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枝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漯河 462002)
PBL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王鳳枝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漯河 462002)
PBL是一種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在兒科學教學中有選擇性地應用PBL教學法,首先要強化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輔導能力;其次是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和提供幫助。PBL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應用于兒科學教學中,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使其及早適應今后的臨床工作。
PBL;教學;兒科學
PBL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應用于兒科學教學中,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使其及早適應今后的臨床工作。現介紹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具有特色的新的教學模式。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征:第一,使學生成為問題情境中的角色;第二,教師圍繞一個完整的問題設計安排課程,鼓勵學生去學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然后解決問題;第三,教師創造一種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問,不斷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問題[1]。隨著我國教育市場的全面開放,醫學教育必須正確理解、準確把握WTO的規定,加快實施創新教育,使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做到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培養出面向21世紀的新型醫學人才[2]。PBL強調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中心,采用自我指導學習及小組討論形式,教師進行引導,突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技能得到發展,強調學生的個性培養,有利于加強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促進他們在將來的臨床工作和學習中將其能力有效地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去。這是適應社會發展對醫學進步的需要,也是適應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和探索的需要,是塑造醫學生創新人格的需要。在兒科學教學中深入領會和學習PBL教學法的精髓,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2.1 教師準備及問題的提出
PBL中的教師是學習的幫助者。為了使教師適應和扮演好這一角色,必須強化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輔導能力。教師要揚棄傳統的講授法教學,嘗試PBL教學,必須增加自己知識結構的廣度與深度,具備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拓展知識,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由于教學學時、學生自學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兒科學教學內容并不完全適合于PBL教學方法,兒科教師應根據醫學專業教學目標和內容精心挑選適合PBL教學的病例,選擇臨床上實用性較強的常見病、多發病,如腹瀉病、小兒肺炎、泌尿系統疾病等,依據重點、難點提出問題,也可以是學生提出,再通過教師討論后進一步修改和整理。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提出的問題既有一定深度、廣度,又可以預測其解決的途徑,而且問題的提出真正出自于學生的需求和興趣[3]。
2.2 學生準備
在開展PBL教學之前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指導,讓他們對這種教學方式有一個比較全面和詳細的了解,包括這種教學方式的定義、實施過程、優缺點以及應當注意的內容[4]。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要提高學生的參與精神,對學生進行訓練和提供幫助,使學生感到他們是問題的主人,從問題的解決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2.3 融合PBL教學過程
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學習要點和典型病例圖片,精講點播,以問題為基礎進行引導,然后引入典型病例(其內容應將醫學基礎課與臨床兒科學融會貫通)及若干思考題(問題的設立具可探索性),并推薦參考資料。在課外,學生圍繞所選定的思考題查找相關文獻、參考書,求教專家、同學等,在學習小組內分享具有價值的信息。學生通過視-聽-查-學的系列過程,掌握基本知識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圍繞病例資料發言并形成討論提綱,課堂上由各組推選的同學進行總結性發言(輪流進行補充,重復的內容省略),同時多媒體可同步放映相關內容,應用圖示、照片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教師把握討論方向,緊緊圍繞主題進行,引導學生應用所了解的理論知識去分析遇到的問題,將討論引向深入,建立初步診斷。采用問答式總結疾病的發生發展、演變過程,臨床癥狀、診斷和鑒別診斷,治療原則及預防措施。經過梳理,給學生以較為清晰的疾病診療全貌。PBL教學時,教師介紹病例資料,提出問題,如貧血的原因、貧血的診斷、如何對貧血患兒進行體檢、如何分析貧血患兒的化驗單等。學生提出若干個可能性并闡述理由,找出新的問題(如引起貧血的疾病有哪些、如何鑒別、如何選擇治療貧血的藥物、怎么判斷療效等)展開討論,調整假說并說明理由。教師歸納總結。
3.1 加強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聯系
PBL教學方法的最大意義在于它為理論與專業實踐之間的脫節找到了一種解決方案,它使理論和實踐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融為一體,并為一系列重要的學習目標提供了一種融合的機制[5]。學生的知識來源不再完全依賴教師這個知識庫,而是為解決問題主動去查找、探尋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使孤立的知識片段化作整體知識鏈,歸納、整理后應用于臨床病例討論,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能加強學生對疾病的感性認識,做到早期接觸臨床,鍛煉了學生科學解決臨床實踐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以后的醫學生涯中掌握主動學習以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的方法。如佝僂病是嬰幼兒重點預防的疾病之一,結合大綱要求的重點進行病例教學。討論前學生需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等知識相聯系,了解VitD代謝過程、VitD作用的三個靶器官及VitD與鈣的關系、PTH對鈣磷的調節、臨床表現及后遺癥的發生等,使知識相互滲透,融會貫通。通過PBL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能在短期內接觸并處理大量實際問題的機會,從而縮短課堂教學和實際工作間的距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使其更能適應今后的臨床工作。
3.2 提升師生能力
PBL教學方法的應用使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角色融合在一起,強調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作用以及學生學習的主導地位,突破兒科學課堂教學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參與到學生學習探討和辯論過程中,使教師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學生的個性、學習能力、動機等,做到因人施教,并能督促教師及時更新知識,促進教學技巧的全面提高。學生為解決問題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欲望,主動查閱專業資料,收集網絡資源,和老師、同學、朋友溝通,并不斷探索,增加知識的深廣度,提高其收集資料、分析綜合及邏輯推理能力,并使學生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升華。通過對自我評價和同學間的評價,能讓學生自主地、大膽地參與探索和交流,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以臨床實際問題為起點,搜集資料后總結分析,得出最佳的解決方案,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提高對知識的靈活應用,激發其學習興趣,拓寬思維。經過整合的多種學習形式,比較自由、活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易于交流,既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又能使教學過程收到良好效果。PBL教學的課堂,既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也是他們展現個人能力的舞臺[5]。
3.3 PBL教學問題
教學過程中必須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完成PBL教學。因兒科學教學內容多,教學時數有限,查閱資料占用較多課外活動時間,不利于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這就要求教師在部分章節選擇適于PBL教學的典型病例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學生自學、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在PBL教學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學校需要加大經費投入,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圖書和網絡資源,以滿足教學需求。
PBL的教學模式,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終身受益的自學能力,使所學知識經久不忘,較傳統的學習方法知識面更寬,懂得并學會運用良好的學習策略[1]。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強烈欲望,能使他們樹立整體的醫學觀,掌握系統的臨床思維和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同時培養醫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6]。
醫學創新教育,在著重基本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注重培養醫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創新能力,注重創新人格培養,醫學創新教育必將成為醫學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1]黃斌.談PBL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5,19(5):343-346.
[2]董來民.論我國高等醫學創新教育的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04,(1):30-31.
[3]唐亞平.論PBL教學法中問題的設計[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7):144.
[4]崔雷,張晗,侯躍芳.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中學生學習技能障礙的分析研究[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3,12(1):1-4.
[5]李良滿,梁慶威,朱悅.PBL教學方法在骨科七年制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6(17):2714-2716.
[6]葛秀君.多媒體環境下婦產科學進行PBL教學改革的初探[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5,21(4):418-430.
G642.4
C
1673-7210(2010)07(c)-116-02
201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