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艷華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漯河 462002)
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監測統計,每年因感染經血液傳播疾病而死亡的醫護人員超過數百人;在受感染的醫護人員中,護士占63%,此數據為護士敲響了警鐘。因此,對護士的職業危害進行調查分析,并制訂合理有效的防護措施迫在眉睫?,F將護士職業危害分類及采取對策分析如下: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馬來西亞Tan將護士的職業危害分為4類: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心理社會性危害[1]。
物理性危害可分為物理刺激和職業性肌肉骨骼疾患。
1.1.1 物理刺激 護理工作中常見的物理性危險因素包括電離輻射、噪聲污染、銳器等。①電離輻射。據報道,小劑量暴露、長時間接觸會因蓄積而可能引起致癌和遺傳效應。紫外線照射經常用于病房、換藥室、治療室的空氣消毒,照射時如防護不當可引起電光性皮炎,嚴重的可引起放射性白內障。高濃度臭氧的吸入也可引起胸悶、肺水腫等。②噪聲污染。手術室的高頻電刀、吸引器等醫療設備發出的噪聲;急救車一般都是鳴笛行駛,速度快,剎車次數多;接診時環境可能比較復雜,圍觀者多,噪聲大;護士經常遇到不理解的埋怨、謾罵。長期頻繁處于這樣的狀態,容易導致心理緊張、耳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頭痛等癥狀。③銳器。臨床護士執行的治療和護理操作較多,隨時有被刀、針、剪刀等銳器刺傷的可能。有研究表明,0.004 ml帶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目前已證實有20多種病原體可通過銳器傷接觸傳播,其中被污染針頭刺傷后,HIV的感染概率為0.3%,HBV的感染概率為6%~30%,HCV的感染率為1.8%[2]。
1.1.2 職業性肌肉骨骼疾患 職業性肌肉骨骼疾患(occupational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OMSD)是指因從事生產勞動或其他工作而引起的肌肉骨骼損傷。其中最常見的是職業性下背疾患,其次是頸、肩疾患。OMD嚴重影響工作,威脅勞動者健康,是20~55歲職業人群勞動力下降的主要原因。WHO將2000~2010年確定為“骨與關節病十年”。作為護士常年超負荷工作,患者床高固定,護士本身身高體重的不同,必須彎腰為患者進行治療護理,職業需要搬運患者、為患者翻身等,下背痛作為影響護理人員健康和工作的一個嚴重的職業衛生問題。有文獻報道,護士下背痛的發病率為56%~90%,高于同年齡其他職業女性。
護士在日常工作中常接觸到各種化學消毒劑、麻醉廢氣、乳膠以及化療藥等。①消毒常用的戊二醛、甲醛、過氧乙酸、環氧乙烷等都為刺激性的物質,可通過呼吸道和皮膚的接觸對人體造成傷害。如環氧乙烷通過呼吸道吸入人體,刺激呼吸道,可引發惡心、嘔吐、頭痛,嚴重者可引發肺水腫。刺激眼角膜,可引發眼痛;動物實驗表明,環氧乙烷不僅具有急性毒性,還具有致突變和致癌的作用[3]。②麻醉廢氣在人體組織的積聚可能影響護理人員的骨髓造血功能、肝腎功能以及女性工作人員的生育功能。③隨著護理操作中乳膠手套使用的增多,乳膠過敏者也隨之增多。乳膠過敏者接觸乳膠手套可出現皮膚瘙癢,起水泡,最后引起皮膚皸裂。④有研究顯示,接觸化療藥物的護士外周血淋巴細胞姐妹染色體交換、畸變率和微核細胞率均較非腫瘤科護士明顯增高,淋巴細胞的DNA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并且,化療科護士自然流產率明顯高于正常妊娠者,且胎兒先天性缺陷率高,其不良結局隨著接觸化療藥物水平的增高而增多。
生物性危害因素不僅僅危害到護士的健康,也是引發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見的疾病有AIDS、乙型肝炎、梅毒、科薩奇病毒以及流感和支原體病毒等20多種。臨床護士如果接觸了含有毒素的體液如血液成分、傷口分泌物、精液、陰道分泌物、羊水等被感染的幾率就增加了很多。同時,護士每天都要擔負大量的靜脈輸液、靜脈采血、插管等侵入性操作,稍有不慎就會被針頭刺傷,被感染的幾率隨之增加。隨著社會的發展,傳染病種類不斷增加,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出現了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的傳染病,均有很強的傳染性,接觸時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手術室、ICU、透析室等高風險的科室,工作環境封閉,工作量大而護理人員數量少,護士常常超負荷工作,尤其是夜班時護理人員相對較少,大腦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容易導致護士身心疲憊,引起生物鐘紊亂,導致失眠、焦慮等疾?。晃V鼗颊咭馔鈧Φ纳硇谋憩F以及死亡,使護士產生憂傷情緒,影響精神狀態和生活態度;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以及吸毒、酗酒等社會問題增加了護士的緊張感;同時,由于人們對精神病患者存有偏見,不僅精神疾病患者受歧視,而且精神科護士也受到不公的對待,護士的辛勤勞動得不到社會應有的理解和尊重,精神科護士的精神壓力更大了。
1.5.1 缺乏衛生職業防護制度 國外對職業危害和防護研究的較早。1986年美國職業安全署(OSHA)頒布了抗腫瘤藥物使用法規,1994年OSHA將抗腫瘤藥物的防護法規延伸為解除所有有害藥物的防護法規,并進一步豐富了其內容。與國外相比,我國職業防護制度仍處在初級階段,職業防護缺乏規范的制度和管理措施。目前我國有關醫務人員職業防護的政策法規,只有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關于《艾滋病百年病毒職業暴露安全藥品儲備庫(點)實施方案》,其中指出:醫務人員必須采取防護措施。同時,很多教科書也未涉及職業防護的內容。
