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鳳茹
關于新時期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探索
□霍鳳茹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成人教育的新使命,通過調查和分析勞動力資源的現狀,探索做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突破目前學歷教育瓶頸,變學歷教育為能力教育。通過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增強其就業和創業能力,把人口壓力轉化為資源優勢,是加快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徑。文章以衡水市的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為例,介紹衡水市扶貧開發2002年進入新時期以來所實施在勞動力轉移培訓方面探索出的工作經驗。
勞動力轉移培訓;雨露計劃;競爭機制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成人教育的新使命,通過發揮多種培訓資源的作用,充分調動培訓機構、用人單位和農民群眾自身的積極性,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滿足貧困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實需要的各類培訓。通過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貧困人口素質,提高農民群眾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增強其就業和創業能力,把人口壓力轉化為資源優勢,實現人口資源向人力資本的有效轉變,這是加快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徑。為進一步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加快扶貧開發和貧困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決定在貧困地區實施“雨露計劃”(即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雨露計劃”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特色,以提高素質、增強就業和創業能力為宗旨,以職業教育、創業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為手段,以促成轉移就業、自主創業為途徑,幫助貧困地區青壯年農民解決在就業、創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最終達到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最終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經濟相對落后。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必然趨勢。目前,農村進城務工經商人員已經達到9000多萬人,但仍有上億的剩余勞動力有待轉移。
2005年以來,經過不斷考察衡水市先后確立了30個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即農民培訓中心、縣職教中心、電腦學校、裁剪學校、汽車駕駛學校、賓館培訓學校以及幾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這些學校教學設施完備,教師隊伍完整,各項規章制度健全,培訓內容按專業編班教學,強化了教學常規性管理,為培訓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培訓的主要專業有計算機、電氣焊、數控機床、服裝、駕駛、電工等,共輸出轉移貧困戶勞動力17477人,年可增加收入1.4億多元。特別是2008、2009兩年,已培訓轉移7690人,轉移就業率達到95%以上。通過對農村貧困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大大提高了貧困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素質,參訓學員95%以上通過初級技能等級鑒定,增強了擇業競爭能力。
為做好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管好用好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資金,衡水市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探索工作方法。一是以全省開展“萬人培訓、萬人輸出、萬戶脫貧”活動為契機,對勞動力轉移培訓資金管理機制進行了創新,把培訓資金集中到市,由市統一管理,加大了監管力度,提高了轉移培訓的質量和效果。二是資源共享,競爭培訓。根據各培訓基地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實習操作場所、聯系安排就業能力、服務承諾、單位信譽等,明確各個基地的培訓重點,并對外公開公示。對各個培訓基地不下達指令性計劃,各培訓基地打破區域限制,在8個扶貧重點縣自主招生,建立競爭機制,凡符合條件的貧困群眾可以自愿選取一個基地培訓,優者多培訓,多受益,劣者自然淘汰。三是動態管理,提高培訓水平。對培訓基地實行“放開入口,嚴格管理,實行競爭,優勝劣汰”的管理辦法,根據實際需要,可逐年認定新的培訓基地,擴展培訓專業,努力提高培訓基地的培訓水平和輸出能力。每年對各培訓基地進行一次考核,對培訓學員少、培訓質量不高、安排就業收入較低和學員穩定率不高的培訓基地,將取消其培訓資格。
