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偉,李芳花
(吉林省梅河口市友誼醫院,吉林梅河口 135000)
乳腺癌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1位[1],多發生于40~60歲的女性,以FHIT基因缺失婦女最多[2]。目前乳腺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放療和激素治療等,皮下積液是乳腺癌手術后主要的并發癥[3],也是術后不能及時進行放化療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影響到乳腺癌綜合治療計劃的進行及治療效果。我院在對乳腺癌患者進行手術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術后皮下積液防治經驗,現報道如下:
2000年3月~2008年12月我院手術治療乳腺癌患者87例,其中男1例,女86例;年齡最大81歲,最小31歲,平均51.6歲。TNM分期:Ⅰ期11例,Ⅱ期55例,Ⅲ期21例。全部病例均經病理證實,其中浸潤性導管癌80例,浸潤性小葉癌4例,黏液腺癌1例,小葉原位癌1例,葉狀囊肉瘤1例。
改良根治術85例,乳腺單純切除術2例,縱梭形切口24例,橫梭形切口63例,使用手術刀或電刀游離皮瓣,電刀止血,結扎或縫扎較粗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別于腋下及胸骨旁留置多孔硅膠引流管各一根,接一次性負壓吸引器,創面用小紗布團均勻加壓包扎。術后待引流量<10 ml/24 h時拔管,一般引流24~48 h。術后72 h打開換藥。
本組患者術后出現皮下積液8例,發生率為9.2%,其中積液量>30 ml者2例,積液10~30 ml者6例。其中1例術后出血,早期局部切口撐開引流;1例皮膚戳孔置管引流并加壓包扎;6例患者行1~8次注射器穿刺抽液后加壓包扎,愈合時間為術后10~35 d。
皮下積液是乳腺癌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對其發生率的報道數據相差較大,在10%~70%。
皮下積液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皮瓣活動遺留空腔、皮下滲液引流不暢、切口感染、較大淋巴管損傷[4]、術后脂肪液化。
3.1.1 手術過程中在使用電刀對皮瓣進行剝離時,皮下脂肪組織遭到灼傷,術后脂肪液化且滲出的量增多;同時,容易引發脂肪組織無菌性壞死使得形成較多滲液,這些因素均可導致皮下積液產生。
3.1.2 皮瓣下有積氣和胸帶包扎不當,導致皮瓣與胸壁黏合處不緊密,特別在胸大肌、胸小肌的殘端、鎖骨的下部區域、腹直肌前與胸骨旁的凹陷區處很容易發生皮下積液的現象。
3.1.3 手術術中由于引流管放置位置不恰當或是術后引流管被堵塞等,導致在手術區內的滲液不能及時引出而形成積液。
3.1.4 術中淋巴管被切斷后沒有進行結扎處理,使得術后有大量的淋巴液滲漏。
3.1.5 術中止血不徹底,手術部位出現血腫而形成積液。
為保證綜合治療計劃的順利進行,防止皮下積液的發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2.1 術前準備 按重大手術常規準備(對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凝血功能、營養狀況等進行具體評估),術野及同側腋窩皮膚準備[5]。
3.2.2 術中操作 ①術中盡量使用手術刀游離皮瓣,使用電刀盡量以“切”為主“凝”為輔,避免大量灼傷脂肪組織。②皮瓣剝離平整,避免“高低不齊”,充分結扎血管及淋巴管,減少血液及淋巴液的滲出。③切口縫合張力適度,分別于腋下、胸骨旁留置硅膠引流管,用負壓吸引器吸盡皮瓣下積氣,創面用小紗布團均勻加壓包扎,注意包扎不宜過緊使壓力均勻,加壓包扎時間一般為7~10 d。
3.2.3 術后處理 ①術后引流管要保持低負壓及引流通暢,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性狀,如發現活動性出血,應及時處理;待引流量<10 ml/24 h時拔管,一般引流24~48 h。②合理使用抗生素,減少感染機會,禁止從患肢輸液。
若發生皮下積液,則應根據積液的多少做相應處理,積液>30 ml應再行皮膚戳孔,置入負壓引流管行負壓引流,同時輔以加壓包扎,待引流量<10 ml/24 h時拔管;如積液<30 ml可用注射器抽吸后,局部加壓包扎。
總之,加強圍術期的整體觀念才是預防及治療乳腺癌術后皮下積液的關鍵。只有術前認真評估,術中合理選擇手術方式,注意每一個操作細節,術后嚴密觀察引流情況,及時、準確判斷和處理術后出血及淋巴管漏,才能減少甚至防止乳腺癌術后皮下積液的發生。當出現了皮下積液,要采取積極適當的方法盡快解決問題,不要影響乳腺癌患者的后續治療,讓患者能按計劃完成整個治療。
[1]沈鎮宙,柳光宇.重視乳腺癌癌前疾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5):259.
[2]王野,管金平,高偉,等.乳腺癌中FHIT基因缺失與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相關性的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3,18(3):169-170.
[3]賈衛娟,蘇逢錫,阿積圣.乳腺癌哨兵淋巴結活檢126例的臨床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3,18(3):134.
[4]郭仁宣.乳腺外科學[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22.
[5]黎介壽.圍術期處理[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