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中
(河南省洛陽市中心醫院介入科,河南洛陽 471000)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由于局部血管異常改變導致腦血管局限性瘤樣突起的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內血腫及出血后血管痙攣發生腦梗死,死亡率高達25%~60%[1]。電解可脫性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已成為治療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方法之一[2]。筆者2007年11月~2009年4月,采用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的顱內動脈瘤21例,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本組21例動脈瘤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齡36~70歲,平均51.3歲。Hunt-Hess分級:Ⅰ級3例,Ⅱ級5例,Ⅲ級10例,Ⅳ級3例。臨床表現以蛛網膜下腔出血(SAH)16例,顱神經障礙4例,視力進行性惡化1例。
本組21例動脈瘤患者均經頭顱CT及全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查而確診,其中5例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前交通動脈瘤9例,后交通動脈瘤11例,大腦中動脈瘤1例。其中出血2次以上者6例。動脈瘤最小為2.0 mm×2.0 mm×1.0 mm,最大為 10.0 mm×8.0 mm×8.0 mm,瘤體/瘤頸比為 1.1~2.4。
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經股動脈Seldinger法穿刺,置入6F導管鞘,全身肝素化后行DSA,了解動脈瘤形狀、大小、位置、與載瘤動脈關系以及腦底動脈環等情況。瘤體/瘤頸比值<1.5者直接進行介入治療,瘤體/瘤頸比值>1.5者在支架或球囊輔助下進行介入治療。根據動脈瘤的直徑大小選擇相應的電解脫微彈簧圈(GDC、Matrix或EDC)。在示蹤路徑圖下進行栓塞,經導引導管在微導絲導引下將微導管送入動脈瘤腔內,同軸系統導管間用生理鹽水持續滴注,經微導管送入彈簧圈,填滿動脈瘤腔,彈簧圈在X線透視下在動脈瘤內盤旋至致密不透X線,經導引導管造影動脈瘤不再顯影。拔出導引管,留置導管鞘,不中和肝素,6 h后拔除導管鞘,壓迫止血30 min,穿刺點局部加壓包扎。常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速避凝抗凝治療1周,口服阿司匹林3個月,6個月后復查DSA。
本組21例動脈瘤患者經血管內介入治療后,15例患者達到完全閉塞,4例患者95%以上閉塞,2例患者90%~95%閉塞,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術后載瘤動脈均顯影正常,無死亡、異位栓塞及永久并發癥發生。隨訪1~24個月,未再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生活均正常。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壁上的局限性異常擴大,也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造成神經功能障礙甚至死亡的SAH也是顱內動脈瘤的主要致命危險。顱內動脈瘤的發生以30~60歲多見。動脈瘤不定期的反復自發破裂出血,威脅患者生命,如何預防再出血是提高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治愈率的關鍵措施。根據常規腦動脈造影或DSA明確動脈瘤或血管畸形的部位、形態、大小,對估計預后、決定手術方案有重大價值[3]。
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是在DSA下經股動脈穿刺,將可脫性球囊或特制的電解脫微彈簧圈微導管送入動脈瘤內,使之引起栓塞,從而達到閉塞動脈瘤的目的[4]。血管內栓塞能治療大多數顱內動脈瘤,但其禁忌證如下:顱內血腫引起顱內高壓者;載瘤動脈嚴重動脈粥樣硬化或纖維肌性發育不良者;動脈瘤頸有小動脈發生,栓塞可能導致該小動脈閉塞。本組21例動脈瘤患者均無以上禁忌證。
目前主張動脈瘤栓塞治療的時機為盡早檢查明確,有效處理動脈瘤[5]。研究表明,如患者的一般狀況允許,出血后3 d內對動脈瘤進行干預治療較為理想[6]。影響介入治療效果的主要因素為動脈瘤的大小和體頸比,瘤體/瘤頸比值>1.5的動脈瘤往往可獲得較完全栓塞。本組21例動脈瘤患者經血管內介入治療后,15例患者達到完全閉塞,4例患者95%以上閉塞,2例患者90%~95%閉塞。
電解可脫性微彈簧圈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是當前國際上較先進且應用普遍的一種介入方法。盡管其具有許多優點,但血栓栓塞仍為最主要的并發癥,可能導致遺留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血栓栓塞發生的原因包括術中抗凝不充分、血液高凝狀態、頸動脈斑塊、載瘤動脈內血栓或斑塊脫落、動脈瘤栓或斑塊脫落以及介入器械誘發的血栓、氣泡等。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術后載瘤動脈均顯影正常,無死亡、異位栓塞及永久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安全、有效,且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預后良好,患者易于接受。
[1]李寶民.神經介入血管內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7.
[2]李江濤,謝曉東,王朝華,等.顱內動脈瘤的介人治療進展[J].放射學實踐,2007,9(22):999.
[3]呂明,吳中學.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進展[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5,4(9):963-966.
[4]馬廉亭.顱內動脈瘤治療方法的選擇[J].中國始床神經外科雜志,2001,12(6):65-66.
[5]肖福順,吳中學.彈簧圈栓塞動脈瘤的組織病理學改變及再通的可能性[J].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2000,27(4):203-205.
[6]余澤,馬廉亭,楊銘,等.電解鉑金微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中并發癥原因及防治[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5,1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