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山
(河南宏力醫院燒傷整形科,河南長垣 453400)
頸部、胸部、肩背部、上肢部位因創傷、電擊傷、腫瘤切除或術后放射治療等常可導致皮膚軟組織、肌肉的壞死,神經、肌腱的暴露和損傷,甚至造成骨外露及骨壞死。筆者在2001年1月~2008年8月年采用帶蒂背闊肌皮瓣修復創面17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17例患者,男14例,女3例;年齡10~65歲;電擊傷9例,創傷5例,放射性損傷3例;合并頸椎骨外露3例,胸骨外露2例,鎖骨外露1例,肋骨外露6例,肱骨外露3例,肘關節外露2例。切取皮瓣面積最小6.0 cm×12.0 cm,最大12.0 cm×33.0 cm。皮瓣術后全部成活,傷口一期愈合。
徹底切除創面壞死組織,充分止血。3%雙氧水、生理鹽水、碘伏反復沖洗創面,使其成為清潔的創面。
術前對背闊肌皮瓣的胸背動脈及分支進行超聲檢查定位畫線。作腋窩中點與髂后上棘的連線,此即為背闊肌前緣的表面標志,組織瓣制備時從肌肉的前緣開始解剖最為簡便易行。以胸背動脈的體表投影為軸線,根據創面大小設計皮瓣,切取的皮瓣一般要比待修復的創面大。在背闊肌前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并向上延續至腋窩,以暴露胸背動脈主干,于背闊肌深面分離,確保胸背動脈的主干和分支包含在所切取的肌肉組織內,形成背闊肌皮瓣。在游離的過程中可將皮緣及肌筋膜暫固定數針,以防皮瓣與肌肉分離影響血運。肌皮瓣通過皮下隧道或明道轉移至創面,皮瓣轉移時血管蒂通道應寬松,防止受壓;血管蒂近端的角度不可太小,以免血管蒂折疊和扭曲發生肌皮瓣血液循環障礙。術后皮瓣下置負壓管引流。供區創面止血,縫合傷口,如傷口不能完全閉合,殘存創面用整塊中厚皮片植皮。
術后密切觀察皮瓣血運,可適當應用擴血管藥物,局部應用紅外線燒傷治療儀烘照保溫理療,改善血液循環。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
17例患者創面移植背闊肌皮瓣后均成活,3例皮瓣遠端小部分壞死,經換藥后愈合。修復后皮瓣質地柔軟,外觀略顯臃腫4例,經再次手術修薄后外形滿意。修復后的創面無局部慢性竇道。術后無垂肩和上肢外展受限等并發癥發生。
頸部、肩背部、胸部、上肢等處因高壓電擊傷,嚴重創傷及腫瘤術后放射性損傷創面,因損傷嚴重,導致大量組織缺損,甚至骨外露,普通型隨意皮瓣難以獲得滿意效果。
背闊肌肌皮瓣是臨床上修復大塊肢體軟組織缺損最常用的肌皮瓣之一。背闊肌肌皮瓣營養動脈血管主要來源解剖關系明確,血管蒂恒定粗大,可移位至較遠部位,范圍廣、解剖恒定,局部移轉覆蓋面積大,向上可修復頸項部創面,向前可達對側胸部、同側上臂和前臂,向后轉移可達對側背部,由于肌皮瓣血液循環好、抗感染力強,肌皮瓣移植后能改善創面及其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有利于傷口愈合,手術成功率高。背闊肌肌皮瓣由于供區較隱蔽,切取形態靈活,轉位方便。對于損傷面積小者,皮瓣移植后,供皮瓣區可直接縫合。
術中壞死組織清除要徹底,皮瓣設計應大于創面面積15%~20%,面積如過小,移植后術區經牽拉勉強在張力下閉合創面,但術后皮瓣可因嚴重腫脹致血運障礙影響皮瓣成活。創面止血要徹底,術后皮瓣下引流要充分,血管蒂所經的皮下隧道過窄或隧道內創面滲血,使皮瓣遠端影響血液循環而致皮瓣壞死。
[1]任永強,李慶華.應用背闊肌皮瓣修復高壓電擊傷[J].醫藥論壇雜志,2006,27(4):70,72.
[2]萬東海,李主一,李其訓,等.背闊肌皮瓣和背闊心瓣的應用[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1990,13(2):69-71.
[3]王煒.整形外科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41-245.
[4]張桂生,邵新中,周君琳,等.背闊肌肌皮瓣移植修復上肢大面積復合組織缺損[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3,19(2):95-96.
[5]孫煥偉,王江宇,張萬福,等.背闊肌皮瓣修復四肢嚴重創傷[J].實用手外科雜志,2003,17(2):98.
[6]肖隆藝,陳志維,陳遜文,等.背闊肌肌皮瓣治療脊柱胸腰段壓瘡[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