1.5.2 護士本身的防護意識淡薄,缺乏相關知識 蔡志翔等[4]調查241名護士時發現,高達51.1%的護士在輸液、注射等操作中從不戴手套。護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的占84.6%,是醫院沒有要求的占15.4%,這反映了護士的防護意識淡薄和管理人員缺乏全面性防護的管理理念。
護士防護知識的缺乏可能有下列原因:①職業防護教育未受到重視,護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防護教育;②醫院和社會對防護知識的重視力度不夠;③我國護理界長期以來一直強調護士不怕臟、不怕累的敬業精神。
目前,對血源性樣本廢物處理者如何防護,如何判定職業暴露與感染的關系,職業暴露感染HIV的責任如何追究,如何賠償等法律問題我國都沒有得到解決。醫護人員職業防護管理相關政策,都可以在法律上、政策上對職業感染和防護管理予以保障。我們必須通過法律手段強制性要求醫院為員工提供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
一要建立銳器接觸有害體液的報告及傷后管理辦法,內容要涉及處理程序、報告系統及傷后待遇。二要制定使用銳器時的安全操作守則,同時行政機構加強監督。三要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進行疫苗接種。四是醫院必須保證足夠的護理人員,減少每人的操作數量。
一方面在醫學院校開設職業防護課程,培養護士的安全防護意識和方法。另一方面醫院采用多種方式多次對醫務人員進行職業防護培訓,為其提供職業防護方面的知識,提高其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同時通過培訓,護士對本單位關于職業防護方面的具體規章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制度的規范與執行。
CDC建議:工作人員接觸艾滋病患者時,戴2副手套,穿手術衣,戴防護眼罩和口罩,脫去手套的雙手及接觸患者的皮膚應立即清洗,并進行消毒。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乳膠手套或聚乙烯手套,醫務人員接觸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時減少50%以上[5]。同時提倡使用安全醫療器械,降低銳器傷的發生幾率。護士在操作中要保持動作的穩定性和準確性,遇到不配合的患者,應向他人尋求協助。使用過的注射器或輸液器,不要用手分離針頭,養成用鉗子取污染針頭和尖銳物的習慣。針頭、刀片、縫合針用過之后應立即放入堅硬、耐刺、防滲漏的容器內。容器八分滿時要將容器密封之后處理,并及時更換。容器要有專用的標識和放置地點。護士在操作中,不小心被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后,應立即擠壓傷口,讓血液流出,并用清水、肥皂水沖洗傷口,再用10%的碘伏消毒傷口。對感染源患者立即進行HBV、HCV、HIV檢測,48 h內將情況如實上報有關部門;對于情況可疑的,護士要注射相應的疫苗,并進行跟蹤監測。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6],科學合理地洗手消毒,戴口罩,穿工作衣和隔離衣,防止交叉感染的發生。護理人員要及時注射必要的疫苗,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如手套、套袖、防護圍裙、防護眼鏡等。在可能受到各種電離輻射時,護士應盡可能回避。如果患者病情不允許護士離開時,護士應穿戴隔離衣和防護服。紫外線照射消毒時,護士應盡量避免靠近或進入房間,待消毒結束時再進行必要的操作。護士在接觸化學消毒劑時,應注意防止過敏和藥物對皮膚、黏膜造成的刺激,應穿戴個人防護設備如手套等。同時要注意通風,降低空氣中化學消毒劑的濃度,減少刺激,并注意浸泡消毒物品時要將容器加蓋密封,防止揮發。保存消毒劑時,要根據其化學性質選擇合適的保存方法。
作為護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對危重患者和困難的工作環境,面對日趨嚴重的心理社會壓力和工作壓力,要具備和藹可親的態度、努力嘗試的信心、積極樂觀的感染力和善于控制自己的能力,充滿愛心和同情心地為患者服務,在自己的言行中流露出無限的希望,充分調動患者最大的求生欲和戰勝疾病的信心。正確面對社會的偏見及各種心理困擾因素,采取回避、轉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如有需要可向心理醫師尋求幫助。同時醫院在設計布局時要合理,采取防噪聲措施,所有一切設備都專人保管,定期維修,力求將異常噪聲消除。
總之,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應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正確合理地采取各種防護措施,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保護好自己。醫院也應為醫護工作者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
[1]王方.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5):290.
[2]Elise MB,Ian TW,Crag NS,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Bom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J].2000,(13):385-407.
[3]吳平.談醫療器械環氧乙烷殘留限量的制定原則[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02,8(2):35.
[4]蔡志翔,李宛,李恩慈.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05,19(8):1440-1442.
[5]軋春妹.醫護人員銳器傷害現狀與預防[J].天津護理,2005,13(1):60-61.[6]張則.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措施[J].中國現代醫生,2009,48(24):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