衡水市出臺了《衡水市貧困勞動轉移培訓示范基地管理實施細則》,并印發到各培訓基地,對勞動力轉移培訓對象、培訓形式、培訓內容、學員招生、考證和就業以及培訓資金管理、檢查驗收、檔案管理等內容進行了明確要求,使全市勞動力轉移培訓管理更加規范化、程序化,提高了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質量。一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選好培訓基地。借助社會力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經過認真考察、篩選,在全市范圍內,選定了30家教學設備較好、師資力量較強、對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有積極性的培訓學校作為我市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二是引入競爭機制,制定好培訓計劃。全市統一制定培訓計劃,將培訓任務分解到縣,各培訓基地可在8個扶貧縣自主招生。各縣積極配合,搞好服務,加強管理,確保完成全年培訓任務。對各縣的培訓工作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對工作不積極、服務跟不上、按期完不成培訓任務的縣,將其培訓資金調劑到其他縣使用,確保完成全市年度培訓任務。三是摸清底數,明確培訓對象。參加培訓的對象都是8個扶貧重點縣(參照縣)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中具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年齡重點在18-35周歲的貧困群眾。各縣(市)扶貧辦進村入戶,建立起勞動力轉移培訓臺帳和數據庫,實行計算機動態管理,準確填報《可轉移培訓勞動力資源信息統計表》,做到培訓有針對性。貧困學員認真填寫 《衡水市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登記表》,經村委會證明、縣把關和市扶貧辦審核后,再到所選報的培訓基地進行報到參加培訓。同時,在各縣電視臺公布扶持政策、報名方式、培訓人員名單,主動接受群眾和社會的監督,確保培訓對象來自建檔立卡的貧困村、貧困戶,真正使貧困農民受益。四是規范管理,確保培訓質量。市統一確定培訓專業收費標準、補貼標準,并形成文件下達到縣,同一專業同一標準,圍繞市場需求和訂單抓培訓,加強教學管理,合理配備師資力量,選擇適用教材,突出實際操作技能訓練,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時間,培訓時間必須達到3個月以上。嚴格學員培訓考核鑒定,每期培訓必須提前向勞動部門申請技能鑒定登記,結業前全部到勞動部門參加技能鑒定考試,考取技能等級證書,確保培訓質量。五是嚴格檢查驗收,管好培訓資金。各培訓基地每期培訓班招生前,向市、縣報送學員名單,經審核后開班培訓,學員培訓過程中,相關部門不定期到基地抽查學員培訓情況。培訓學員離校前,市縣成立聯合驗收小組進行驗收,檢查招生登記表、勞動力轉移就業登記表、用工單位就業合同等檔案資料,并按照片逐一核實確認。學員就業一個月后,按照30%的比例對學員就業情況進行抽查,對就業合格率達到95%以上的實施補助,資金由市財政直接補到培訓學校,保證培訓資金專款專用,提高使用效益。
實行訂單培訓,培訓內容要適應就業市場尤其是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符合貧困地區勞動力的實際情況。一是各培訓基地緊跟市場,經常主動到用工企業考察,與企業簽訂培訓訂單,按照企業用工標準,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定向輸出,提高勞動力轉移效果。二是各培訓基地與用工單位簽訂培訓訂單后,交市、縣審核,核查認定后批準基地招生,確保高質量訂單培訓。三是各培訓基地之間共享訂單資源。各培訓基地之間建立了信息溝通機制,定期交流,信息共享。對需求量大、待遇好的高質量訂單由多家基地共同完成,實現基地聯合,達到多贏。四是學員和用工企業雙向選擇。用工單位通過訂單提出標準,基地按照需求招生,參訓學員又可以通過訂單了解企業基本情況及各項福利待遇,選擇自己滿意的企業和專業,從而達到雙方共贏,進一步提高穩定就業率。
為做到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輸得出、穩得住,確保外出務工人員長期受益,關鍵是完善管理體制,加強跟蹤服務,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一是各培訓基地與就業單位簽訂了用工合同協議、權益保護協議、醫療保險協議、勞動保護協議等,通過法律手段保證就業人員在企業各方面都能得到保障。二是各培訓基地設立公開電話,與有關部門配合,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法律宣傳和咨詢,受理舉報和投訴,收集用工信息,實行跟蹤服務。三是堅持“回訪”制度。學員就業一個月后,進行電話“回訪”,了解學員就業情況。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到同一企業或同一城市送學員就業時進行座談回訪,幫助外出務工人員解決存在的困難。四是對受金融危機返鄉人員摸清底數,根據個人意愿,分類搞好服務,及時提供就業信息,安排新的就業崗位,對需要轉產學習新技能或繼續深造的,實行再培訓再就業。
(一)通過引入競爭機制,解決了資金滯留問題
幾年來,有的縣存在 “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僅限于本縣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培訓進度慢,質量低,資金滯留,而本縣外的培訓學校的優秀教育資源被閑置和浪費。通過全市引入競爭機制,打破縣域界限,各培訓基地自主招生,激發了工作積極性,充分利用了社會教育資源。各縣也把主要精力用在為各培訓基地搞服務,抓管理上來。
(二)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提高了培訓質量
原來資金直接到縣時,受到本縣教育資源限制,培訓質量難以保障。通過全市引入競爭機制,全市教育資源共享,貧困學生自主選擇培訓基地。同時,進一步完善管理辦法,嚴格考核制度,對培訓基地動態管理,優勝劣汰,各培訓基地增強了憂患意識,千方百計提高培訓質量,積極到用工企業聯系訂單,提高了學員就業率和收入水平。
(三)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創新了培訓模式
各培訓基地積極探索校企聯合、與“陽光工程”資金捆綁使用等多種培訓模式,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的優惠套餐,進一步減輕了學生負擔,調動了貧困群眾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1]陳焱,等.進城務工教育讀本[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2]蔣兆華,陳春明.推進城鄉統籌大扶貧進程的調查與思考[J].扶貧開發,2009(12).
霍鳳茹(1967—),女,河北武強人,理學碩士,衡水學院數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數學。
C913
A
1001-7518(2010)14-0059-02