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芳
(黑龍江省海員總醫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0)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意外事故,如車禍、墜落、摔傷或其他意外發生率越來越高,其所導致的脊椎骨折、引發脊髓損傷的案例也越來越多,截癱的發病率亦隨之增高。其病情復雜,并發癥多,預后差,可導致大多數患者終身殘疾,給患者及家人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及精神負擔。患者往往出現極大的心理落差,引起各種心理障礙。我們在臨床的護理工作中不僅要做好對癥護理,還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疾病以及以后的生活。現將我院針對18例脊髓損傷術后康復早期的患者的心理進行分析及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2006年8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因傷導致截癱患者18例,其中,男性 11例,女性 7例,年齡 19~48歲,平均31.67歲。其中,車禍致傷12例,高處墜落傷4例,被他人毆打致傷2例;腰椎損傷10例,頸椎損傷5例,胸椎損傷3例;其中不完全截癱11例,完全截癱7例。經手術治療13例,未經手術治療6例。
截癱患者因突發的身體上的殘疾而導致極大的心理落差,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或障礙[1]。患者對截癱的反應分為三期:心理休克期,心理沖突期,退讓或重新適應期。患者可一次或同時出現的心理特點常見以下幾種:①否認;②抑郁;③憤怒;④自責;⑤依賴;⑥過分關心康復;⑦多疑;⑧補償。可采用針對性心理護理[2]。
1.2.1 心理護理原則
1.2.1.1 有些患者的思想有許多顧慮、瞻前顧后,想到今后的工作和學習,家庭和前途,特別煩躁,此時護士應多和他們進行交流、溝通,講明現在的醫學技術在不斷提高,只要使用合理的醫療和康復措施是能夠改殘肢善功能的。而康復的主要目的也是最大限度的減輕殘疾使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1.2.1.2 行為治療的目的和原則,是重新構建新的替代方式,其目的是幫助患者適應新的環境,包括無障礙設施的建立,假肢、矯形器、自助具和助行器的使用以及輪椅的使用等,不斷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達到最大限度地生活自理。
1.2.2 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1.2.2.1 否認及焦慮情緒:患者對突然受到創傷而致殘毫無心理準備,無法接受自身的殘疾,一旦了解這個既定事實后便會突然改變,出現焦慮、煩躁、心理失衡。此時護理人員應真誠相待,耐心講解該病的先進治療方法以及積極的應對態度。觀察體會患者的情緒、情感變化,使患者正視疾病,使患者盡快適應并積極配合相關治療。
1.2.2.2 憤怒或抑郁情緒:經過一個階段治療后患者肢體感覺并未恢復,喪失運動功能,生活不能自理,便開始出現憤怒或抑郁情緒。護理人員此時應及時地肯定和鼓勵疾病患者的進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感受到關愛,看到戰勝疾病的希望。
1.2.2.3 自卑與依賴心理:患者可有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由行動,過分依賴他人的照料,導致其缺乏信心、痛苦自卑。護理人員應維護患者自尊心,激勵患者自尊自愛,自強自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社會,鼓勵患者加強肢體主動與被動鍛煉,做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
1.2.2.4 鼓勵患者進行心理的自我調整:部分患者經過階段性的康復治療后,可以進行自我心理調整,能夠積極地配合康復治療。此時護理人員應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并將這些患者介紹給其他患者進行交流,鼓勵其他的患者向其學習[3]。
1.2.2.5 做好回歸家庭與社會:向家屬做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使其理解和體諒患者,給予患者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持,使患者能夠感受到生存的價值和家庭的溫暖。對于情緒已經比較穩定的患者,鼓勵其最大限度地做到生活自理,積極從事一些適合自己并且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從容而理智的心態面對即將回歸的社會生活[4]。
本組18例經患者經住院治療及心理康復護理后,其心理狀態均較入院前明顯改善,心理康復護理效果顯著。
殘疾早期的心理護理,是在鼓勵患者增加生活勇氣和信心的同時,不斷地追求新的康復目標,使殘疾患者達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以減輕家庭及社會的負擔,給患者以希望。
[1]方青,吳新軍.截癱患者的心理護理體會[J].重慶醫學,2007,36(11):18.
[2]陳淑賢,曾小芳,鄒翹璇,等.脊髓損傷患者的心理特征及護理對策[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15):100.
[3]范新春,張洪芬.地震傷致胸腰椎骨折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及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2):1.
[4]謝素美.脊髓損傷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6,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