道失水;合并中樞性高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大汗,皮膚失水;呼吸節律異常,過度換氣,呼吸道失水[2];為降顱內壓減輕腦水腫,防止腦疝,應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等脫水劑,經腎失水;卒中后下丘腦垂體后葉功能障礙,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利尿增強,引起高滲脫水;急性腦血管病后,可損害下丘腦前外側區口渴中樞,引起口渴缺失,飲水減少;重癥腦血管病患者在應激狀態下,兒茶酚胺分泌增多,胰島素與高血糖素平衡打破,出現高血糖、高滲脫水,合并非酮癥高滲昏迷,國內報道急性腦血管病并發非酮癥高滲昏迷發生率為0.79%~2.08%,病死率高達30%~40%[3-4]。
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積極補液,平緩降血糖及血鈉,盡快改變高滲狀態。補液量=原有體重×0.6×(1-血清鈉正常值/血清鈉測量值)。補液先快后慢,最初1~2h多補液可達1000ml。能鼻飼的患者以鼻飼補液為主,補液總量2/3經胃管注入,平均每小時200 ml左右,余量靜脈給予,靜脈可給5%葡萄糖生理鹽水。控制血糖可用短效胰島素靜滴,每小時每千克體重0.1 U短效胰島素靜滴,1~2 h監測一次血糖,每小時降6.1 mmol/L為宜,血糖降至16.7 mmol/L,可給葡萄糖加中和量胰島素靜滴,或改為皮下注射胰島素。本組患者中能鼻飼,無消化道出血,無心衰者,經快速補液,快速糾正高滲狀態,預后均佳。
在治療重癥腦血管病患者時,對于出現意識障礙或球麻痹,不能進食者,可于24~48 h內下胃管鼻飼進食水,應盡力治療病因,降低顱內壓,如手術去除血腫、去骨瓣減壓術等,避免長期大量使用脫水劑、利尿劑。每日或隔日監測離子、血糖、腎功能,對高滲狀態,及早診斷,積極治療,增加患者的生存幾率。
[1]中華神經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2.
[2]宋永建,陳生弟.神經系統疾病與水、電解質代謝紊亂[J].實用內科雜志,1997,11(17):648-649.
[3]韓朝軍,吳二兵.腦卒中后并發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14例分析[J].交通醫學,2006,20(6):737-738.
[4]姜霖.急性腦卒中合并糖尿病非酮癥高滲昏迷20例分析[J].中原醫刊,2006,33(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