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珍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一科,河南南陽 473000)
據調查癌癥與去氧核糖核酸的損傷密切相關,由于去氧核糖核酸的損傷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累積增加,年齡越大患癌癥的幾率也隨之增加。美國每年死亡的5個人當中有1人是因癌癥致死,這一數字在世界范圍則是(100~350)/10萬。癌癥在發展中國家也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癌癥進入晚期,患者往往因巨大的生理、心理折磨而痛苦不堪,如何做好癌癥晚期患者的護理關愛,如何對癌癥晚期患者做好臨終關懷,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心理上的慰藉,包括語言上的肯定,告訴患者其疼痛是可以緩解的,而且盡可能避重就輕地對其疼痛原因作出解釋。比如說,胸痛可告訴他可能是胸水消退后的胸膜粘連,在無意識中讓患者釋懷。針對癌癥晚期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十分重要。
患者知道自己患不治之癥后,常常會有僥幸思想,此期患者的反應很短暫,面對死亡他們會迫切求醫,尋求最好的藥,最先進的方法為其治療疾病。
此期患者會憤怒地想為什么是自己。因此經常抱怨、挑剔甚至斥責醫護人員與家屬。表現為生氣與憤怒,充滿怨恨與嫉妒的心理,難以接近。繼而不與醫護人員合作,拒絕做常規治療。
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清楚地看到自己正接近死亡,任何努力都無濟于事,表現出明顯的憂郁和悲哀,不能正常飲食及有良好的睡眠,產生恐懼、焦慮、悲哀及很強的失落感,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此時患者對死亡已有準備,恐懼、焦慮、悲哀也都隨之消失,顯得很安詳,身心均已衰弱,對周圍任何人和事物都不感興趣。
以醫護人員的工作熱情去感染患者,應有一定的輔導和陪伴時間,加強醫患之間的關系,認真聆聽患者內心的焦慮情緒、恐懼心理,試著去理解患者的內心感受,并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緩解內心壓力,使患者積極樂觀地面對困境。客觀地與其分析疾病,解釋疾病所帶來的相關的疼痛,也可以充分運用話題轉移方式,達到疏泄和安慰的目的。醫護人員應以自己為表率,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與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去影響患者,為患者樹立標榜,給患者以最大的心理支持。
運用含蓄、間接的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效應的方法稱之為暗示。醫學上以暗示療法去干預患者的偏執心理,從觀念上使患者解除心理壓力和負擔,并且接受治療使癥狀得以減輕。松弛指應用某種身體活動如節律性呼吸或有規律地按順序使肌肉緊張和松弛,以達到減輕或減少環境刺激、肌肉緊張、情緒緊張和疼痛感覺之目的。所謂意象是指運用有目的的思想活動,設想能達到某種治療目的,借此減輕疼痛。這些方法能減輕疼痛,對患者功能狀態無影響,但有相應的操作程序要求,推廣有一定困難。
對死亡的思考可以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價值。生命的有限性使人們產生了一種緊迫感,而這種緊迫感會激勵生者緊緊抓住生命的韁繩,人應該積極地完善人生,讓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義。既然死亡的必然性無可更改,可生活的法則卻掌握在生者之手,人不需要對死亡抱有任何的價值偏見,而應在死亡的基礎上去弘揚生命的價值,當死亡來臨時,能夠保持從容的人生態度。這都需要對于生命有一個透徹的理解,這也應是死亡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生命是一個自我意識慢慢獲得與展現的過程,人的一生不應當只為生存而生存。教育患者使其認識生命的意義,使其擺脫恐懼,平靜地面對死亡。
癌癥是人類的第二殺手,每年全世界約有近千萬人死于此病,人們向來談癌色變,癌癥也一直被視為死亡的象征,與癌癥的抗爭也從沒有停止過,無論患者還是醫生都做著最大的努力試著去征服它,然而在診療的過程中,患者的心理狀態一直是影響治療、預后的最大障礙。所以,心理護理對癌癥晚期患者至關重要。首先應教育患者,使其改變對藥物毒副作用及耐受性的認識;再通過疏泄和安慰,即在耐心聽取患者病情和情緒感受的同時,充分表達同情,給予適當安慰。在此基礎上,使用暗示、松弛療法等心理治療方法,對止痛有一定作用的。采取綜合護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隨著整體護理的逐步實施和完善,護士在癌癥疼痛的控制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心理護理時,應注重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痛閾,保持環境安靜舒適,執行保護性醫療制度及爭取家屬配合等,對癌癥疼痛患者的護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1]郭俊芬.淺談癌癥晚期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8,3(7):637-638.
[2]牛瑞紅,馬潔.120例臨終癌癥晚期患者的臨終關懷護理[J].全科護理,2009,7(7):585.
[3]RobertWB.TheHandbookofHspicecare.NewYork:59JohnGlomDrive[M].New York:Amberst,2000:30.
[4]劉玉梅.淺談晚期癌癥患者臨終關懷的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08,29(23):2284.
[5]張玲,王芳玉,秦英,等.癌癥患者的身心護理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10):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