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繼珍 圖/程喬月
中國腫瘤防治事業的先行者
——訪北京腫瘤醫院名譽院長徐光煒教授
文/本刊記者 王繼珍 圖/程喬月

2009年11月14日,由中國社會工作協會防治乳腺癌專項基金(簡稱“乳癌基金”)主辦的“健康路·慈善行2009北京站抗擊乳癌大步走”活動在朝陽公園08廣場隆重舉行。乳癌基金以“動員全社會力量抗擊乳腺癌”為己任,以“關愛女性遠離乳癌、維護婦女健康和生命安全”為使命,以“凝聚愛心救助貧困乳癌病人”為宗旨,其自2008年1月成立以來,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公益慈善活動。我國著名腫瘤學專家、中國抗癌協會名譽理事長徐光煒教授擔任該基金的副理事長。徐光煒教授為中國抗癌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已75歲高齡的他,仍懷著一顆憂國憂民的誠摯之心,為我國抗癌事業四處奔波。
1934年,徐光煒出生于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學畢業時,他報考了當時的上海圣約翰醫學院,從此開始了學醫生涯。
1956年畢業后,徐光煒以各專業滿分的優異成績留校。然而,就在當時,他的父親卻接到赴北京支援國家國防建設的通知。為了支持父親的工作,解除家庭的后顧之憂,徐光煒和家人一起從生活條件優越的上海搬遷到了北京。
來到北京后,徐光煒進入當時的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北京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北醫”)工作,幾經周折后,他被安排在總論外科教研組。
1958年,徐光煒參加了衛生部舉辦的第二屆西醫學習中醫班,在三年時間內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課程。1961年,北醫成立了中醫教研組,徐光煒被任命為副主任,開始了對全校學生及教師的中醫掃盲工作。1968年年初,徐光煒帶領同事成功搶救了一位大面積燒傷達98%、Ⅲ度燒傷面積達80%的病人,成為當時國內報紙的頭條新聞,北醫也因此成為當時衛生戰線的一面旗幟。1969年,徐光煒擔任北醫的外科副主任、腫瘤科主任。正是在這一年,第一屆癌癥工作會議在天津召開,周恩來總理向廣大醫務工作者提出“向癌癥斗爭”的口號,徐光煒從此確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胃癌與乳腺癌。1976年,徐光煒牽頭組建了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并出任所長;1995年,在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的基礎上,又新建了北京腫瘤醫院,徐光煒擔任院長、名譽院長。
多年來,徐光煒教授和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北京腫瘤醫院共同經歷了發展歷程中的風風雨雨。如今,北京腫瘤醫院已經成為集醫、教、研于一體,預防、治療、康復相結合的腫瘤專科三級甲等醫院,是具有較高醫療技術水平,較強醫療服務能力的腫瘤防治研究中心。該院開展的胃癌導向手術研究、肺癌耐藥逆轉治療、小細胞肺癌綜合治療、胃癌綜合治療、化療和放療綜合治療咽淋巴環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乳癌早診及保乳綜合治療、介入治療、超聲射頻治療等眾多研究項目,均居國內前列或國際先進水平。給予腫瘤病人全程無痛、根治性的綜合治療,是北京腫瘤醫院最具特色的優勢之一。
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設有6個研究室,1個中心實驗室。北京市高科技實驗室——北京腫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亦設在所內。建所以來,圍繞我國常見惡性腫瘤特別是胃癌、乳腺癌癌變機制的研究、腫瘤預防與控制研究、腫瘤易感性和惡性生物學行為的研究及腫瘤生物治療研究等主要科研方向,該所開展了大量基礎和應用性的研究工作。在腫瘤學基礎理論研究、常見腫瘤的臨床診斷與治療、胃癌高發現場的預防干預等領域,均有創新性成果,在國內外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北京腫瘤醫院是國家腫瘤學重點學科、全國腫瘤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所在單位。醫學教育涵蓋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進修生教育。每年定期舉辦全國臨床腫瘤醫師進修班和國家繼續教育項目全國性學習班。
雖然年事已高,但徐光煒教授仍在孜孜不倦地為我國腫瘤事業培育人才,就在記者來訪的前一天晚上,他還在給博士研究生授課。
徐光煒教授說,醫生應該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與使命,與時俱進地轉變觀念,具體可以用“求醫”與“就醫”此二者的區別做解釋。長期以來,病人與醫生之間是“求”與“賜”的關系,病人求助于醫生的是“病”,而醫生援手相助的則是“良方”。往往是病人視醫生高高在上,視醫囑為“圣旨”,完全遵從醫生的意見。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醫學正在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除了疾病本身外,醫生還要關注病人的心理因素及社會、家庭環境對疾病診治的影響,醫生與病人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醫生必須摒棄曾經的高于病人的“被求”之優越感,將“求醫”改為“就醫”。
針對癌癥病人,徐光煒教授提出了“良藥可口”的理念,意思就是既要治療癌癥,又要兼顧病人的生活質量。我國衛生部已故原部長陳敏章在世時患有癌癥,徐光煒曾去看望陳部長,臨別時陳部長握著他的手說:“眾人都告訴我術后兩周就能康復,其實術后我一天也沒好受過,還拖累這么多人陪著我,何苦呢?!”聽到這樣的話,徐光煒深深感悟到癌癥病人并不愿意毫無生活質量可言地勉強維持生命。他的妻子、我國著名兒科學專家宋琳琳教授曾患結腸癌,他對此更加感同身受。他說,妻子術后的諸多并發癥所帶來的痛苦可能勝過癌癥本身。這些體會使他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名醫生,一定要想辦法減輕病人的痛苦,應以“良藥可口”為終身追求的目標。

徐光煒說,“醫術即仁術”,如何最大限度地減輕病人的痛苦是醫生應該思考的問題。與其讓病人因患病而痛苦,不如將疾病消滅在萌芽時期,祖國醫學也有“上工治未病”之說。目前,我國的癌癥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乳腺癌的發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乳腺癌已占居婦女惡性腫瘤發病率的首位。多年從事腫瘤防治工作的徐光煒對此深感憂慮。他認為,有計劃地開展乳腺癌普查工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其不斷攀升的發病率。
