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吳秋霞,王紅霞
(廣東省河源市人民醫院,廣東河源 517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占總人數的比例越來越高,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近年來對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已得到了護理學科的普遍重視。老年患者有其特殊的心理特點[1],其護理工作有別于對其他患者的護理。老年人由于一生經歷豐富,常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損害,特別是在身體不適或患病時,要求別人對自己的照顧、陪伴、幫助的心理更為強烈,而且心理變化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加重。常見的有自尊心理、怕孤心理、疑慮心理、反常心理、懷舊心理、執拗心理、依賴心理等[1]。這些心理障礙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有不同程度反映,如果得不到積極的疏導,可以產生抑郁、矛盾、恐懼、甚至絕望心理[2]。另外老年人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處于衰退時期,因此,我們對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狀態的改變,在護理過程中對病情給予治療外,還要認真做好心理護理。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
老年患者由于自尊心驅使,到醫院后都希望醫護工作者對其格外關心,他們認為只有被熱情接待才被重視,才到得到較好的治療,因此,對新入院的老年患者我們迎合這種心理,細致地介紹住院環境、住院規章制度、探視制度、衛生宣教,健康教育等。總之,我們護理工作者要以真誠熱情、和藹可親、穩重端莊的態度,使患者感到親切熱情,可信賴,迅速消除入院時的緊張、焦慮、陌生的復雜心理,為接受治療和護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情感變化是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3],祖國醫學強調七情活動與機體的生理變化密切相關,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事實證明正是如此,臨床上許多疾病的誘發常與情感變化有關,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心情激動或暴怒等誘發所致[3],又如有不少的高血壓患者由于情緒激動而導致腦出血。也有許多疾病發生后,由于患者對疾病本身存在猜疑、恐懼,使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這種長時間的情感受到刺激,可進一步導致臟腑功能紊亂,使病情加重[3],例如:患者,男,67歲,因患急性廣泛性前壁心肌梗死而收入心電監護室,患者入院后嚴格按監護室管理制度對患者進行治療護理,嚴格按急性心肌梗死護理常規對患者進行護理,一切生活護理,基礎護理均由護理人員執行,急性期1周禁止探視,患者住院7 d無胸悶、胸痛、心悸發生,無心律失常發生,患者精神狀態很好,生命體征平穩。入院后的第8天因患者的侄女來探望他時對他說了幾句話“你患了這么重的病,你的親生女兒不來看望你,再有錢的女兒又有什么用,現在還是侄女來看望你。”因患者2個親生女兒遠在國外,不能前來探望,但是其侄女一席話使患者心靈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當天晚上睡眠欠佳,出現胸悶,心電圖示:頻發室性早搏,對此筆者除按醫囑靜脈注射利多卡因后按時滴利多卡因外,還有重要的一環是由責任護士與其談心開導患者,耐心做心理護理,講述有關疾病的知識等,使患者心情平靜下來一天后患者胸悶消失,心律整齊,為竇性心律82次/min。通過對這例患者的心理護理筆者深深體會到調節患者情感,保持患者心理平衡對患者的康復有著重要的作用。要使患者心理保持平衡,首先要掌握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痛苦以及引起患者心理障礙的各種因素,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消除各種不利因素,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責任護士應隨時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耐心開導,多給予關懷、安慰,消除引起心理障礙的因素,促使患者進行自我調節,使患者心理處于平衡狀態,這才能真正提高護理質量,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老年人通常在體力上有退行性變化,同時有一種較強的依賴心理。特別需要別人的關懷、幫助和照顧,從而得到一種心理滿足[4]。護理人員要理解老年患者的依賴心理,在不影響治療及患者體力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使其對醫護人員產生親切感,,利于配合治療。但對于一些依賴性太強的患者,凡大小事情都依賴護士去解決的時候,要以耐心的態度,從有利于患者康復的角度多做工作,耐心細致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鼓勵患者多思考、多活動,多鍛煉,以保持機體活力,增進身心健康。例如,患者,女,70歲,患有冠心病多年,此次是因心絞痛住院,患者心功能一級,心電監護示無心律失常,住院2 d后胸悶,胸痛消失,但患者一直不愿起床,洗面,刷牙,大小便都不愿起床,她擔心心絞痛再次發生,針對此患者筆者耐心講解術有關冠心病的防治知識,并告知患者,患了病要積極治療,但在心理上不要有任何壓力,安心地治療,安靜地休息。經心理護理后患者要求自己起床活動。住院7 d后臨床治愈出院,患者對醫務人員感激不已。由此可見,只要護理人員耐心說服引導,患者都會樂于接受指導,并積極配合治療。
老年患者從熱鬧的家庭到安靜的醫院,從眾多熟悉的子孫身邊到陌生的醫護人員面前,往往會產生孤寂感,由于自己所處特殊環境和患者的位置,對探視的人次有一種復雜心理,探視人次多了擔心自己的病情重,探視人次少了則有自卑和孤獨感。另外,老年患者常有猜疑心理,當身患疾病時就懷疑自己是否會走向死亡,這次住院能否治愈出院,醫護人員及家人是否不敢將嚴重病情告訴自己等等復雜心理,對戰勝疾病失去信心。因此,護士在護理每一位老年患者時,注重與患者的密切交往,取得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使患者愿意與護理人員說話,愿意說心里話。從而準確地掌握患者心理,辯證地分析各種問題,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耐心開導,向患者解釋病情,講解現代醫學先進技術水平,使患者充分信任醫護人員,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我們密切交往過程中除耐心開導幫助患者外,同時鼓勵患者多參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能心情舒暢地接受治療。在交往過程中,必須注意與患者談話時注意避免談其他老年患者的不良預后,言談要態度誠懇,充滿信心,不能給患者留下任何不良影響。工作中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節患者親屬的探視時間和人次,同時對探視的親屬應交待談話時應注意的問題,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
總而言之,對老年患者的護理應針對老年患者的特殊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其心理障礙,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心情平靜,安心住院,積極配合治療,才能使其早日康復出院。
[1]于欣,張海燕,張慧英,等.我國患者心理健康定量研究現狀及發展[J].護理管理雜志,2005,5(7):26-27.
[2]廖金娥.心理干預對神經介入治療患者焦慮抑郁狀態改善的影響[J].當代護士,2005,(6):6-8.
[3]齊麗雯,孫玉香.心理干預對減輕心臟介入患者術前焦慮的效果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6):1066-1067.
[4]陳瑤,劉曉紅.雜志刊文窺見我國臨床心理護理現狀[J].解放放軍護理雜志,2004,21(2):30-32.
[5]張惠珠.內科老年患者護理的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1):129.
[6]李曉燕,王吉榮.健康教育對老年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