徐光煒教授說,在臨床工作中,真正經手術切除而痊愈的癌癥病人只占少數,大多數病人還是失去了生命。只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控制癌癥。
多年來,徐光煒教授在胃癌及乳腺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73年,他在國內率先建立了“胃癌臨床病理分期標準”,被國內同行廣泛接受并成為全國統一標準;隨后,他又提出了“網膜外剝離”的胃癌根治手術方法,在國內20余所腫瘤醫院推廣,提高了胃癌的療效。1984年,徐光煒前往美國Sloan-Kettering癌癥中心及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回國后不久他就在國際上首先成功完成了“胃癌放射免疫導向手術”的研究,該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胃癌手術的療效。他還依據我國國情,與他領導的團隊一起適時研究出符合我國實際的“中國婦女乳腺癌X線分型”,從而明確了乳腺癌的高發人群;同時還建立了乳腺癌普查的實用技術,該技術被衛生部授權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為乳腺癌的預防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證。徐光煒教授以其豐碩的研究成果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衛生部、北京市科技進步獎等11項。
1988年,宋琳琳教授不幸患上了結腸癌。看著妻子在手術治療及化療后的康復期出現了各種并發癥,如腹瀉、高熱、骨折、脫齒,遭受了很多痛苦,他體會到醫生也應該重視癌癥病人的康復。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妻子的身體狀況一天天好轉,其他癌癥病友便紛紛向他請教經驗。看著這些癌癥病友目光中流露出的對生命的渴望,徐光煒和妻子萌生出了成立癌癥康復會的想法。
1990年的一天,在徐光煒教授的家中,癌癥康復會正式成立了。此后癌癥康復工作日益受到社會重視,癌癥康復組織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如今,中國癌癥康復會的十幾萬會員遍布全國各地,有法人資格的癌癥康復組織也已經達到80多個。在徐光煒教授的倡議下,每年4月的第三個星期被定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
為進一步推動癌癥康復工作,宣傳腫瘤科普知識,徐光煒教授還積極籌劃和出版發行了《中國抗癌報》、《癌癥康復》雜志;開辦全國科普宣傳網絡;他還親自撰寫腫瘤科普著作和文章,如《腫瘤病醫學問答》、《腫瘤》、《腫瘤科普叢書》等著作和《患了癌癥怎么辦》、《癌癥防治的三大誤區》、《過去,談癌色變;如今,癌可防治》等文章,都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他的科普著作曾獲衛生部《健康報》科普文章一等獎。
為推動腫瘤學繼續教育工作,徐光煒還主編出版了《胃癌》、《腫瘤學》、《癌的診斷與治療》以及《臨床腫瘤學》等專著,為醫務工作者學習腫瘤學提供教材,規范腫瘤診療工作。由他組織主編的《全國常見腫瘤診治規范》及其配套教學錄像帶,被衛生部指定在全國推廣。
如今已經退休多年的徐光煒教授,依然在為抗癌事業奔波著。經過他的努力,2009年7月23日,全球最大的有企業支持的女性基金會——“雅芳女性基金會”通過國際知名慈善機構“贈與亞洲”,向中國社會工作協會防治乳腺癌專項基金捐贈100萬美元,用于援助包括“北京遠程專家會診中心”、四川省“德陽市乳腺癌防治網絡區域中心”和“德陽市人民醫院乳腺中心”在內的“德陽市區域性乳腺癌防治網絡”的先期建設。2009年11月21日,雅芳女性基金會再次為該項目的二期建設捐贈150萬美元。
作為中國社會工作協會防治乳腺癌專項基金的副理事長,徐教授負責技術指導與質量控制工作。他說,防治網絡將建成具有乳腺癌預防、普查、公眾教育和醫生培訓、信息共享、流程管理、質量控制、數據收集、科研合作等綜合功能的體系。不僅突出了診療功能,也體現了健康管理的理念,將成為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惡性腫瘤防治網絡,為我國制定乳腺癌和惡性腫瘤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徐教授說:“這就是目前我正在做的事情,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事的過程。我很高興看到基金會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只要我還有力氣走路,我就會一直把這件事情做下去。”
對徐光煒教授的采訪持續了近4個小時,而結束采訪后,75歲的徐教授又要趕赴四川德陽,繼續他的乳腺癌防治事業。望著這樣一位為祖國醫學事業不懈奮斗、不辭辛勞的老教授,記者不禁肅然起敬,同時也想起了他在自傳體著作《瞬間人生——一個聰明的傻子的故事》的前言中所寫的:盼讀者諸君閱后能說“這傻子還真奮斗過、奉獻過,未虛度此生”,則愿足矣……
專家簡介
徐光煒,1934年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突出貢獻專家。擔任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北京腫瘤醫院、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名譽院(所)長,中國抗癌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名譽主任委員,曾在多個國際學術團體任職,如曾任WHO胃癌協作中心委員,亞太地區腫瘤協會(APFOCC)常務理事,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國際事務部委員等職務。在國內外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主編《腫瘤學》、《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胃癌》等專著6部及主譯《臨床腫瘤學》。徐光煒教授致力于胃癌及乳腺癌的防治研究,為兩大領域國家“七五”、“八五”、“九五”攻關課題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先后獲得獲國家級、部市級、局級科技獎15項;曾兩次榮獲“全國科技大會先進個人”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